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当代年轻人如何入眠?

睡眠|当代年轻人如何入眠?文章插图
我很累 , 为什么睡不着觉?——每当夜幕降临 , 总有一些人难以入眠 , 其中不少是“90后”“00后”青壮年 。 在忙碌了一天之后 , 还要捧着手机度过漫长孤独的夜晚 。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 。 采访人员走访多家医院睡眠门诊了解到 , 睡眠障碍人群呈现发生率升高、患病人群年轻化等新特点 。 此外 , “喝酒助眠”“白天补觉”等一些常见的做法其实存在误区 。
新华社采访人员孔祥鑫、赵琬微、林苗苗
“睡眠障碍”人群年轻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介绍 , 睡眠障碍是一组以“睡不着、睡不好、睡不醒”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疾病 。 近年来 ,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经济压力的增加 , 睡眠中心的门诊量逐年上升 。
【睡眠|当代年轻人如何入眠?】“以前门诊很少见到年轻群体的失眠病例 , 最近几年来看病的高中生、初中生屡见不鲜 。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孙伟说 , 相关数据也显示青壮年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逐年升高 。
《2020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指出 , 2020年国民的平均睡眠时长为6.92小时 , 经常失眠的人群占比增长至36.1% , 其中年轻人的睡眠问题更为突出 , 有69.3%的“90后”会在23:00之后入睡 , 其中不少存在入睡困难 。
陆林介绍 , 在睡眠门诊中经常会见到如IT人士、新闻媒体采访人员等工作压力较大、生活节奏不规律的年轻人 。 他了解到 , 有超过一半的年轻人主动熬夜 , 还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工作原因面临“被动性熬夜” 。
“我们一般建议成年人最佳睡眠7至8个小时 , 高中生8个小时 , 初中生9个小时 , 小学生10个小时 。 减少睡眠时间 , 其实是在透支自己的健康 。 ”陆林说 。
“喝酒”“补觉”助眠效果不明显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詹淑琴等业内人士表示 , 一些改善睡眠的常见方法 , 如睡前玩手机、喝酒助眠、白天补觉等 , 其实都是错误的观念 。
误区一:睡前玩手机 。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科主治医师范滕滕告诉采访人员 , 手机、电脑等设备的LED屏所发出的蓝光会减少褪黑素的分泌 , 影响昼夜节律系统 , 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入睡延迟和睡眠周期紊乱 。
误区二:喝酒助眠 。 “虽然喝酒以后可以出现促进入睡的假象 , 但是喝酒以后入睡通常是浅睡眠 , 而不是深睡眠 。 ”孙伟说 , 睡前一杯红酒是不少人的习惯 , 其实饮酒不仅不能改善睡眠 , 还可能不慎养成嗜酒的坏习惯 。
误区三:提前准备“酝酿” 。 有的人认为要想睡个好觉 , 需要比平时提前睡 , 实际上 , 这样做反倒容易失眠 。 孙伟说 , 人们在睡不着的时候 , 会做一些与睡眠无关的事情 , 越来越精神 , 即便是躺着“数羊”的助眠效果也不明显 。
误区四:白天或周末“补觉” 。 人们通常认为前一天熬夜没睡好 , 第二天可以多睡弥补 。 詹淑琴说 , 延迟起床时间来补偿睡眠 , 会形成习惯性晚睡晚起的恶性循环 。 休息日睡懒觉 , 会打破平时形成的睡眠节律 , 并不利于提高睡眠质量 。
误区五:打呼噜不等于“睡得香”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中心主任、呼吸科主任医师韩芳提示 , 当出现鼾声高低不均等情况时 , 可能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 , 需要加以重视 。
科学方法找回良好睡眠
固定作息时间
专家建议 , 最佳情况是晚上10:30—11:00上床 , 早上5:30—6:00起床 , 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调整 , 最重要的是作息时间要相对固定 , 养成良好的睡眠节律 。
运动缓解压力
针对年轻人压力大造成的失眠情况 , 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睡眠中心主任医师郭兮恒表示 , 规律且一定强度的运动对改善睡眠很有帮助 。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 , 鼓励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 , 或者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 。
关注儿童睡眠
韩芳等专家提示 ,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 睡眠时长要适当 , 既不能长期睡眠不足 , 也不能过多地睡懒觉 。 家长应多留意孩子的睡眠问题 , 孩子夜间经常出现打呼噜、张口呼吸 , 白天易怒 , 爱哭闹等情况时 , 需及时就医就诊 。
世界睡眠日 , 让我们一起“躺赢”!
3月21日是第21个世界睡眠日 。 中国睡眠研究会调查显示 , 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全中国超3亿人有睡眠障碍……你是否偶尔也透支过自己的“睡眠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