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同样都是皇帝的女儿,格格和公主有何区别?谁的地位更高?( 二 )


到了明朝 , “郡主”大多指的是亲王之女 。 清朝承袭明制 , 顺治十七年(即公元1660年) , 顺治皇帝再次明确 , 亲王之女为和硕格格 , “郡主” 。 世子及郡王之女 , 称多罗格格 , 汉名为县主 。 多罗贝勒之女 , 称多罗格格 , 汉名为郡君 。 贝子之女 , 称为\"固山格格\" , 汉名\"县君\" 。 镇国公、辅国公之女 , 称\"格格\" , 汉名\"乡君\" 。 \"公\"以下之女 , 俱称\"宗女\" 。
如此说来 , “郡主”一词始于东汉 , 发源于唐宋 , 直至明清 , 大多是亲王和功臣之后的专属称谓 , 地位也是非贵即富 。
前文我们简单提到 , 清太宗皇太极把皇帝亲生女儿称为“公主” , “格格”一词从清朝皇室淡出 。 顺治皇帝福临即位后 , 为了区分“公主”级别 , 又对其进行更详细的划分 。 比如皇后与皇帝所生的女儿 , 被册封为固伦公主 , 其他贵妃嫔妃所生之女 , 被称为和硕公主 。
为了联姻需要 , 或皇帝宠爱某个女儿 , 有时也会把其他宗室 , 妃嫔之女进封为固伦公主 。 这就好比唐朝时期 , 文成、金城公主本是宗室之女(与皇帝没有多少血缘 , 属于家族旁支子女) 。 出于政治联姻需求 , 将她们破例册封为“公主” , 远嫁塞北 。
清朝也有这样的先例 , 前文提到的固伦和孝公主 , 亦为乾隆最钟爱的第十女 , 理应被册封为和硕公主 。 没办法 , 谁让乾隆将她视为掌上明珠 , 便破例册封她为固伦和孝公主 , 下和珅儿子丰绅殷德 。
整个清朝290多年历史中 , 除了固伦和孝公主之外 , 还有清朝末年 , 咸丰帝的异母弟弟 , 恭亲王奕訢的长女 , 也被破例册封为荣寿固伦公主 。
除了这两个特例 , 固伦公主乃皇后所生之女 , 地位极为尊贵 , 相当于和硕亲王 。 和硕公主相当于和硕亲王世子 , 品级要比固伦公主低 。 再从字面意思来看 , 固伦在满语中代表的是国家 , 而和硕则是地方 。
另外 , 固伦公主的服饰要比和硕公主贵气 , 固伦公主可以使用金黄色为服饰点缀 , 二者的朝冠、服饰 , 都有很大不同 。
介绍完了“格格”、“郡主”和“公主”这三个称谓的由来 , 相信大家应该会对这三者之间 , 谁的地位更高 , 有了简单的了解 。
直白点来说 , “公主”乃皇室近亲所生之女 , 属于金枝玉叶 , “郡主”泛指亲王女儿 , “格格”则是在清朝才有的特殊称谓 。
只是随着朝代不同 , 当权者的思想 , 包括所遵循习俗差异 , 连带着“郡主”、“公主”、“格格”这三种称谓 , 形成不同的发展方向 。 有道是“没有规矩 , 不成方圆” 。
皇帝和亲王是整个国家最为尊贵的贵胄 , 所生之女必定和普通人有所区别 。 因此 , 统治者们才会人为创造出这些专属称谓 , 用来彰显皇家地位的尊贵 。
“格格”也好 , “公主”也罢 , 都是封建时期的特殊产物 , 代表着不同时代环境发展与文化模式的多彩 。 这些虽是封建糟粕 , 但也成为了华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至于《还珠格格》、《甄嬛传》、《大明宫词》那些古装剧里 , 对“格格”、“公主”、“郡主”的称谓 , 也有些混淆视听 , 不符合历史的相关记载 。
【乾隆|同样都是皇帝的女儿,格格和公主有何区别?谁的地位更高?】所以大家今后看古装剧时 , 千万不要过分相信剧情 。 要弄清这些古装剧背后的由来 , 还是要从正史当中寻找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