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制|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以辽朝为例,看“一元两制”对后世王朝的影响

俗话说 , 打天下容易 , 守天下难 。 历代统治者都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 因此都会绞尽脑汁实施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 以辽朝为例 , 其统治者就脑洞大开采取了"一元两制"的极具特色的创新的政治体制 , 不仅对辽朝 , 还对后世王朝治理朝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一元两制"其实和我们国家现在在港澳地区采取的"一国两制"差不多 , 都是根据地方特色采取更适合于当地发展和国家长期繁荣稳定的举措 。 在辽朝 , 就是指以辽朝皇权为核心 , 即"一元" , 然后因地制宜 , 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采取适合当地的具体形式 , 即"两制" 。 另外 , 由于这种制度具有极大的优势 , 因此也被后世所效仿和发展 , 逐步趋于完善 , 这种制度可以用"始于辽而成于清"来概括 。
一、历史潮流浩浩荡荡 , 天下统一才是主旋律
1.天下统一 , 究其本源
一个国家的建立一定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 中国的地理位置稳定 , 少受板块运动的影响 , 西北多高原 , 东部多平原 , 所适合的农牧业和经济生产各有特色 , 可以实现东西不同地区的农作物或是其他商品的全国性大规模的交换 。 在一些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地区 , 尤其是被誉为"华夏农耕文明区"的中原以及长江流域所发展的农林牧副渔经济 , 就形成了自给自足的丰饶态势 。 但是 , 这里的水害频繁 , 相应的水利设施就要依赖于邻近地区 , 这就要求中央给于统一管理 。 同样的 , 全国各地的商品交换也依赖于统一的中央集权 , 这就对统治者提出了建立强有力的统一王朝的迫切要求 。
由于其地理特征 , 中原地区也成为中央集权建立的核心 。 契丹族在建立辽朝时就充分考虑到了中原地区的地理和政治优势 , 在逐渐探索中最终采取了"一元两制"的政治体制 , 在后代王朝中 , 如清朝的八旗制度 , 军机处 , 汉军 , 绿营等 , 都是从辽朝的"一元两制"所得到的启发和进一步的发展 。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制度优势 , 使得辽朝有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昌盛的大繁荣时期 。 这种制度的发展史也可谓是始于辽、发于金元而成于清 , 逐渐成型 。

两制|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以辽朝为例,看“一元两制”对后世王朝的影响
文章图片
2.民族政策 , 应何而生?
辽朝"一元两制"也有其源头 , 那就是"因俗而治" 。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 , 契丹族是鲜卑族的后裔 , 他们原来一直生活在东北草原和森林的交界处 , 此地的地理位置很特别 , 是我国三大族系和三大文化区的交汇地 , 也是农耕、游牧、渔猎诸民族、诸文化区的交汇地 , 可见游牧文化、中原农耕文化、半农耕-半渔猎女真文化在这里碰撞出了火花 , 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文化特点 。 待契丹族归顺于唐朝 , 纳入唐朝版图 , 中原文化对契丹人民的影响依然存在 , 影响着整个契丹族的发展 , 大家所熟知的唐朝重臣李光弼就是在中原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优秀的契丹人 。
不仅是中原文化 , 好多漠北游牧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和政治制度也对契丹产生了深刻影响 , 比如说匈奴、鲜卑、突厥、回鹘等 , 都与契丹族有深厚的交往渊源 。 辽朝统治者耶律阿保机就在中原文化和这些被其他民族所影响而成的文化中徘徊 , 只是更偏向于中原派罢了 。 中原文化一度拥有着碾压式的优势 , 在政治统治中占有极大的比重 , 但待到后面进攻中原失败 , 统治者又不得不加强了对草原游牧民族的统治 , 最终导致这两种文化达到了一种平衡 。
二、"一元两制"的具体措施与行政区划
1.?耶律阿保机的政治高招
为了将原来四分五裂的部落联盟统一起来 , 并且夺取部族军政大权 , 耶律阿保机脑洞大开 , 灵光乍现 , 在充分借鉴和利用中原王朝的军政制度上 , 对旧部族进行改造 , 以此来创造一个崭新的契丹王朝 , "一元两制"的制度就成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典范 。 "一元"和"两制"在同一个国家政权之下 , 相互配合 , 互为补充 。 如此一来 , 就实现了辽朝能够"变家为国" , 使收复的各民族能够马上适应新的国家政权 , 不至于无法适应而被迫退出或者发生冲突 , 也为后世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入主中原打下了基础 , 做出了表率 。分页标题

两制|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以辽朝为例,看“一元两制”对后世王朝的影响
文章图片
2.?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
"纸上读来终觉浅 , 绝知此事要躬行" , 要想把"一元两制"的措施真正落实下去可绝非易事 。 "两制"是在农耕民族地区推行州县制度 , 地方最高一级建制为道 , 再在道一下设置若干下一级政区 , 同时 , 还要因地制宜 , 在游牧地区设置部族制政区 。 这还不够 , 还要让农耕和游牧民族混居 , 加强相互之间的融合与了解 , 并且还能起到分裂单个部族的势力的作用 , 也可以借此以防后患 。 不得不说 , 辽朝统治者在具体实施上真的是绞尽脑汁 , 思虑周全 。
即便如此 , 中央权利却也渗透到地方的地方制度中 , 各地的长官也都有其任期和一定时期的考核 , 只有通过考核才能成为合格的官员 , 而且这些长官们直接隶属于中央 。 除此之外 , 辽朝统治者还以斡鲁朵为载体 , 直接以个人名义控制大片州县和部族地区 , 成为辽帝维护中央集权的有力工具 , 也成为契丹王朝屹立百年的重要基石 。 因此 , 辽朝的统治者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力 , 这对于当时辽朝独特的国家情况 , 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 。 尽管如此 , 辽朝的封建化进化依然有其不彻底性 。 虽然斡鲁朵为辽朝的繁荣统一做了极大的贡献 , 它在后来却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累赘 。
三、无处不在的"一元两制"
1.皇位传承"一元化"
与我们熟知的皇位世袭制不同 , 据《辽史》记载游牧民族一直以来是以世选制为主的 , 耶律阿保机就是通过这一制度当上了契丹族的统治者 , 但在他上位后 , 就试图废除世选制而采用世袭制 , 将自己的儿子立为皇太子 , 但遭到了群臣们强烈的反对 , 因此后来他的儿子也没有当上皇帝 。 直到辽景宗时期才正式确立并采纳世袭制 , 虽然还是有反对的声音 , 但是世袭制在辽朝已经基本上确立了下来 。
俗话说:一个硬币有两面 , 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 。 用理性的眼光来看 , 世袭制当然是有缺陷的 , 那就是不能够选择真正适合和优秀的人承袭皇位 , 仅仅是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 。 世选制则是与其相反 , 它有利于选拔真正有能力的君王 , 但却不利于封建集权 。 对于统治者来说 , 若是两者只能择其一的话 , 或许中央集权更为重要一些 。 但是在清朝的时候却实现了"鱼和熊掌兼得" , 即能够在血脉后代中选拔出贤能 , 解决了困扰历代君王的皇位选拔难题 。

两制|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以辽朝为例,看“一元两制”对后世王朝的影响
文章图片
2.官职制度的"一元两制"
在契丹族建国初期 , 多方势力还不能完全归顺 , 多次掀起叛乱 , 耶律阿保机在屡次平叛过程中 , 便开始着手改革旧制 , 培养心腹 , 将平叛功臣安排进入旧势力中心为官 , 初步实现了对旧权利的改造 。 后来随着汉人的融入 , 让汉人入朝为官以稳定汉人就变得迫在眉睫 , 因此 , 统治者就开始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 。 这样 , 在辽朝内部就正式形成了"以国制治契丹 , 以汉制待汉人"的"两制"局面 。
辽朝的统治者在选择朝臣上是有规律可循的 , 若是朝局不稳 , 就倚重内臣和北枢密院;若是政局稳定 , 就选用皇亲贵胄 。 宫禁组织作为辽帝的私人禁卫力量 , 则始终伴驾左右 。 这样 , 以契丹北枢密院、宫禁组织为核心 , 北南面官制为两翼 , "一元两制"的辽朝中央集权体制最终就这样确立起来了 。 可见这种"一元两制"的政治格局 , 就始于西汉尚书台 , 兴于唐朝的枢密制度 , 盛于明代内阁制度 , 成于清代军机制度 。
3.军队上的"一元两制"
要想成为一个强大的、不会轻易被侵略的国家 , 军队实力至关重要 , 辽朝疆域广阔 , 又是多民族混杂 , 军事制度自然有其特色 , 即"一元两制"在军队治理上的运用 。 根据史料记载 , 军队分为部族军和汉军 , 部族军主要负责戍卫边境 , 在战时则奉命出征 , 构成辽朝基本武装力量 , 汉军则是负责维护和加强辽朝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 此外 , 在禁军武装上 , 也是分为两部分 , 则是腹心部和宫卫军 , 只忠诚于统治者个人 。 这就使得整个军队就形成了以禁军为核心 , 以部族军、汉军为两翼 , 从而组成完整的辽朝"一元两制"的军事体制 。分页标题

两制|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以辽朝为例,看“一元两制”对后世王朝的影响
文章图片
在常人眼中 , 皇帝是拥有无上光荣的 , 可以呼风唤雨 , 接受群臣朝拜 , 但是管理一个国家又谈何容易 , 尤其是还要维持一个大国的长期稳定和经济发展 。 辽朝的统治者是聪明的 , 开创性地想出了"一元两制"的政治举措 , 为辽朝以及后世王朝都做出了极大贡献 。 不过 , 这也不能完全归功于皇帝 , "一元两制"在辽朝特殊时期应运而生 , 也正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
辽朝的皇帝只是抓住了当时的时机 , 凭借着相当优势的历史条件 , 才制定出"一元两制"这个政治体制 。 可这一政治体制的成功实施到底是皇帝的聪明导致还是历史趋势的顺应?假设辽朝的皇帝没有实施"一元两制" , 那么后来的朝代该如何发展呢?
参考文献:
[1]《史学集刊》
[2]《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
[3]《新唐书》
【两制|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以辽朝为例,看“一元两制”对后世王朝的影响】[4]《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