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不想看,广告一个接一个,“双十一”前广告挺恼人


上午 , 正在公司紧张忙碌的肖燕玲 , 手机突然“呜呜”地一阵震动 。 还未打开短信页面 , 某店铺名称开头的信息已经出现在屏幕上 。 “不用看 , 又是推销的 , 最近老遇到……”她略不耐烦地说道 。
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随着“双十一”电商节的临近 , 今年的促销活动已经提前打响预热战 。 而一些平台和软件出于种种原因为用户抛出的红利背后 , 也面临着商业道德和相关法律规定的拷问 。

北京日报客户端|不想看,广告一个接一个,“双十一”前广告挺恼人
本文插图
【北京日报客户端|不想看,广告一个接一个,“双十一”前广告挺恼人】宋溪插图
短信忒“勤快” , 用户有点烦
傍晚下班回家躺在沙发上 , 白领肖燕玲才想起来打开手机看看 , 都是什么信息 。 可不看不知道 , 一看手机里“躺着”五条未读的信息 , 都是各个电商平台店铺发来的推销信息 。 “有点密集了 。 可能是因为‘双十一’马上到了 , 这几天手机里的短信推销广告明显多了起来 。 ”她说 , 考虑到离“双十一”越来越近 , 自己准备关闭短信通知 , 或者把短信设置为勿扰模式了 。
平日里 , 除了工作之外 , 肖燕玲就喜欢在网上到处逛逛 。 “最喜欢买衣服和食品 。 老公穿的衣服也是我选的 。 ”她发现 , 最近的推销广告主要来自于之前自己购买过产品的店铺或者平台 。 “之前买过一种米粉 , 结果那个商家就发短信说有促销 。 接连两天都有 , 后来我回复了退订 。 ”肖燕玲说 , 除了已购买过的店铺发送信息外 , 有时自己也会收到一些电商平台发送的直接与“双十一”有关的预热信息 。
采访人员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 , 大家表示最近手机中的广告推销类信息 , 确实比此前一段时间来得更频繁 。 “一个平台发推销广告可能还不怎么碍事 , 但是现在几乎是多个平台都在发促销信息 , 这就有些招架不住了 。 ”市民张灵表示 。
“对于推销类短信 , 法律规定必须有消费者的同意才能发送 。 如果未经消费者同意就贸然发送 , 那就涉嫌违法了 。 消费者就可以去到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举报 。 ”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律师麻策说 , 而对于类似短信推销是否合法 , 则需要看当初相关平台或软件与消费者之间的协议内容如何 。
麻策表示 , 在推销广告短信的发送数量和频率方面 , 目前暂时没看到有特别清晰的法律限定 , 但是有诸如特殊时段(晚上、深夜)不允许发送等等约束 。 “相关电商平台和卖家必须给用户选择权 , 要随短信信息设置退订等功能 , 且不能在退订等方面设置障碍 。 ”
家电搞大促 , 广告惹关注
每年“双十一” , 家电产品的促销就是各个电商平台的一个发力点 。 传统的“电视、冰箱、洗衣机”三件套一直是热门 。 不过采访人员发现 , 电视机有无开机广告 , 是一些消费者非常在意的话题 。
每当有球赛直播或突发新闻的时候 , 冯明鑫就有想“处理掉”家里电视的冲动——“每次看到开机广告很不爽 , 也没办法关闭 。 几千元钱的东西 , 买了就只能认栽啊 , 以后再买就会注意了 。 ”
去年 , 冯明鑫在网络平台购买了一台55英寸的电视 。 然而他没有想到 , 看电视的体验却因为开机广告打了折扣 。 “据我了解 , 有的电视开机广告是15秒 , 有的是30秒 。 30秒的广告就很讨厌啊 。 从开机再到调整到想看的频道 , 还得30秒吧?一分钟就这么耗过去了 , 烦躁是必然的 。 ”冯明鑫说 , 自己当初购买电视时没有问过客服有无开机广告 , 自己也没留意商品介绍页面是否有告知 。 在他看来 , 电视机强制观看开机广告的做法 , 伤害到的不只是消费者 , 也有产品口碑 。
采访人员走访线下电器卖场发现 , 目前在售的多款国产电视机均有开机广告 。 “现在基本都有广告的 , 没广告的价格贵啊 。 ”有销售人员表示 。 而在电商平台 , 情况与线下类似 。 在普遍有开机广告的情况下 , 个别品牌电视机“无开机广告” , 竟然成为了该型号电视的一个卖点 。分页标题
“不是说智能电视机不能有广告 , 但核心应该是保护好消费者的选择权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说 , 电视机之所以会有开机广告 , 主要原因是硬件竞争的利润越来越薄 , 开机广告成了利润增长点 , 电视机行业的盈利模式也在往这方面做 。 盘和林说 , 电视机制造商应该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 , 而不是强制植入广告 , 或者事先履行好知情同意程序 , 要清楚明白地告知消费者 。
福利满屏飞 , 领取有些难
“双十一预热 , 快来领百亿津贴”、“邀请好友提前组团 , 一起领XXX元大红包”“双十一全网低价福利”“拉进X人 , 瓜分现金”……今年“双十一”步入倒计时 , 一些电商平台和软件开始掀起流量营销大战 , 向消费者发出各种“福利” 。
“津贴红包满屏齐飞 , 就是好像很难得到 。 ”喜欢购物的向女士表示 , 自己已经参与很多次“双十一”活动 , 今年自己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继续参与 , “但感觉变化不是很大 , 而且规则越来越复杂了” 。
最近 , 向女士向朋友转发推荐了某平台的瓜分现金链接 , 却遭到朋友们的“嘲笑” 。 “他们说这些福利只是看起来美好而已 , 有的软件分享后 , 平台就是给个两三毛钱的现金 。 有的App还要让用户签到 。 现金要真正到手使用有点难 。 ”向女士也疑惑 , 分享链接“拉人”“组团”的方式 , 是不是浪费时间 , “这些活动对消费者有多大的好处?”
“按照《广告法》的规定 , 广告应当真实合法 , 而且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 , 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 , 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 。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朱巍说 , 如今每到“双十一”等大促节日到来前 , 电商平台往往都有这样的宣传 , 但消费者可能领不到所谓的“福利” 。 “活动里面的规则往往纷繁复杂 , 一般人是不能搞清楚的 。 即便是有红包 , 很多消费者也抢不到 。 ”朱巍认为 , 类似做法就是一种典型的误导行为 , “这种行为应当算是虚假广告 。 ”
软件玩“高仿” , 关闭又中招
而在“双十一”预热活动进行的同时 , 一些平台与软件合作推出的“高仿”广告 , 也引起用户的热议 。
“您的登录信息已失效 , 请重新登录” , 当苏丽在办公室打开某邮箱软件时 , 熟悉的“提醒”页面再次出现 。 “再也不会上当了 , 太气人了 。 ”苏丽说 , 这个提示“重新登录”的页面 , 其实是一个“高仿”广告 。 当有用户误以为手机信息过期而登录点击时 , 页面就会很快跳转到某电商平台的广告 。 “虽然现在明白了可以不去点它 , 但也没办法关掉它 , 只有等软件广告自动倒数 , 然后跳转到下一个页面 。 ”苏丽说 , 这样的“高仿”广告十分让人讨厌 。
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现实中类似“高仿”广告并不少 。 除了“重新登录”类广告之外 , 诸如“手机内存严重不足 , 请及时清理”、“您还有50元未领取”、“您的购物车已满”等 , 均时常出现在一些软件的页面中 。 而在采访中 , 也有消费者反映 , 一些软件和平台在广告设计上的“用心良苦” , 同样让人烦恼 。 “经常看到有广告页面设置了‘关闭键’ 。 可一旦你点击了那个关闭按键 , 也就恰好点开了你原本不想看的广告 。 其实那就是一个虚假的关闭键 。 ”中学教师徐远峰说 。
“这是一种典型的欺诈行为 。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朱巍说 。 他认为 , 不论是广告的设计者 , 还是给它推广的平台和组织 , 都要承担相应责任 。 “遇到类似骚扰情况 , 用户既可以按照广告法的规定 , 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 , 也可以按照网络安全法的规定 , 向网信管理部门举报 。 如果已经造成了诈骗的结果 , 用户还可以到公安部门报案 。 ”朱巍说 , 类似广告还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 , “用户也是消费者 , 一旦权益受到侵害 , 可以向消协组织举报 。 ” 分页标题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采访人员 李松林
编辑 王雯淼
流程编辑 刘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