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死后,为什么迟迟不得翻案?关键是这个幕后黑手实在太强大了( 二 )


然而 , 在平反的圣旨中 , 孝宗的话有些欲盖弥彰:“会中原方议于櫜弓 , 而当路力成于投杼 , 坐急绛侯之系 , 莫然内史之灰 。 ”虽说赵昚以借喻的形式 , 用周亚夫的典故揭示了岳飞之死实属冤案 。 然而 , 在公文中以这种模糊不清的方式阐述问题 , 显然是有失严谨的 。
后来 , 赵昚先后将岳飞生前的田产及被查抄的资产如数归还 , 但却并没有提及这起冤案 。 从这里来看 , 赵昚虽然有意替岳飞讨个公道 , 但他做的还不够充分 。 而且 , 赵昚给出的官方说法颇为模糊 , 仅说岳飞是“坐事以殁” , 根本没有给这起无妄之灾定性为冤案 。
更令人愤慨的是 , 即便是颇为英明的宋孝宗 , 也没有追究秦桧集团的责任 。 难道宋孝宗对当年的内情知之甚少 , 所以才做出这种不彻底的平反吗?并非如此 , 宋孝宗在召见岳飞的儿子岳霖时明确提及:“卿家冤枉 , 朕悉知之 , 天下共知其冤 。 ”

岳飞死后,为什么迟迟不得翻案?关键是这个幕后黑手实在太强大了
文章图片
既知其冤 , 为什么还要让他继续蒙冤呢?
其实 , 这依然是赵构在从中作梗 。 虽然高宗将皇位传给了孝宗 , 但这位太上皇老而不死 , 退居幕后暗中监管着一切 。 直到孝宗二十五年 , 活成了人精的赵构这才撒手人寰 。 有这样一位太上皇在幕后指手画脚 , 赵昚的很多举措都难免捉襟见肘 。
历史告诉我们 , 在封建时代皇帝罗织的冤案 , 即便世人皆知其冤情 , 其本人是绝不会拨乱反正的 。 而且 , 在未改朝换代的前提下 , 由统治者所制造的冤假错案 , 往往是在其死后才会有人重新查证 。
赵构在孝宗在位期间活得好好的 , 他在朝廷的影响力尚在 , 而且满朝文武绝大多数都是他扶起来的 , 在这种背景下赵昚就算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替岳飞翻案 。 要知道 , 只需赵构一番“指点” , 满朝文武都得和孝宗唱反调 , 这种情况引发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
岳飞真正地获得赵宋王朝的谥号 , 是在淳熙五年 , 也就是孝宗为他正名后的第十七年 。 谥号这种东西 , 虽然死者无缘得见 , 但对于讲究“身后名”的古人而言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或耻辱 。 谥号是褒是贬 , 直接关系到死者的后世声誉 。
所以 , 每次朝廷在追谥时 , 并不是皇帝一人说了算 , 还要结合太常寺给出的死者生前履历 。 在对岳飞生前功过进行了平定后 , 太常寺拟了“忠愍”这个谥号 , 请求孝宗批准 。 不过 , 宋孝宗并不认可这个谥号 , 于是便将奏折退回 , 令太常寺重新拟定 。
宋孝宗的意见 , 使太常寺不得不降低了谥号的标准 , 改为“武穆” 。 显然 , 相比于“武穆” , “忠愍”不但更能显示岳飞的赤诚忠心 , 还能证明被强加在他身上的罪状都是陷害 。 这样降低岳飞身后评价的做法 , 自然难以得到岳飞后人的理解 。

岳飞死后,为什么迟迟不得翻案?关键是这个幕后黑手实在太强大了
文章图片
对于老百姓而言 , 在听到“武穆”这个谥号后 , 更是愤恨难填 。 岳将军究竟有没有谋反?他是忠臣还是佞臣?“武穆”两个字根本无法说明情况 , 所以老百姓对赵宋王朝的猜忌和不满愈发严重 。
赵构、秦桧等一众凶手驾鹤西去 , 许多知道内情的人也已离世 , 虽然为岳飞平反的政治阻力减少了 , 但查明真相的难度也提高了 。 要知道 , 在岳飞被害死之后 , 手握重权的秦桧曾“监修国史” , 所以后来人们看到的官史 , 里面有极其严重的篡改痕迹 。
不但如此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在史馆里面任职的官员大多是秦桧一党的亲信 , 他们自然会站在秦桧一方 , 为这位奸佞之臣抹除一些罪证 。 “凡论人章疏 , 皆桧自操以授言者 , 识之者曰:‘此老秦笔也’ 。 ”
《三朝北盟会编》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是研究南宋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 但这两部文献中关于岳飞的内容大多语焉不详 , 甚至自相矛盾 。 显然 , 这里面有绝大多数文字亦属“老秦笔也” 。
直到嘉泰三年 , 岳飞的孙子从民间搜集了大量高宗时期的圣旨、手谕、奏章 , 从多个渠道获取了能够证明当年冤案的证据 , 并将这些为祖父拨乱反正的证据献给朝廷 。 这一年 , 距离岳飞含冤而死已经过了六十二年 。
从岳霖到岳珂 , 在岳家两代人的努力下 , 岳飞终于得以沉冤昭雪 。
参考资料:
岳飞死后,为什么迟迟不得翻案?关键是这个幕后黑手实在太强大了】【《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