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下一个被糖尿病「盯」上的人,会不会是你?
说起糖尿病 , 大家也许会觉得离自己很远 。 但事实上 , 近年来糖尿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
2010 年 18~49 岁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是 13.2% , 而 2017 年同人群的患病率已达 17.5%[1] 。
可不能用「我还年轻才不会得这种老年病」类似的借口来安慰自己了 。
此外 , 糖尿病总体患病率为 11.2% , 即 10 个人中有 1 人患有糖尿病 。 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 35.2 % , 即 10 个人中有 3 个人属于糖尿病前期[2] 。
可见糖尿病的患病几率有多高 , 说不定 , 你也是被糖尿病选中的「幸运儿」 。
【丁香医生|下一个被糖尿病「盯」上的人,会不会是你?】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经被糖尿病「盯」上了 , 这些关键点得先弄清楚 。
哪些人容易患上糖尿病?
虽然糖尿病有不同类型 , 但 2 型糖尿病仍然是患病人数最多的一种 。
无论男女老少 , 都容易成为 2 型糖尿病的下一个目标 , 特别是下面这些人 , 就更得小心[5] 。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
糖尿病会遗传 , 如果直系亲属 , 包括父母、兄弟姐妹中有患糖尿病的人 , 那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也很大 。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
体重偏重的人容易得糖尿病 , 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 胖人体内的脂肪细胞比较多 , 但身体所自带的胰岛受体数目又是相对固定的 。
脂肪变多之后 , 会导致胰岛素对血糖的敏感度降低 , 也容易让糖尿病找上门 。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
甜食虽然会让人心情变好 , 但长期嗜甜如命的话 , 血糖在不知不觉中升高 , 就要承担糖尿病风险了 。
再加上现在人们经常久坐不动 , 缺乏运动 , 肌肉细胞中的胰岛素受体对葡萄糖反应不敏感 , 可能会导致血糖上升 , 长此以往 , 糖尿病也会被招来了 。
如何判断自己患病了?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可以概括为「三多一少」: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
其实大多数人在被诊断出 2 型糖尿病之前 , 是没有任何症状的 。
但有些患者会有餐前低血糖的情况 。 就是在快吃饭的时候 , 会出现一些心慌、心抖、冒汗等低血糖的症状 。
这是由于上一顿吃完东西后 , 胰岛素分泌慢了 , 胰岛素高峰和血糖高峰配不上 。 到下一顿饭前 , 血糖值很低 , 但胰岛素值仍然很高 , 就会出现饥饿的情况 。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
还有一种容易被忽略的情况——妊娠糖尿病 。 这里要提醒一下各位孕妈 , 在做产检时要关注自己的血糖值 。
妊娠期间 , 如果孕妇的血糖异常增高 , 可能会造成母亲早产、羊水过多、产后出血感染等情况 , 对于母亲和胎儿都有一定的危险 。
而且 , 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妈妈们 , 后期患糖尿病的风险也很高 , 要更加关注自己的血糖水平 。
最后还得提醒大家 , 诊断糖尿病 , 要求助专家医生 , 不要听信一些野路子 , 来判断自己是否得病 。
对抗糖尿病要做好这几步
糖尿病这顶「帽子」 , 一旦带上 , 就很难摘下来了 。 尤其是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 , 平时在生活中更要细心 。分页标题
?管住嘴 , 严格管理饮食
饮食中的糖包括蔗糖、麦芽糖或者葡萄糖等 , 它们经过胃肠道吸收后 , 可以升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 所以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中要注意食物是否容易升糖 。
精米白面要少吃 , 因为进入到胃肠道后 , 会被转化成葡萄糖 , 被肠道吸收后进入血液 , 变为血糖 。
过多食用的话 , 容易让血糖升高 。 糖友们还可以选择一些杂粮、杂豆、薯类、南瓜 , 升糖速度不会那么快 。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
? 迈开腿 , 配合适当运动
规律运动是糖友们每天的必修课 , 有助于大家更好地控制血糖 , 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 减轻体重 , 提升幸福感 。
运动可以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 这样体内分泌的胰岛素可以更好地降低血糖 。
而最佳的运动时机是餐后 1 小时 。 运动前记得准备好糖果、饼干等食物 , 防止运动时出现低血糖症状 。
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 , 强度也要适中 , 可以选择快走、太极拳、广场舞等运动 。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
? 控体重 , 保持正常数值
胰岛素是降糖的激素 , 而体重超标 , 使得胰岛素变得不敏感 , 会增加血糖控制的难度 。
要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 , 避免肥胖的产生 , 胰岛素的敏感性就会逐渐改善 , 血糖也会慢慢控制住了 。
? 测血糖 , 维持血糖平稳
不少糖友们都在凭感觉「控糖」 , 想当然地认为 , 吃对了 , 运动够了 , 就能让血糖稳定 。
但如果没有准确血糖值作为参考 , 过度控糖的话 , 也容易出现低血糖症 , 严重了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 , 对身体的损伤是不可逆的 。
所以 , 及时监测血糖对糖友们来说很重要 。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
大家可以在空腹 8 小时后、吃饭前或吃饭后 2 小时测量血糖 。 采血时可以扎指尖两侧 , 疼痛感会小一点 。
通常来说 , 一般非怀孕的成人 2 型糖尿病患者 , 空腹血糖要控制在 4.4~7.0 mmol / L , 非空腹血糖最好控制在 10.0 mmol / L 以下 。
怀孕的2 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要下于 5.3 mmol / L , 餐后 2 小时血糖应小于 6.7 mmol / L 。
日常保持血糖稳定 , 可以避免病情恶化 , 节省下的时间和金钱 。 而且 , 还能减少低血糖风险和晚期并发症的风险 。
-广告-
及时监测血糖 , 能提前发现问题 , 防患于未然 。 但是 , 天天去医院测 , 不太现实 , 选择一台好用的家用血糖仪很有必要 。
三诺血糖仪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糖尿病患者可以自备一台 , 及时关注自己的血糖情况 。
家里有糖尿病人、孕妇 , 也可以买一台 , 让它来帮你守护家人的血糖健康 , 为在外打拼的你添一份安心 。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品牌提供
微量采血 , 减轻疼痛感
糖友们要每天起床后测血糖 , 采血也是一个必要环节 。
三诺血糖仪的采血针可以根据采血的位置 , 调节不同档位 , 轻松采血 。
而且它只需要 0.6 微升采血 , 芝麻粒大小的血量 , 就能轻松测出血糖值 。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品牌提供
免调码操作 , 简单又方便
分页标题
三诺血糖仪十分优秀的一点是 , 它不用自己手动调码 , 避免了由于手动调码错误造成的读数偏差 。
将纸条插入血糖仪后 , 垂直放在出血处 , 只需 5 秒, 血糖仪就能出现血糖值 。
而且屏幕显示的数字也够大 , 爸妈们不用带老花镜就能看清数值 。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品牌提供
测值稳定 , 抗干扰
贴心的三诺血糖仪考虑到试条会收到外部环境感染 , 比如把试条盖子打开忘记关上时 , 可能会让试条受潮 。
所以它在生产试条时采用了葡萄糖脱氢酶技术 , 能对抗各种生化干扰 , 让检测出来的数值更加稳定 。
监测血糖、合理运动、正确饮食 , 每天简单重复 , 如同滚雪球一样积累着我们的健康势能 。 三诺血糖仪 , 和你一起努力抗击糖尿病!
本文插图
湘械广审(文)第 211106- 00115 号
禁忌内容或注意事项详见说明书 ,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 本品只用于体外监测 , 测试结果不能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依据 。
图片来源:品牌提供
丁香医生专属优惠
现在购买三诺 × 天猫精彩盒
内含
① 三诺安稳+血糖仪 100 支低痛感套机
② 价值 198 元 7 天降糖体验营权益卡
③ 三诺 × 天猫定制礼盒、礼袋
日常价 449元
双 11 活动价125元
双 11 预售期
付定金立减 10 元
双 11 狂欢日(11 月 11 日)
前 2 小时付尾款
享 1 件 85 折 , 2 件 75 折
到手价低至86.25元
另外复制下方专属链接
¥d3WAc90CzDK¥
(紫色部分全复制)
打开手机淘宝
可领取丁香医生专属 10 元优惠券
备注丁香医生还能获赠 25 支试条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策划Lexi
监制 亮亮
插画 搞错饺砸
封面图来源站酷海洛
参考文献
[1] 2010 年中国最新流行病学调查
[2] 2017 年中国最新流行病学调查
[3] Li Y, Teng D, Shi X,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recorded in using 2018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national cross sectional study. BMJ, 2020, 369:m997.
[4] Zheng Y, Ley SH, Hu FB. Global aetiology and epidemiology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 Nat Rev Endocrinol. 2018 Feb;14(2):88-98.
[5] 贾伟平, 陆菊明 , 纪立农 , 等.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糖尿病杂志. 2018, 10(1): 4-67.
[6] 胡鹏等. 手测量法则在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指导中的应用. 护理杂志, 2011, 9(46):868-870.
[7]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综合管理专家共识. 药品评价 2016, 13(17):5-10.
[8]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 糖尿病杂志, 2015, 7(10): 603-613.
- 李鸿政医生|30岁小伙胸闷、心慌、气短——原来是这个“小病”惹的祸
- 神外医生张伟|阿司匹林饭前吃还是饭后吃,早上吃还是晚上吃?医生为您讲清楚
- 健康|胰腺癌为何难发现?医生:这4个常见症状,很多人都没放心上!
- 内分泌科胡医生|心脏不适可以做哪些检查?这些影像检查,帮你确诊
- 家庭医生在线|提醒:这些食物尽量不要碰!有人一天吃几遍还不以为然,真是害人
- 五号医生吴昊|医学史上的11月16日: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丹尼尔·纳坦去世
- 康普李医生|“冬吃萝卜夏吃姜”?有什么说法吗?事实上多半人都吃错了!
- 癌细胞|“癌细胞”可通过血液传播?医生:我没听过比这更荒谬的话
- |为什么冬天到了银屑病就跟来了?医生:7个原因,避无可避
- |脸蛋过敏毁所有,过敏瘙痒怎么办?肤康中研医生教你几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