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医院有了国产的“人工心脏”更小巧轻便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宁芝
2月22日 , 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完成的四川地区首例安装纯国产第三代植入式磁液悬浮心室辅助装置("火箭心")的患者顺利出院 。
华西医院有了国产的“人工心脏”更小巧轻便文章插图
华西医院专家为患者安装纯国产第三代植入式磁液悬浮心室辅助装置("火箭心")
这名患者的出院 , 对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来说既是一项新的挑战 , 更是一次新技术突破 , 标志着终末期心衰的治疗步入新的阶段 。 预计今年 , 这款“火箭心”将全面在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安琪教授、心脏内科张庆、陈玉成教授组建的多学科终末期心衰治疗团队中应用 , 治疗晚期重症心衰患者 。
30岁男子严重心衰 成功植入“人工心脏”
2019年4月 , 30岁的李先生因严重的心力衰竭来到华西医院心脏内科进行严格的抗心衰治疗 。 由于药物抗心衰治疗效果不佳 , 在日常生活中 , 李先生轻微活动一下 , 便胸闷气短、呼吸困难 , 只能焦急等待心脏移植 , 但供体匮乏 , 同时加上自身重度肥胖 , 体重严重超标 , 没有合适的捐献器官来进行移植 , 急不可待 。
2021年1 月13 日 , 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安琪教授、王亚波医师团队将“火箭心”——HeartCon成功植入患者体内 , 经过30余天的医护严密观察和治疗 ,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 于2月22日顺利出院 。
华西医院有了国产的“人工心脏”更小巧轻便文章插图
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安琪教授(右)
华西医院有了国产的“人工心脏”更小巧轻便文章插图
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王亚波(左)
22日 , 在华西医院第一住院大楼心脏大血管外科 , 李先生告诉封面新闻采访人员:“人工心脏需背在身上的心包不重 , 像背一个小包一样 , 现在已经习惯了 。 植入人工心脏后 , 我能够走路、运动和工作 。 ”
纯国产“人工心脏” 源于中国航天火箭技术
据悉 , 在 35 岁以上的中国人群中 , 我国心衰患者保守估计约1600万 。
当心衰进入终末期时 , 传统内科治疗对该类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 。 安琪教授说 , 大量终末期心衰患者需要进行心脏移植 , 但是由于潜在捐献者严重匮乏 , 等待移植患者数量较多 , 有患者因无法及时完成心脏移植而死亡 。 因此 , 人工心脏成为心脏移植以外治疗心衰最有效的方式 。
“这款人工心脏是以能长期使用的标准来设计的 。 有的患者可以等心脏功能恢复后 , 再取出来 , 有的患者也可以等到合适的供体后 , 进行人工移植 。 ”安琪教授介绍 。
人工心脏 , 简单地说 , 就是一个人工制造的血泵 , 与心脏并联 , 起到部分或全部替代心脏的作用 。
华西医院有了国产的“人工心脏”更小巧轻便文章插图
纯国产的第三代植入式磁液悬浮心室辅助装置示意图
目前 , 人工心脏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广泛使用 , 挽救了大批濒死患者 。 但是 , 高达百万人民币的设备费用让我国的患者望而却步 。
华西医院使用的“人工心脏” , 来源于五十余年中国航天火箭的经验及技术 。 该装置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隶属的航天泰心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第三代植入式磁液悬浮心室辅助装置(HeartCon) , 目前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 进入临床试验 。 同时 , 该装置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 是我国唯一纯国资企业生产、唯一自始至终医工结合、唯一国内原创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唯一全套产品国内研制的产品 。
更小巧轻便 像马甲一样可以背在身上
我国现有使用的人工心脏 , 多十分笨重 , 不能直接植入患者心包 , 只能放在皮下 , 导线也非常粗 , 同时患者还需要携带一个外接的“行李推车” 。
华西医院有了国产的“人工心脏”更小巧轻便文章插图
华西医院专家为患者安装纯国产第三代植入式磁液悬浮心室辅助装置("火箭心")
而华西医院使用的“人工心脏”设备仅仅只有180g , 能直接放入心包内 , 导线也是很细小一根 。 控制器和电池都很小 , 由两根背带组成 , 像一个马甲一样可以背在病人身上 , 非常轻便和小巧 ,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小 。
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王亚波介绍到 , “此次移植的‘中国心’属于第三代产品 , 从初期的轴流技术向现代磁悬浮式的转变 , 在这些演变过程中不但使得人工心脏体积大大缩小 , 更易于植入 , 而且尽可能地减少了血细胞的接触磨损 , 使得产品更加经久耐用 。 与此同时 , 更为先进的机械工艺处理也使得其抗凝性大大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