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有一天毛主席看着书,却突然大哭起来,泪流满面

南宋爱国诗人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写道:
“危楼还望 , 叹此意 , 今古几人曾会 。 鬼设神施 , 浑认作 , 天限南疆北界 。 一水横陈 , 连岗三面 , 做出争雄势 。 六朝何事 , 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 , 登高怀远 , 也学英雄涕 。 凭却长江 , 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 正好长驱 , 不须反顾 , 寻取中流誓 。 小儿破贼 , 势成宁问强对!”

1975年,有一天毛主席看着书,却突然大哭起来,泪流满面
文章图片
1975年 , 毛主席做了白内障手术 , 据给毛主席手术的眼科医生唐由之回忆:手术后的一天 , 他在毛主席的书房陪老人家读书 , 手捧书卷的毛主席突然大哭起来 , 泪流满面 。 唐由之吓坏了 , 因为手术后这样哭对眼睛的影响非常大 。 大约15分钟后 , 毛主席才止住泪 , 并示意唐由之过去 , 给他看了自己刚才看的书 , 那一页正是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 。
六朝何事 , 只成门户私计?毛主席的这个故事早已为人熟知 。
让毛主席痛哭的 , 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的弊病 。
而本文要讲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 。
一、吴四姓
在历史上 , 有一个“吴四姓”的称谓 , 指的就是从东汉三国起在苏州这个地方首屈一指的顾陆朱张四大豪门士族 。 《吴录·士林》曰:“吴郡有顾、陆、朱、张为四姓 。 三国之间 , 四姓盛焉 。 ”
刘义庆《世说新语》也说:“吴四姓 , 旧目云:张文朱武 , 陆忠顾厚 。 ”这句话的含义非常简单 , 分别说张氏以文才著称 , 朱氏以武力闻名 , 陆氏忠诚 , 顾氏宽厚 。
张姓 , 是留侯张良的后代 。 当年张良及时隐退独善其身 , 其子孙后代日渐昌盛 。 他的七世孙张睦迁居吴郡 。 三国时吴郡张氏的闻名者张允、张温、张俨、张敦 , 都是张睦的后代 。
朱姓 , 当年刘邦手下的都昌侯朱珍 , 他是当年在沛县跟随刘邦起兵的老人 , 但一直没有什么功劳 , 没当上大官 。 终于在刘邦出三秦一役 , 大出风头 , 降董翳、虏章邯 , 因此被封侯 。 他的子孙后代中有一个很有名的马前泼水的朱买臣 。 三国时吴郡朱氏的闻名者是孙权手下大将朱恒 。
孙策渡江攻占江东 , 以安吉人朱治为吴郡太守 , 其子朱然更是东吴名将 。 从此朱姓的这一系也落脚苏州 。
顾姓 , 来源于越人 , 当年越东海王摇跟随刘邦攻打项羽 。 摇封儿子干为顾余侯 , 子孙后代就以此为姓 。 顾氏一直没出过什么大官 , 直到汉和帝年间才有顾奉一直当到了颍川太守 , 但正因为当了颍川太守 , 身份开始变得不同 。 更重要的是 , 顾是吴郡(苏州)特有的姓氏 , 是不折不扣的地头蛇 。
陆姓和顾氏一样 , 也是吴郡土著 。 当年齐国田氏子孙中 , 齐宣王少子通封在平原陆乡 , 后代遂以陆为姓 。 汉高祖时 , 陆烈为吴县县令 , 从此陆氏定居苏州 。 本来陆氏在苏州风头还在顾氏之上 。 但是东汉末年陆康为庐江太守 , 被孙策所杀 , 家族中跟随在庐江的百余人被孙策杀了一大半 。
二、夜郎自大的江东士族

1975年,有一天毛主席看着书,却突然大哭起来,泪流满面
文章图片
自孙策渡江后 , 所向披靡 , 江东群豪无人是孙策对手 , 江东全境顺利平定 。 然而表面的风平浪静后面是暗流涌动 , 因为江东人根本不服孙策 。
原因有四:
1、孙坚虽然是江东人(吴郡富春人) , 但连寒族都算不上 , 就是一贫农出身 。 在这些世家豪族眼里 , 根本就是像灰尘一样的人物 。
2、孙坚、孙策都是袁术部将 , 而袁术当时的名声实在太差了 , 有代汉自立之心为天下所共知 。 这些豪门无论如何也不能和这样的逆臣共事 。
3、孙策在进攻江东前 , 杀掉了陆康和陆家几十口人 , 早就结下了深仇 。 孙策平定江东的过程中 , 对江东的反抗 , 采取了极为残酷的镇压手段 , 凡是不服者 , 一律都是杀 。 这样一来 , 仇怨更深 。
4、江东士族的傲慢自大 。 江东那帮豪门士族自大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看一个东晋的例子 。 王导是东晋的大名人 , 有句名言就叫“王与马共天下” , 地位高吧 , 名气大吧 , 实力强吧?

1975年,有一天毛主席看着书,却突然大哭起来,泪流满面
文章图片
可是在江东世族眼里 , 王导啥都不是 。 琅琊王家比起江东那些土财主 , 那是历史更悠久 , 底蕴更深厚的士族 。 可江东的土财主们就敢自大到看不起王导 。 晋室南渡之初 , 王导为了站稳脚跟 , 就想着搞联姻 , 于是向吴四姓之一的陆家求亲 。 陆家那个陆玩来了句:“小丘长不出松柏一般的大树 , 香草和臭草不能放在一个器物内 。 ”一口回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