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在飞夺泸定桥时,为何敌人不炸桥而是撤木板,老将军含泪道出隐情( 二 )


经过之前的多次战斗 , 此刻的交战双方都处在一个极度疲惫的状态之中 , 攒足精力进行直接的战斗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敌军也没有过多的精力从事桥梁的复建 。 但也正是他们的这种考虑 , 才在一定程度上给了22勇士夺取泸定桥的机会 。
红军神勇如从天降红军队伍经过长久的行军 , 已经是非常的疲惫 , 在部队人数、武器装备方面远不及蒋军及川军 。 根据有关数据可以查证 , 红军在到达四川时 , 队伍人数已经不足4万 , 红军出发时可是有着十几万的人数 , 可想而知这一路上红军的境遇有多严峻 , 战士们既要摆脱后面的追击又要把战线向前推进 , 所以根本不能有过于长久的停歇 。
刘文辉及其队伍在自己所熟悉的地方作战本来就占据着一些地域上的优势 , 何况他们的装备和人数要比红军优越的多 。 物质上的优势导致他们在心理上有些轻视红军 , 认为他们只有长了翅膀才可能会成功渡过泸定桥 。 这种傲慢的心态也是导致他们失败的重要原因 , 他们想象不到红军战士果真有如此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
22名勇士踏上了为部队开路的征途 , 大桥上已经没有了木板 , 他们沿着光溜溜的绳索向对岸走去 , 为中国革命趟出了一趟必胜之路 , “十三根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论断由此而来 。 杨成武将军在回忆22勇士的时候泪洒当场 , 当年他带领着的红四团被任命为前锋主力 , 负责为大部队开道 。 作为亲身经历者 , 他有着比我们更真实、深切的感受 。
他们中的许多人直到现在我们还不知道名字 , 他们有的牺牲在了长征的路途中 , 有的直到建国后才被人们找到 , 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 这22名勇士中只有五人活了下来 , 只有八个人的名字核对上了 , 他们分别是赵长发、李友林、廖大珠、王海云、刘金山、杨田铭、云贵川和刘梓华 。
结语:【泸定桥|在飞夺泸定桥时,为何敌人不炸桥而是撤木板,老将军含泪道出隐情】“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毛泽东的这首《长征》非常形象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那场战斗 , 向我们展现了战场上的紧绷氛围 。 在那个千钧一发的时刻 , 22英雄挺身而出 , 为中国革命趟出了一条通途 。 这些年轻人也是父母的孩子 , 正处在生命中最好的年华 , 他们身上这种无畏无私的气概应该被现代的年轻人所继承、发扬 , 这种英雄精神应该成为中国人的民族底色 。
这种壮举是特殊时代的写照 , 从狼牙山五壮士到泸定桥22勇士 , 那个年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 。 这种描绘英雄群像的故事我们很难再窥见 , 有人说现代是一个缺少英雄的年代 , 更多的人面对困境中的他人更多的是选择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
你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缺乏英雄的社会吗?快在评论区说出自己的看法吧 。
参考文献:《从军行七首》《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