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100年前,一个德国人写下中国建筑陶艺研究的开山之作


原标题:将近100年前 , 一个德国人写下中国建筑陶艺研究的开山之作

将近100年前,一个德国人写下中国建筑陶艺研究的开山之作
本文插图



1902—1904年、1906—1909年 ,
德国建筑师伯施曼两次前往中国考察 ,
1927年出版的《中国建筑陶艺》
便是其研究成果之一 。
本书致力于中国砖石建筑的装饰研究 ,
是西方汉学界和建筑学界
系统研究中国建筑陶艺
——尤其是琉璃等构件的代表作 。

将近100年前,一个德国人写下中国建筑陶艺研究的开山之作
本文插图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中国建筑陶艺研究开山之作
文 | 恩斯特·伯施曼
中国古代建筑以“间”为基本单位 , 主要由木质的柱、梁以及柱间的门窗等构成 。 中国的寺庙和宫殿 , 无论是小巧玲珑的楼宇还是雄伟恢宏的大殿 , 无不如此 。 因此 , 说中国建筑是木结构建筑 , 一点也不为过 。 不过 , 虽然每间房的主体框架是木料 , 但与之衔接的下部结构、建筑物侧立面及背立面框架内的填充物 , 却会使用很多结实的建筑构件 , 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屋顶的瓦 。 如此看来 , 在中式建筑中 , 砖石与木材的地位是不相上下的 。 越是留心中国住宅的附属建筑部分——街道和住宅之间的院墙、门宇、楼梯和铺石路面、屋顶平台、祭台以及花园中由砖石制成的精致装饰物 , 就越觉得如此 。 我们再想想高大雄伟的庙宇和北京的紫禁城 , 想想它们那壮观的城墙和台基 , 以及牌楼、陵园、祭坛、钟楼塔楼、桥梁乃至长城 , 就不难发现 , 中国的建筑大都宏大雄伟 , 而且越宏伟的建筑越倾向于采用砖石结构而非木质结构 。

将近100年前,一个德国人写下中国建筑陶艺研究的开山之作
本文插图



山东泰山脚下的门楼 。 门楼上面刷灰 , 三座门楼均由石头砌成 , 据推测建于明朝时期 。 墙面凸起的附墙柱、斗拱和檐下浅浮雕均由黄色和绿色的釉陶制成 , 屋顶挂满琉璃瓦件 。
将近100年前,一个德国人写下中国建筑陶艺研究的开山之作
本文插图


北京皇城内的一座琉璃门 。 约建于18世纪 , 挂有黄色和绿色的琉璃瓦 , 大理石柱础 , 红色抹灰底层 。 墙面上下共有两处线条清晰的纹饰 , 左右两侧各有细长的柱子 , 中间部分为主要的装饰区域 。 四周施釉 , 并刻画出一道道条纹 。 门口上方置有陶片 , 额枋出头 , 构成门梁 , 与墙相连接 , 成为另一处装饰 。 檐下的斗拱十分精巧 , 小巧的造型衬托出屋顶的大气 , 而屋脊上活泼的龙吻与脊兽又使整体庄严的气氛有所调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