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年味,炖出来

文│刘建春
三件|年味,炖出来文章插图
三件子(刘建春/摄)
三件子是一道苏州菜 。 名字好像很低调 , 很随意 , 其实里面藏着一丝讲究 。 照理说 , 只要是三样东西 , 放一锅炖 , 都可以叫三件子 , 事实呢?这样的想法 , 在一位老苏州面前 , 一定要掐灭在萌芽状态 。
在苏帮菜里 , 三件子特指全鸡、全鸭、蹄髈三样东西通过小火慢炖 , 熬成的一锅鲜汤 。 这一点是不能商榷的 。
放在过年时炖 , 是为了体现一种特别的仪式感 , 烘托喜庆与团圆的氛围 。 加上这道菜比较耗时 , 一般人家平时也没有那么空闲的时间去烹制 。 过年时 , 正值寒冬 , 一家老小齐聚一堂 , 酒酣耳热之时 , 一个硕大无比、热气腾腾的砂锅惊艳亮相 , 一口汤直击味蕾 , 那酣畅淋漓的醇鲜和清香 , 才镇得住这美味佳肴争奇斗艳的年夜饭江湖 。
【三件|年味,炖出来】三件子不知起源于何时 , 这道美食原材料的家常性和烹制的漫长过程 , 暗合了农耕时代那种慢悠悠的生活节奏 。 或许 , 它起源于寻常人家木船后舱的小灶 , 或许出自一位思念远嫁女儿的母亲之手 , 也可能出自一位略通厨艺游子的突发奇想 , 他们用美食代言 , 诉说对亲人的惦念 。 小小木船划向远方目的地之时 , 船尾小灶上已架上一口12寸的砂锅 , 船桨慢慢地划 , 文火悠悠地炖 , 几十里水路下来 , 船靠码头 , 三件子也酥了 。
木船载着美食传递亲情 , 在江南素有传统 。 语言学家周有光 , 老家住在常州青果巷 , 屋后就是古运河 。 他记得小时候 , 一到春天 , 临河的后门被人拍响 , 他就知道 , 江阴七姑妈托脚划船捎来的河豚鱼已经到了 。 打开棉被捂着的砂锅 , 只见河豚鱼汤还热腾腾的呢 。
看似随意的食材 , 隐含着讲究 , 讲究中又不乏率性 。 三样食材 , 从不以势压人 , 也不以山珍海味自居 , 小康人家都能拿得出 。 也有的人家 , 食不厌精 , 全鸡必选常熟鹿苑的三黄鸡 , 全鸭一定要苏州娄门人家饲养的麻鸭 , 蹄髈一定是出自太湖之畔的黑毛猪 。 这相当于在一场考试中自我加压 , 主动解答加试题 。 回报是味蕾绽放的畅快淋漓 , 或许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 。 寻常人家 , 在烹制三件子的赶考中 , 不做加试题 , 只要食材新鲜 , 也一样能考出好成绩 。
三件子是一道带着脉脉温情的美食 , 除了亲友馈赠过程中洋溢出的那种浓浓人情味 , 还贯穿着文无定法的理念 , 假如你创作激情激荡澎湃 , 觉得三件子意犹未尽 , 可以继续加食材 , 加火腿、鸽子蛋 , 三件子瞬间变成五件子 , 再加别的 , 又可以升级为七件子 , 你有多大的理想 , 就给你多大的舞台 。
喜爱清淡的 , 还可以加点辅助食材解腻 , 如冬笋、茨菇、百叶结等 , 唯一的要求是 , 添加的食材本身不能有自己的味道 , 不能喧宾夺主 , 这样 , 辅材吸足了高汤的鲜香 , 方可辅佐三件子的闪亮登场 , 成就三件子的功德圆满 。 它是对一年来生活的总结 , 是对五谷丰登年景的一次集中检阅 , 是岁末筵席舞台上演的一出压轴大戏 。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