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伸缩式镜头,是噱头还是创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两个不太够 , 来四个的吧 。4000万不太行 , 可能要上一亿 。」
这既不是在买菜 , 也不是在买房 , 而是现如今智能手机摄像头的两大发展趋势 , 增加摄像头数量和提高像素数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正当大家还在争吵高像素还是摄像头数量孰优孰劣之时 , 小米指了条「新」路 , 伸缩式大光圈镜头 , 并且对外展示了搭载伸缩镜头的原型机 。
看这粗糙的原型机伸缩形态 , 网友们褒贬不一 , 有说「一镜走天下」、「手机上终于不用放四五个摄像头了」 , 也有说「文艺复兴」、「不看好 , 手机越来越沉了」、「疯了疯了」 。
除了展示原型机 , 小米还介绍了「镜头伸缩技术」给手机相机带来的优势 , 拥有更大的光圈 , 可以用上更大尺寸的传感器 , 获得更好的光学效果 , 不过并未提到「光学变焦」 。
手机搭载「伸缩摄像头」不算新鲜
其实 , 早年间已有不少的厂商尝试在智能手机上运用「伸缩镜头技术」 , 基本上是为了两个目的 , 一是大范围光学变焦 , 二是塞入大底传感器 。
三星的GalaxyKZoom和S4Zoom、摩托罗拉的哈苏摄影模块是前者 , 松下的CM1、CM10则是后者 。
▲三星GalaxyS4Zoom , 图片来自:allthingsd.com
三星Zoom系列 , 基本是Galaxy手机绑上了一个三星DC卡片机镜头 , 规格也与卡片机如出一辙 , 等效24-240mm焦距 , F3.1~6.3的光圈 , 配备OIS防抖 。(摩托罗拉的哈苏模块类似 。)
松下的DMC-CM1和DMC-CM10 , 用上了1英寸的传感器 , 形态外观接近「我们给相机增加了电话功能」 , 镜头伸缩式 , 最大光圈F2.8 , 采用5组6片光学结构 , 还打着徕卡标 , 有内味了 。
单从相机来看 , 二者各有优劣 , 十倍大变焦伸缩镜头方案的体积重量更甚 , 但实用性灵活性上是要比大底更优;大底方案则胜在成像素质、镜头素质 。
但 , 作为整体 , 彼时的Zoom系列产品并不完善 , 成像素质没有达到越级的效果 , 手机的续航力较弱 , 拍照体验较为一般 , 两个功能的叠加并没有达到双赢的结果 , 导致市场表现不佳 , 最终不了了之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松下DMC-CM1 。
松下的CM系列则属于「玩票」性质 , CM1和CM10大概是「在Android设备里相机做的最好 , 而在相机界Android手机做的最好」这么个存在 。资源倾向相机 , 为了控制成本(最终售价八千) , 只能缩减Android的硬件配置 , 回归到体验上 , 割裂感十足 。
小米「伸缩式大光圈镜头」:更大、更清晰
回顾完昙花一现的「伸缩镜头」 , 我们再看下小米的 。
小米公布的细节不多 , 也就两条:
超大光圈 , 进光量提升300%;
清晰度提升20% 。
没有「光学变焦」 , 基本可以断定是大传感器方向 , 大小或许能来到一英寸(与松下CM1相同) 。超大光圈 , 意味着镜头的光学设计会更复杂 , 采用伸缩镜头缩小体积则顺理成章 。而清晰度提升 , 则镜头内镜片的材质、打磨工艺、结构势必要择优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那 , 小米伸缩镜头的体积、重量以及耐用度能做到何种程度 , 可能还是要等最终量产版本了 。不过有点欣慰的是 , 小米所公布的原型机还是要比松下CM1、三星GalaxyS4Zoom轻薄不少 。分页标题
相机的伸缩镜头沿用至今
伸缩镜头最早出现在胶片相机之上 , 目的依旧是变焦和缩小体积 , 伸缩镜头的设计也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微单、卡片相机中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索尼RX100VI 。图片来自:amateurphotographer
不管固定镜头相机还是无反、单反 , 相机的伸缩镜头大致也可分为两种 , 变焦与定焦 。
变焦:
如索尼RX100系列、松下LX10系列 , 内置一英寸传感器 , 支持大范围的光学变焦(10倍往上) 。是目前智能手机一直追赶的目标 , 多摄的接力式混合变焦也是在模拟大范围的光学变焦 。
优:小体积 , 大范围光学变焦 。
劣:光圈不恒定 , 焦距越长光圈越小 。
定焦:
如理光GR系列、尼康COOLPIXA(心疼一秒我大尼康)系列 , 内置APS-C画幅 , 综合体积重量 , 这类大底卡片的光圈基本落在F2.8 。小米的伸缩式镜头应该归于这类产品 。
优:镜头素质优秀 , 光圈全开即巅峰 。
劣:焦距固定 , 使用场景单一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理光GR3 。图片来自:dpreview.com
从不同产品的定义来看 , 带有大光变的产品多是面向普通消费者 , 受众面广一些;而定焦(大底)的产品则更倾向于专业玩家 , 用途也更专一 。
从相机这边来看 , 大光变有着更强的包容性 , 适用范围更广 , 甚至可以说索尼RX100比理光GR更容易驾驭 , 更适合普罗大众 。
对小米伸缩式镜头的期待
小米没有对外公布太多细节 , 能确认的是只是采用伸缩式结构、超大光圈和清晰度提升三点 。
至于光圈能达到多大、能覆盖多大的传感器、镜头模组用料情况、是否具有光学变焦、密封性如何以及能否解决「大底慧差」等等问题都无法预知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小米展示的伸缩摄像头看起来反应很挺迅速 。
从相机到手机 , 伸缩式镜头已不算新鲜 , 新鲜的是能做到何种程度 。倘若只是简单的功能堆砌叠加 , 跟早先出现的伸缩式镜头差异不大 , 那可真的是「文艺复兴」了 。
伸缩镜头的形态的确是「复兴」了 , 给手机增加了个能够活动的部件 , 与升降式摄像头有那么几分相似 。不过 , 有创新总归是好的 , 总比去凑数摄像头 , 花式排列摄像头来的实际 。
升降式摄像头对屏幕下刀 , 带来全面屏 , 伸缩式摄像头下刀的应该是智能手机混乱不堪的多摄系统 , 还一片干净整洁的「后背」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升降式摄像头是「真全面屏」曲线救国方案 。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 , 伸缩式摄像头最好能够覆盖超广至长焦的焦距 , 保证镜头的高素质(料要堆 , 钱要花 , 肯下本) , 最后还要考虑结构的稳定性和密封性 。
总之 , 小米伸缩大光圈镜头技术达成量产、商用 , 道路阻且长 , 应该不会那么早见到量产版本 , 有的等了 , 只是不要像MIXAlpha那般不了了之就好 。
为什么手机非要在摄像头上刚到底?
记录、分享生活 , 发现并记录美一直是我们的一大需求 , 而智能手机恰恰是我们身边最方便的记录分享设备 。鉴于此 , 手机厂商们都愿意在这条赛道上发力 , 自然就看到了厂商们一直在琢磨拍照的新功能 , 探索摄像头的新技术 。分页标题
因为手机的体积所限 , 突破其实很难 , 但我们依旧看到了厂商们的努力 , 双摄变四摄 , 微距、黑白、潜望、ToF统统上马 。功能上也被塞入了百倍变焦、模拟光圈、「魔法换天」、AI识图、8K视频等不一而足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小米CC9Pro的一亿像素主摄 。
现在的手机背部摄像头模组大概会配备超广角、广角、长焦三枚「主力镜头」 , 大多数产品只有广角(也就是主摄)上配备防抖和大底传感器 , 超广和长焦镜头在弱光下 , 难以获得跟主摄相近的效果 , 体验上打了个八折 。
手机摄像头镜头受体积所限 , 光圈做不大 , 一等效基本跟全画幅的F8~F11差不多 , 很难达到物理级的虚化效果 , 多是靠算法模拟 , 体验再打个八折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另外 , 还有一些产品会配备微距镜头、景深镜头、黑白镜头等特殊镜头 , 带来更丰富的拍照功能 。但是 , 这些镜头的功能多是锦上添花 , 加上效果很一般 , 新鲜感后很有可能就闲置被抛诸脑后 , 这种体验勉强给个五折吧 。
综合来看 , 现在流行的多摄系统其实还存在着不少的体验短板 。话说回来 , 这几年手机拍照的软硬件进步非常大 , 不断的刷新着我们的认知 , 但即便如此 , 离最完美的状态还差的很远 。多摄的接力变焦最终演化为单摄的光学变焦 , 是手机摄像头演化的终极方案 , 但这条路到底怎么走 , 可能还需要有人不断的去尝试 。
小米的伸缩式大光圈镜头便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 它试图破开「多摄系统」的局 , 就如同此前出现的升降式摄像头一般 。虽说机身增加可移动部件并不是一个「绝对正确」的方向 , 但积极地探索 , 去开辟产品的新赛道 , 却是一个很好的动机 。
【|小米的伸缩式镜头,是噱头还是创新?】重新被拿上台面的伸缩式摄像头 , 到底是「复古」还是「创新」 , 现在还无法下定论 , 我们只能做个等等党 , 希望等待的结果不是「下次一定」 。
- into1|快乐大本营遭INTO1粉丝炮轰:日本成员零镜头?收视率说明一切
- 镜头|创4学员下岛后,都这么敢说?羽生田挙武透露镜头多的“诀窍”
- 演员的诞生|娱乐圈“母凭女贵”?蓝盈莹妈妈2分钟的镜头,其他妈妈足足7分钟
- into1|INTO1粉丝炮轰《快本》,海外版三位日本成员镜头被删,发起维权!
- 成员|INTO1《快本》惹争议,全员妆容太吓人,海外三位成员镜头被剪光
- 海外版|INTO1粉丝炮轰《快本》,海外版三位日本成员镜头被删,发起维权
- INTO1粉丝炮轰《快本》,海外版三位日本成员镜头被删,发起维权!
- 镜头|《快本》INTO1镜头分配不均,粉丝集体维权,节目组的回应很机智
- 面对镜头|孙红雷之所以能在节目中一眼认出群演,其实都是因为综艺剧本
- 团舞|《快本》INTO1镜头分配不均,粉丝集体维权,节目组的回应很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