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军|瞄准世界难题,提供中国原创方案

【解码“新动力人群”】
瞄准世界难题 , 提供中国原创方案
——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卒中研究团队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罗旭
作为多种脑血管疾病的严重表现形式 , 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致死性疾病、我国第一大致死性疾病 。 相关数据显示 , 全国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 。
2013年 ,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以下简称“天坛医院”)脑卒中研究团队首创的21天短程新治疗方法(以下简称“CHANCE方法”) , 在全球影响因子最高的医学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 , 并被世界公认的中国、英国、加拿大和美国四大脑血管病管理指南列为最高级别证据向全球推荐 , 成为该病治疗的国际金标准 。
20年耕耘后 , 团队在天坛医院院长、神经内科主任王拥军的带领下 , 使我国脑卒中的防治水平稳步走在全世界前列 。 他们的工作 , 正在引领国际同行跟从研究的热潮 。
拥军|瞄准世界难题,提供中国原创方案文章插图
团队成员在进行学术讨论 。 资料图片
拥军|瞄准世界难题,提供中国原创方案文章插图
团队举行CHANCE-2研究阶段总结会议 。 资料图片
拥军|瞄准世界难题,提供中国原创方案文章插图
王拥军在临床中寻找研究问题 。 资料图片
1.给人才以事业舞台
身为天坛医院院长、神经病学中心主任 , 王拥军的名字和中国神经医学上的一些新理念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把卒中单元引入中国 , 最早提出脑血管病规范化治疗的理念 , 创办了有8000多名医生参与的北京神经病学学术沙龙 , 创办了有3400多家医院加入的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学研究中心 。
2000年4月 , 天坛医院公开在海内外招聘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 。 在美国阿肯色大学医学院做了近两年博士后研究的王拥军 , 受邀回国应聘 。 当时 , 50多人的神经内科只有一人有博士学位、一人是硕士导师 , 科研力量十分薄弱 。
王拥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破大家把当科主任作为唯一前途的传统 。 他把神经内科分成脑血管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等8个专业组 , 每个专业组都有带头人 , 并给这些带头人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 。
给人才以事业舞台 ,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 这种理念 , 使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的科研队伍不断扩充 , 并产生了“1+1>2”的神奇效果 。
在王拥军的带领下 , 天坛医院神经内科逐步成长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 并确立了在国内神经医学领域金字塔尖的地位 。 如今 , 全科共有医疗科研及技术人员192人 , 其中11人是教授(或正高专业技术职务者) , 36人具有博士学历 。
王拥军牵头形成脑血管病防控国家行业标准、主笔多项诊疗指南 , 其创办的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 , 已成为规模最大的脑血管病高端国际会议 。 作为发起人之一 , 王拥军还牵头成立了中国脑血管病的一级学会——中国卒中学会 , 有力促进了我国脑血管病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 。 他还推动天坛医院牵头成立了由科技部、国家卫健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批准的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通过这几个平台的打造 , 王拥军把全国该学科人才紧密团结在一起 , 极大提高了我国脑血管病防治的总体水平 。
拥军|瞄准世界难题,提供中国原创方案文章插图
王拥军向患者解释病情 。 资料图片
2.“‘助跑’跑了整整十年”
“我们的神经内科建设 , ‘助跑’时间特别长 , 跑了整整10年 。 ”王拥军说 , “2011年之前 , 团队在科研方面几乎没有产出 。 大家都在做别人看不到的工作 , 做最基础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 做最基本的数据积累 。 ”
“做一个强的学科 , 首先要做学科的战略规划 , 只有战略目标科学合理 , 干活才能事半功倍 。 ”王拥军来天坛医院后 , 就把做好学科的战略策划当成第一要务 , 将神经内科的主攻方向选定为脑卒中 。
20年前 , 脑卒中在全球都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 在国内 , 脑血管病只是被列为心血管病的一个分支 , 科研与治疗能力都十分薄弱 。
但王拥军却偏偏选中了脑卒中 , 并且着手做全国范围的病人管理系统 。 “这是基础 , 掌握了全国数据 , 对临床与科研都有重要意义 。 ”王拥军回忆 , “团队成功组建了卒中单元 , 一下子就引起了有关部门和同道的关注 , 顺利拿到国家级课题的经费 , 这样我们就越做越好 , 越做越专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