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专家说」说闻解药:六味地黄丸用不恰当或“越补越虚”感冒者慎用

六味地黄丸|「专家说」说闻解药:六味地黄丸用不恰当或“越补越虚”感冒者慎用文章插图
【六味地黄丸|「专家说」说闻解药:六味地黄丸用不恰当或“越补越虚”感冒者慎用】央视网消息(采访人员 张恪忞):国家药监局于2月18日在其官网发布公告修订六味地黄制剂说明书 。 公告指出 ,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评估结果 , 为进一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 对六味地黄制剂(包括丸剂、胶囊剂、片剂、合剂、煎膏剂、颗粒剂)说明书【不良反应】【禁忌】和【注意事项】项进行统一修订 。
六味地黄制剂说明书修订分别针对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两类 。 在非处方药说明书修订要求中指出 , 【不良反应】项中应包括:腹泻、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胃肠不适、食欲不振、便秘、瘙痒、皮疹、头痛、心悸、过敏等不良反应报告 。 在【禁忌】【注意事项】项的修改要求中均提及过敏者用药安全 。
作为中药经典名方之一的六味地黄丸 , 其滋阴补肾之功效为大众所熟知 , 一度被称为“家庭必备补药” 。 这类“补药”到底该怎么吃 , 能不能长期吃 , 哪些人群不宜服用?央视网采访人员专访北京医院主任药师杨莉萍为大家解疑释惑 。
“补药”的由来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和泽泻六味中药组成 , 其特点是“三补三泻” , 以补为主 。 杨莉萍解释说 , “三补”分别由熟地黄、山茱萸和山药三味药来补肝阴、脾阴和肾阴;“三泻”则分别由牡丹皮、茯苓和泽泻三味药来泻肝热、脾湿和肾湿 。 其中补药的用量重于泻药 , 故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同补 , 补肾阴的熟地黄用量是山茱萸与山药之和 , 故以补肾阴为主 。 所以 , 六味地黄丸主要有滋补肾阴的作用 , 适用于肾阴虚的患者 。
六味地黄丸的组方是宋代钱乙在东汉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两味药后形成的 , 将原本的温补肾阳的药变成了滋补肾阴的药 。 其初衷是用于先天不足、发育不良的小儿五迟之证 , 即“肾怯失音 , 囟开不合 , 神不足 , 目中白睛多 , 面色白”等证 。 此后 , 六味地黄丸才逐渐成为滋阴补肾的祖方 。 现代医家主要将六味地黄丸用于治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耳鸣耳聋、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开不合等肾阴亏虚之证 。
用不恰当或“越补越虚”
杨莉萍表示 , 健康人群如没有明显肾阴虚的症状,没有必要服用六味地黄丸 , 更不应该长期服用 。
对有明显肾阳虚症状的人 , 已经出现腰膝酸冷、喜暖畏寒等症状,更不建议服用六味地黄丸,以免加重病情 。 不少人把六味地黄丸当成“补肾秘方”或用于日常保健长期服用,容易“越补越虚”,一些症状越来越重,甚者还会出现肠胃问题 。
专家指出 , 想知道能不能用六味地黄丸 , 首先要判断自己是不是阴虚 , 可以先看舌头 , 如舌质红、经常口干舌燥;再看是否常有潮热、盗汗、失眠、头晕、腰膝酸软的症状;有条件的可以看脉搏 , 是否脉细且跳得快 。 有了这些肾阴虚的体征和症状 , 才可以用六味地黄丸 。 即使适合吃 , 也应戒烟戒酒 , 少吃刺激性食物 。
六味地黄丸感冒患者慎用
相较之前的六味地黄丸说明书 , 对于感冒患者用药说明的表述由原来的【禁忌】项中“不宜在服药期间服感冒药”调整为【注意事项】项中“感冒患者慎用” 。 杨莉萍表示 , 按照中医理论 , 六味地黄制剂过于滋腻容易滞留外邪 , 违背解表散邪的感冒治疗原则 。 感冒治疗的关键在于打开毛孔、发汗散热 。 但六味地黄制剂的作用则是以“收”为主 , 这与中医感冒治疗思路和方向都背道而驰 。
因此 , 人在感冒阶段 , 即使有肾阴虚 , 也要暂停服用六味地黄丸 , 待外感症状解除后再用 。
还有哪些人群不宜服用六味地黄丸呢?杨莉萍表示 , 中医治病是需要辨证论治的 , 而且“辨证先辨阴阳” 。 例如肾虚证 , 又分肾阴虚和肾阳虚 。 肾阴虚的人可表现出缺乏津液滋润的症状 , 如口干舌燥、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耳鸣、夜间盗汗、舌红少苔、脉虚细又快等 。 肾阳虚的人则表现出畏寒怕冷 , 手脚冰凉;尿频 , 小便清长 , 大便溏薄 , 舌色偏淡、嫩 , 脉象偏沉缓 。 症状与肾阴虚完全不同 , 所以 , 肾阳虚的人是不应该吃六味地黄丸的 。 因为六味地黄丸不仅不补肾阳 , 还消耗肾阳 , 用后患者肾阳虚的症状还会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