俗话说“得关中者得天下”,为什么这句话到三国中却失效了?

在宋朝之前 , 中国有过六次大一统 , 即秦朝建立、西汉建立、东汉建立、西晋建立、隋朝建立还有唐朝建立 , 除了东汉跟西晋不走寻常路 , 其他四次都是自关中起 , 继而并天下 。
“得关中者得天下” , 这句话虽有不尽之处 , 却也非常有道理 , 因为宋朝之前的关中地区 , 其重要性非常惊人 , 能够占据关中 , 则为兼并天下奠定了非常深厚的基础 。

俗话说“得关中者得天下”,为什么这句话到三国中却失效了?
文章图片
所谓关中 , 就是如今的渭河平原一带 , 这里的关 , 指的是函谷关 , 整个函谷关以西的关中盆地都被称作是关中 , 这里沃野千里地势险要 , 是兵家必争之地 。
其实最早的“天府之国”说的并非成都平原 , 而是关中 , 至于关中之险 , 则以“百二秦关”为形容词 , 意思是仅仅两万兵马据守函谷关 , 就可以阻挡关东百万大军的进攻 。

俗话说“得关中者得天下”,为什么这句话到三国中却失效了?
文章图片
可是 , 关中地区优势虽说明显 , 但仅仅依靠关中就想夺得天下 , 还是挺困难的 , 关中易守难攻的同时 , 也使得其环境相对闭塞 , 守在这里的话也非常容易被困住 。
关中在古代是夺取天下的重要条件 , 可仅靠关中是不够的 , 纵观历史 , 据守关中者要想夺得天下 , 势必要率先攻取河东与巴蜀 , 然后才能获得充足的进军中原的力量 。

俗话说“得关中者得天下”,为什么这句话到三国中却失效了?
文章图片
以秦国为例 , 当年秦国率先夺取了河东一带还有楚国的汉中 , 然后夺取巴蜀 , 经过数百年的征战布局之后 , 才奠定了后来秦国东出函谷关 , 横扫关东六国的基础 。
后来以关中为根据地 , 然后再夺取天下的朝代 , 大致上也基本遵循了秦朝的做法 , 换言之只是占据关中是不够的 , 必须要更进一步才能够借关中夺得天下江山 。

俗话说“得关中者得天下”,为什么这句话到三国中却失效了?
文章图片
东汉末年与三国时代 , 很多人觉得“得关中者得天下”失效了:
董卓占据关中 , 没能得到天下;
韩遂、马超等关西军阀 , 也没打败曹操夺得天下 。
不过当时的事件 , 并不能说明关中作为一统天下的前提失效了 , 要知道 , 无论董卓还是关西军阀 , 他们都仅仅是据守关中 , 并没有夺取巴蜀、河东等地 , 偏安一隅混吃等死而已 。

俗话说“得关中者得天下”,为什么这句话到三国中却失效了?
文章图片
曹丕篡汉之后 , 魏朝建立 , 而刘备在益州称帝建立蜀汉 , 孙权也号称吴大帝 , 三国鼎立的局面由此产生 , 这个时候 , 关中平原掌握在了曹魏的手中 。
按照此前的惯例 , 曹魏拥有了关中、河东与中原地区 , 实际上已经占据了夺得天下的最重要根本 , 曹魏与东吴、蜀汉 , 陷入了长期的征战杀伐之中 。

俗话说“得关中者得天下”,为什么这句话到三国中却失效了?
文章图片
得关中者得天下 ,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 终究还是要一步步来 , 只可惜曹魏并没有等到魏朝横扫蜀汉与东吴 , 司马家就篡了曹魏的江山 , 踩着曹魏的根基 , 西晋完成了江山的一统 。
俗话说“得关中者得天下”,为什么这句话到三国中却失效了?】所以说 , “得关中者得天下”在三国时代并没有失效过 , 关中是个夺天下的重要因素 , 可归根究底还是要看占据这里的人如何进一步去经营 , 占着关中直接躺平 , 那是不可能得天下的 。

俗话说“得关中者得天下”,为什么这句话到三国中却失效了?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