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家|岳飞之死五探:淮西兵变阴影下的无奈之举
【岳家|岳飞之死五探:淮西兵变阴影下的无奈之举】自古以来 , 人们一直以为天鹅是纯白色的 , 直到17世纪 , 英国人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 , 白天鹅这一人类心中亘古不变的观念动摇了 。
历史上总会不时出现这种完全让人意想不到的"黑天鹅" ,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 , 龙马君《岳飞之死》系列的主角岳飞也遇到了 。
文章图片
一、秋水起惊澜
绍兴十一年秋(公元1141年) , 宋金战争已近尾声 , 和议将成 , 宋高宗赵构于是效仿宋太祖赵匡胤 , 实施他的"杯酒释兵权2.0"计划 , 岳飞在威逼下不得不主动请辞 , 以三十九岁壮年致仕归隐 。 岳飞本可以功成身退 , 安享富贵 。 不料 , 此时的岳家军二号人物副都统制张宪突然被告发谋反 。
鄂州前军副统制王俊告副都统制张宪谋据襄阳为变 , 张俊收宪属吏以闻 。
上篇已有提及 , 宋代军中的统制相当于师长 , 都统制相当于军长 。 上文《宋史》高宗本纪的记载翻译成今天的话来说 , 就是岳家军的副师长王俊告发副军长张宪准备占据襄阳造反 。 占据襄阳的目的何在?逼迫朝廷将兵权交还岳飞 。
这次举报的真实性如何呢?从后来的发展来看 , 应该是子虚乌有 。 原因有三:
其一 , 岳家军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 告发张宪的副统制王俊 , 是岳家军高级将领之一 。 王俊告发后 , 岳家军一号人物都统制王贵(此时岳飞已脱离岳家军)很快倒向了张俊 , 他也是导致岳飞冤案的关键人物 。 从这点上看 , 岳家军内部矛盾重重 , 如果真的造反 , 很难有胜算 , 张宪对此应该心知肚明 。
其二 , 岳飞并未以谋反定罪 。 宋廷大理寺最后给岳飞定的罪名是"指斥乘舆"与"坐观胜负 , 逗留不进" , 前者指的是岳飞口出妄言 , 拿自己和宋太祖赵匡胤相提并论 , 后者是指岳飞不听指挥 , 致使张俊落败 。 最后定罪的罪名并未提及谋反 。
文章图片
其三 , 张宪原为岳家军前军统制 , 而告发他的王俊为岳家军前军副统制 , 两者为上下级 , 王俊很可能是挟私诬告 。
然而 , 即使张宪谋反的可能性再低 , 宋廷也必然如履薄冰 , 如临大敌 。 因为结果无法承受 , 万一谋反属实 , 宋廷极可能有倾覆之祸 。
二、鄂中有强兵
岳家军 , 天下强兵!
岳飞一手创建的岳家军 , 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时 , 已是宋朝乃至天下首屈一指的武装力量 。
经过十余年的经营 , 岳家军此时已有十万之众 , 且都是经过战火锤炼的百战之士 , 其骑军、水军、步军实力都居宋廷各部队之冠 。 对比当时七万余人的张家军与四万余人的韩家军 , 岳家军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处于绝对优势 。
岳家军驻扎的鄂州又是战略要地 , 其位置并非在今天的湖北鄂州 , 而是武汉三镇的武昌一带 。 武昌所在的荆襄地区自古以来便是战略重地 , 南北对峙时尤其如此 。 原因在于它位处长江中上游 , 一旦被敌对势力占据 , 地处长江下游的南朝核心地区即受到致命威胁 , 敌方势力可以从荆襄地区水陆并进 , 如水银泻地般直插宋廷江南腹心 。
文章图片
东晋时 , 权臣王敦、桓温就选择驻兵荆襄 , 遥制朝廷 。 在朝廷出现反对力量时 , 也的确是从荆襄顺流而下 , 威逼首都建康 。 后来 , 元灭宋之战也采取了同样的策略 , 先以重兵围困襄樊 , 攻取后一路东进攻取杭州 。 荆襄一旦失陷 , 南宋就再也不能依托地利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 很快就灭亡了 。
如果张宪真的割据荆襄 , 即使不公开造反 , 在赵构看来 , 作为岳家军首领的岳飞很可能将成为南宋的王敦或者桓温 , 以权臣的身份在荆襄遥制杭州朝廷 。 如果像淮西兵变那样 , 岳家军哗变投敌 , 那局势将更糟 , 宋金之间的均势将再度打破 , 获得荆襄地区的金国不仅能切断宋廷与四川的联系 , 还将提前上演元朝时的灭宋大戏 , 宋朝极有可能提前一百三十多年灭亡 。分页标题
因此 , 岳家军这样一支天下第一强兵占据着荆襄地区这样一块对南宋生死攸关的战略要地 , 一旦有变 , 无论是东晋版的割地自雄还是淮西版的哗变投敌 , 南宋王朝都要面临灭顶之灾 。
三、冬阳何炽炽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的冬阳 , 对赵构与岳飞来说 , 恐怕比夏阳还要炽烈 。
张宪被告发后 , 谋反一事是否属实 , 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 重要的是岳家军军心浮动 , 由于岳飞素以爱兵如子著称 , 岳家军中同情岳飞抱负的 , 愤慨岳飞遭遇的肯定大有人在 。
四年之前 , 淮西刚刚发生类似的事件 , 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被免职后 , 所部淮西军哗变 , 四万多精锐裹挟十数万百姓投靠伪齐 , 宋朝淮西防线出现真空 , 如果不是金国对伪齐政权忠诚度存在疑虑 , 解散了投靠的淮西军 , 也未采取军事行动 , 此次兵变的战略后果可能会十分严重 。
文章图片
现在 , 淮西兵变的阴影又笼罩了宋廷 , 得到军队拥护的岳飞也很有可能成为第二个赵匡胤 。 岳飞是忠臣 , 但赵匡胤当年又何尝不是后周的忠臣?再忠诚的武将也架不住一众手下想过把开国功臣瘾啊!何况 , 据说岳飞还曾拿自己和宋太祖赵匡胤相提并论;
飞尝自言:"己与太祖皆三十岁建节 。 "
赵构如何想的我们已经很难得知 , 但是从事后的一个细节 , 可以很清楚的了解赵构当时的忧虑 。
"岳飞特赐死 。 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 "
皇帝的诏令都是极简略的 , 而赵构却在诏令中特地加了"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
杨沂中当时是殿前都指挥使 , 相当于禁军司令 , 后来官至太师 , 因功受封同安郡王 , 宋孝宗召见他时都不直呼其名 , 而是尊称其为"郡王" , 这是少有的礼遇 。 赵构命他监斩 , 并特意强调"多差兵将防护" , 说明他对岳家军可能的哗变是非常忧虑的 。
在对岳家军随时可能哗变的忧虑下 , 赵构遂决定迅速处决岳飞、张宪、岳云等岳家军首领 , 同时拆分岳家军 , 以迅速平息事态 。
这是无奈之举 。
四、衷肠付谁说
对于岳飞 , 赵构大概是喜恶参半的 , 欣赏他的能力与战功 , 厌恶他的刚直与热情 。
对于岳飞 , 赵构大概也是了解的 , 绝不会怀疑他的忠诚 , 也理解岳飞的抱负与雄心 。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 , 宋孝宗赵昚刚刚登基 , 就为岳飞平反了 。
"追复原官 , 以礼改葬 , 访求其后 , 特与录用 。 "
以龙马君愚见 , 这其实是赵构的意思 , 赵构虽然退位 , 但还是太上皇 , 仍有实权 , 没有赵构的允许 , 赵昚是绝不敢唱反调的 。 之所以要让赵昚来宣布 , 大概是有意让这位新君收取民心 , 也是为当年的无奈之举作些补偿 。
岳飞却永远地以一种悲剧英雄的形象谢幕了 , 带着他恢复中原、还我河山的抱负 。
至此 , 岳飞之死的原委大抵已为读者老爷们理清 , 本该总结一番 , 但龙马君总以为"总结"是一种不必要的弊端 , 看完这个系列的前五篇 , 对于岳飞之死 , 各位读者老爷想必已有了自己的理解 。
最后 , 想引用下《腰越状》作为结尾 。 日本平安末期 , 源平合战 , 立下大功的源九郎义经无端遭兄长源氏首领赖朝嫉恨 , 行至距离镰仓不远的腰越而不得入见 , 因此写下这篇传颂千载的《腰越状》 , 龙马君以为颇合岳飞当时的心境 。 原文为日文 , 翻译不精 , 见谅 。
文章图片
义经乃奉法皇圣旨 , 拜为钦使 , 讨伐逆臣 , 卒雪会稽之耻 , 本当论功褒赏 , 无奈横被谗谤 , 殊令人痛心疾首耳 。 谗言之实否不察 , 镰仓之晋见遭拒 , 披陈肝胆由 。分页标题
当此时也 , 吾兄尊颜不得叩见 , 骨肉同胞情断义绝 。 嗟呼 , 是乃今生之宿命欤 , 亦或前生之孽根欤 , 悲哉 , 亡父尊灵不得重生 , 何人为我一申悲叹 , 何人为我一垂哀怜!故特再次上书 , 略述所怀 。
义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 行年未几 , 而先君见背 , 沦为孤儿 , 从无片刻安宁 , 虽得苟延岁月 , 惟京都难以安身 , 只得远遁边鄙之地 。 所幸者 , 突兀之时运转时来 , 为讨伐平家一族奉旨进京 。 军兴之际 , 削除 , 之后为彻底诛灭平家 , 时而挥鞭跃马于峨峨高岩之间 , 置性命于不顾 , 时而冒风行舟于惊涛骇浪之中 , 几葬身于鲸鲵之腹 , 非但如此 , 我之所以枕胄甲 , 宿露野者 , 端在雪洗先君会稽之耻 , 别无他求 。
谨以诸神社诸寺院之最大护符 , 书明我之素无野心 , 敬向全国之大小神佛 , 表明我之赤胆忠心 , 惟可仰赖者 , 吾兄之广大慈悲耳 。 愿得风便之际 , 得达兄长玉聪 , 苟能略加体谅 , 辨明无辜 , 恕我无罪 。 书不尽言 , 略述一二 。
义经惶恐谨启
在岳飞形象已经湮没于历史尘埃中 , 乃至坟冢都曾为后人所捣毁的今天 , 还有几人愿为岳飞一申悲叹?!还有几人愿为岳飞一垂哀怜?!
文章图片
下一篇 , 龙马君将为读者老爷分解岳飞悲剧中的性格因素 。
参考资料:《宋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腰越状》
(图片来源于网络 。 )
- 一代妖人袁天罡之死,历史上的他到底是怎样的人
- 从宋高宗赵构的角度来看,他为什么要杀岳飞
- 杨家将|种家将、杨家将、呼家将、岳家军中的第一猛将分别是谁?
- 庞统之死:他真的死于“落凤坡”,且还死得如此壮烈?都是骗人的
- 被一条“野狗”结束了性命?吕后之死充满“诡异”色彩
- 袁天罡|“一代妖人”袁天罡之死,历史上袁天罡到底是怎样的人?
- 开什么玩笑?有人说秦桧杀害岳飞是曲线救国,网友:你给我闭嘴
- 岳飞|岳飞墓前原本跪着5个人,现在只剩下4个,是谁不跪了?
- 赵构与岳飞的关系为什么会破裂,主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 宋朝名将岳飞,并非将门之后,那么他是怎么成为一代名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