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德生|中国最后的豪门:毛主席口中的唯一个称得上财团的家族


荣德生|中国最后的豪门:毛主席口中的唯一个称得上财团的家族
文章图片

荣德生|中国最后的豪门:毛主席口中的唯一个称得上财团的家族
文章图片

荣德生|中国最后的豪门:毛主席口中的唯一个称得上财团的家族
文章图片



瞿塘嘈嘈十二滩 , 此中道路古来难 。 长恨人心不如水 , 等闲平地起波澜 。
近代以来 , 随着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 中国真正出现了一批以商业为核心的财团势力 。 但是这些人并不是个个都像张謇那样是为国家复兴而致力其中的 , 但其中也不乏真真正正的财团势力 , 其中中国最后的豪门——荣氏家族 , 更是毛主席口中的唯一个称得上财团的家族 。
荣氏家族作为一个在近代留下非常显赫战绩的公民 , 可谓说三代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巨大 。 他们无论是创办近代企业或是解放后支持国家经济发展 , 更是在改革开放后对中国经济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
一、家道中落 , 荣家子弟孤身南下当时荣家第一代的荣宗敬 , 原本他的祖父是做长途贩运的一些小生意、从事着简单的商业活动 。 因为祖上曾经有人做过大关 , 所以荣家也算是当地的一号人物 。 但是传到荣宗敬父亲那一代 , 荣家便因为家境中大落 , 作为长子的荣宗敬不得不在14岁的时候离开学堂、到上海做起了学徒 。
当时他的弟弟荣德生 , 却因为父亲的希望在私塾学校继续读书 。 不过作为本人的荣德胜却并不这么想 , 他也想像哥哥一样早日为家庭分忧;因此 , 当时15岁的荣德生便来到了上海投靠自己的兄长 。 在兄长引荐之下 , 荣德生到上海的一个钱庄做起了学徒 , 此时的荣宗敬也是在另一个钱庄上做起了学徒 。
之后在父子三人的合力之下 , 很快在上海的码头开启了一个钱庄 。 在之后 , 他的弟弟荣德生趁势南下广东 , 留下哥哥荣宗敬一个人打理钱庄 。 在广州来的一年里 , 荣德生获得了很多的启发 。 尤其是他发现在中国外贸进出口公司当中 , 面粉的贸易量非常大 。 但是当时国内的面粉厂却只有少数的四家 , 还存在很庞大的市场 。
于是他经过和父亲哥哥的商量以后决定在中国开起面粉厂 。 荣家子弟孤身南下 , 并没有想到拉开了荣氏家族商业帝国的大幕 。 1901年经过一系列筹备 , 荣家的面粉厂终于开了起来 。 在当时老家 , 他和父亲兄弟三人开起了第一家面粉厂 。
凭借着技术上的优势 , 荣家开的面粉厂 , 很快就成为了中国当日使少有的面粉企业 , 而荣氏兄弟也被称为面粉大王 。
二、小小企业 , 占据中国半壁江山从1914年开始 , 荣家的面粉厂开始从无锡逐渐转移到上海 。 在短短的八年里 , 荣家的面粉产业获得迅速的发展 , 成功占到了当时全国面粉总量的29% 。
在获得这样的成绩以后 , 这个面粉大王的名头算是真真正正的做实了 。 因为这样的发展速度是世界产业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 直到抗日战争前 , 荣家已经拥有了14家面粉厂、9家纺织厂 。
但是战争的到来 , 对于商业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 荣氏家族也在战争当中遭遇了不小的挫折 , 因为日寇的战火导致原本一些面分成直接被战火炸毁或被日军吞并 。
抗战后期国民党政权通过发行货币扰乱国家经济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之时 , 荣氏家族又受到了新一轮的打击 。
当时的中国产业纷纷迁资海外、寻求新的出路 , 荣家当时的长子长孙荣鸿元因为所谓的犯罪被国民党抓了起来 , 最后荣家花了一百万美元才平息了这件事 。 但是在这之后 , 对于中国商业环境心灰意冷的他选择到香港另谋发展 。 一直到1990年 , 荣鸿元去世 , 他都没有再一次回到中国 。
但是荣德生经过再三斟酌 , 最终还是选择继续留在中国 。 因为他认为无论如何自己都是中国的商人 , 离不开自己的故土 。
三、三大改造与改革开放 , 红色资本家的转变在上海解放以后 , 荣氏企业面临着非常严重的困难 。 当时的国家战略符敦荣氏企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 有了这样的支持以后 , 荣德生父子对共产党表现了足够的信任感 。 在中国共产党实行三大改造期间 , 荣氏家族第一个站起来支持公私合营 。
并且在1957年陈毅的极力推荐之下 , 荣毅仁成为了上海市副市长 。 当时的荣家主要是在纺织业方面发挥有重要作用 , 因为当时的荣毅仁担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 , 他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研究中国纺织产业的一整个链条 。 全面改进纺织品 , 让国产的棉布、丝绸、毛毯等产品在西方畅销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