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朋友圈晒娃 为何四年级后频频“蒸发”( 二 )


张驰认为 , 与其说是“四年级人间蒸发”现象 , 父母“晒娃”频率降低了 , 不如说一方面 , 孩子的时间不再单纯为父母所有 , 娱乐时间被学业越来越多地挤占 , 也越来越“吝啬”与父母分享;另一方面 , 来自工作和家庭密不透风的压力让父母也越来越“难顶” , 柴米油盐都管不过来 , 哪里顾得上和孩子吟诗作赋?哪怕是周末 , 她和儿子也要在英语口语、硬笔书法、篮球和画画几个特长班之间辗转 , 甚至每一分钟路上的时间都被掐着表计算 。 对亲子相处乐趣的探索热情 , 就在这样重复的每一天中被渐渐消磨 。
在北京一家外企负责景观设计的胡丹女士坦言 , 30岁到40岁左右年纪的员工是公司的主力 , 大城市的工作压力和孩子学业的压力会使自己心态变老 , 发现生活中乐趣的敏感度也下降了 , “没时间、没心思经营自己的朋友圈了” 。 加上白天上班晚上辅导孩子 , 有时候孩子闹腾不听管教会引发家庭矛盾 , 一天忙下来也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发朋友圈 , 她略带调侃地笑着说:“简直是累到脑子都不清晰 , 表达都不流利 , 更别说发朋友圈了 。 ”
“职场内卷已经够残酷了 , 难道在下一代教育的问题上 , 还要比比谁投入多?”胡丹朋友圈“别人家的小孩”三年级就去考雅思、考托福了 , 口语也很流利 , 自己给孩子花了1.5万元去报每周两节和外教交流的英语班 , 该花的钱、该报的班一点没落下 , 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还是那么大” 。 眼看着下一代身上的教育内卷愈演愈烈 , 胡丹感到深刻焦虑 , “教育内卷的问题无解 , 有时候只能眼不见心不烦 。 ”在她看来 , 似乎只有大家彼此克制“晒娃” , 尤其是晒成绩、晒才艺 , 才能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为彼此留些体面 。
在杨樾看来 , 大多数四年级以上孩子的家庭都是不快乐的 , 即使孩子学习不用操心 , 家长还要为了小升初和其他各种问题而焦虑 , 更何况学习不用操心的孩子比大熊猫还要少 。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问题 , 即便学习不用操心 , 还有别的问题 , 哪个家长也不会跟别人说自己孩子让人发愁的一面 , 所以不说话的成了大多数 , 既没什么值得炫耀的 , 也不愿说孩子不好 , 就干脆不说话了 , 渐渐就形成了“四年级蒸发现象” 。
除此之外 , 随着孩子年龄渐长 , 步入青春期 , 叛逆逐渐严重 , 使得亲子互动不如从前那般亲密 , 也是孩子年龄越大 , 家长越少“晒娃”的原因之一 。
山东青岛的王林有两个女儿 , 大女儿今年初三 , 小女儿才上二年级 。 在王林的带领下 , 小女儿从学前班就养成了每日背诵经典古诗词的习惯 , 现在已能熟练背诵高中课文《琵琶行》《将进酒》等名篇了 。 王林热衷于将小女儿背诵诗词的时刻拍成视频 , 上传到朋友圈 , 每日打卡 。 小女儿也早已将朋友圈视频打卡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偶有一日 , 王林忘记录制视频 , 她还会主动提醒 。
但与小女儿的每日视频打卡不同的是 , 大女儿鲜少在王林的朋友圈露脸 , 且她似乎对王林的镜头避之唯恐不及 , 妹妹和爸爸一起录视频 , 为了避免不小心入镜 , 她干脆关上门躲在自己房间里 。 哪怕是王林带女儿们去迪士尼乐园游玩 , 或是为大女儿的生日精心准备了蛋糕 , 本该尽情开怀玩笑的时刻 , 爸爸的镜头一对上大女儿 , 她的笑容看上去也总是显得很僵硬 。 王林颇有些无奈地解释 , 现在就是要趁小女儿还愿意同他亲近的时候 , 多为她的成长做个记录 , “不然等她也到叛逆期时 , 话都不愿意多说一句 , 更别说开开心心地一起拍照了” 。
科学“晒娃”离不开尊重孩子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杭州市拱墅区青少年宫书记张敏认为 , 很多父母在朋友群“晒娃”乐此不疲 , 实际上就是把孩子当成了表现自我价值的工具 , 特别是当父母在朋友圈公开用立Flag的方式 , 来促使孩子按照其希望的方向去发展时 , 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两方面的负面影响:
一是“晒娃”时忽略孩子的心理感受和精神层面的个体成长 , 把孩子的个体尊严弱化成有特长才艺、用来炫耀的物件 , “很多人成长的力量来源于被爱 , 但当一个人只有成绩好才‘被看见’‘被爱’时 , 孩子往往看不到自我的内在、精神和情绪 , 从而失去自我” 。
二是家长私下暗暗比较可能会使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导向发生偏离 , 尤其父母在朋友圈等公开的条件下 , 试图用外部的奖励或惩罚刺激孩子成长时 , 会潜移默化使孩子认为自己的努力是为了父母的颜面 , 无法真正意义上地调动孩子成长需要的内在驱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