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写了2首诗的刘邦,却能吊打写了4万首诗的乾隆,堪称奇才

说起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 , 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 。 众所周知的是 , 刘邦在未发迹之前 , 只不过是一个街头混混 , 肚子里没有半点的墨水 。 即便后来位居九五至尊 , 也被人们称为“文盲皇帝” 。

一生只写了2首诗的刘邦,却能吊打写了4万首诗的乾隆,堪称奇才
文章图片
然而 , 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并不尽然 。 刘邦虽然并不像南唐后主李煜那般才华横溢 , 一生所写的诗词歌赋众多 , 但是他也是有两篇诗作流传至今 , 可谓是名留千古 , 比一辈子写了4万多首诗却无人问津的乾隆皇帝 , 还是要强得多 。
那么 , “文盲皇帝”刘邦所写的这两首诗作究竟是什么呢?他是自己独立完成的还是背后有智囊团帮助他完成的?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呢?接下来 , 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一位传奇人物的一生 。
一、出身草根 , 大字不识
刘邦的出身并不尊贵 , 只是沛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 不过 , 从小刘邦却是表现出了与常人的不同 。 他性格叛逆 , 既不喜欢读书认字 , 也不喜欢下地干农活 , 而是喜欢在街上游手好闲地游荡 , 堪称是典型的无所事事的“地痞流氓” 。

一生只写了2首诗的刘邦,却能吊打写了4万首诗的乾隆,堪称奇才
文章图片
刘邦自己不爱读书也就算了 , 他打心底里也瞧不起那些读书人 , 经常斥责他们为“竖儒” 。 根据《史记》记载 , 郦食其前去询问曾经与刘邦打过交道的人 , 就得到过这么一个评价:
“沛公不好儒 , 诸客冠儒冠来者 , 沛公辄解其冠 , 溲溺其中 。 与人言 , 常大骂 。 未可以儒生说也 。 ”
原来之前有很多戴着儒生帽子的读书人去找刘邦的时候 , 后者非但没有给这些读书人好脸色看 , 而且还直接把他们的帽子给摘了下来 , 然后往里面小解 。 与那些读书人交谈的时候 , 刘邦也是经常对他们破口大骂 , 十分瞧不起他们 。

一生只写了2首诗的刘邦,却能吊打写了4万首诗的乾隆,堪称奇才
文章图片
令人感到十分神奇的是 , 刘邦不喜欢读书 , 而作为他的死对头 , 项羽也并不喜欢读书 。 《史记·项羽本纪》中就有“项籍少时 , 学书不成 , 去学剑 , 又不成”的记载 , 并且项羽自认为“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 并不认为读书有多重要 。 后来唐代的章碣还写了一首诗对此感慨:
“竹帛烟销帝业虚 , 关河空锁祖龙居 。 坑灰未冷山东乱 , 刘项原来不读书 。 ”

一生只写了2首诗的刘邦,却能吊打写了4万首诗的乾隆,堪称奇才
文章图片
二、大风歌
只不过 , 即便是不读书的刘邦和项羽 , 都给后世留下了几篇传世的诗篇 。 像是我们所熟知的《垓下歌》 , 不正是项羽生前的最后绝笔吗?而相比于项羽的悔恨与无奈 , 刘邦所写的《大风歌》却是充斥着激昂的情绪 , 读起来令人感到荡气回肠 。
刘邦经过了多年来的战火洗礼 , 终于将项羽率领的楚军给击溃 , 统一了分崩离析的中原大地 。 大局已定 , 刘邦也想起了“富贵不还乡 , 如锦衣夜行”的话语 , 于是便高调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沛县 。 根据《昭明文选》记载如下:
“高祖还 , 过沛 , 留 。 置酒沛宫 , 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 。 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 , 教之歌 。 酒酣 , 上击筑自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 ,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生只写了2首诗的刘邦,却能吊打写了4万首诗的乾隆,堪称奇才
文章图片
原来是刘邦志得意满地叫来了自己家乡里的亲朋好友 , 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庆祝仪式 。 在仪式之中 , 刘邦也是在豪情壮志之下敲打着乐器 , 创作了这一首《大风歌》 。 这一首诗看上去是在颂扬刘邦自己一手创造的基业 , 实际上也隐含着对国事的忧虑 。
因为当时虽然西汉帝国已经建立 , 但是内部的争权夺利却还在不断上演 。 英布叛乱、匈奴进犯 , 初建的西汉帝国可谓是风雨飘摇 , 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 所以 , 刘邦才是在《大风歌》的末尾发出了“安得猛士”的感慨 。

一生只写了2首诗的刘邦,却能吊打写了4万首诗的乾隆,堪称奇才
文章图片
三、鸿鹄歌
第二首《鸿鹄歌》则是在刘邦暮年的时候所创作的 。 要知道 , 对于一名皇帝来说 , 晚年最头疼的一件事情就是立皇储了 。 刘邦也不例外 , 在最初的时候 , 皇后吕雉的长子刘盈被他立为了太子 。 但是刘邦后来又觉得刘盈的性格过于宽仁懦弱 , 不足以胜任太子之位 。
一生只写了2首诗的刘邦,却能吊打写了4万首诗的乾隆,堪称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