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北宋名将潘美,功劳比杨业还大,却在演义中背上千年骂名
看过《杨家将》的人应该还记得 , 杨继业、杨延昭、杨宗保、杨文广、佘太君、潘仁美等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 , 为我们的童年生活增加了不少的聊资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杨家将》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 以及对英雄人物的崇敬 , 将宋初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加以整合 , 以演义、戏曲等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 。主要讲述杨夹江几代人为大宋戍守北疆 , 抵抗辽国袭扰的传奇故事 。的存在是为了
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 , 以演义、话本、戏剧等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这其中将潘仁美塑造成了一个超级大反派的形象 , 与杨家将是争锋相对的生死对头 。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北宋名将潘美,功劳比杨业还大,却在演义中背上千年骂名】那么 , 历史上的潘仁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杨继业又有什么奇特之处呢?他们二者都有什么交集?真的有那么大的仇怨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我们先来说说潘仁美这个角色吧 。他的名字其实叫做潘美(925--991) , 宋初名将 。最初的潘美其实是一个文人 , 从小就热爱诗词歌赋 , 20多岁才在后汉当了一个迎宾接待的地方小官 , 后来见后汉大势已去 , 就寻机投奔了后周世宗柴荣 。由于在后周与后汉的高平之战中立下了战功 , 不仅获得了晋升 , 还结识了后周的风云人物赵匡胤 , 从此的潘美开始了他的武将生涯 , 也为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潘美在“陈桥驿兵变”前的积极奔走 , 多方联络 , 赵匡胤是看在眼里 , 随后的论功行赏是 , 潘美逐步受到了宋太祖赵匡胤的重用 。在宋初的一些事件的处理上充分表现出了潘美的智勇双全 , 在陕西节度使袁彦反叛一事上 , 赵匡胤本意是要派兵加以征剿的 , 但是潘美通过分析认为 , 袁彦还不到和朝廷彻底决裂的时候 , 就建议派人劝降袁彦 , 而这个劝降的人就是潘美本人 。单枪匹马的潘美来到袁彦处 , 对他剖析利害 , 晓以大义 , 最终使得袁彦回心转意 , 重回大宋阵营之中 。潘美这样的表现自然会更加受到太祖的看重 , 升官加薪那是免不了的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岁太祖平定湖南的叛乱之后 , 潘美就被任命为潭州防御使 。不久后的湖南少数民族叛乱被潘美采取各个击破的原则 , 快速地平定了 , 为此太祖特意下旨嘉奖 。这些都不是潘美军事生涯的高光时代 , 970年他被任命为贺州道兵马行营都部署 , 攻打南汉贺州之时 , 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 , 设伏歼灭南汉援军一万多人 , 从而拿下了贺州 。后有乘胜追击追击 , 大破南汉韶州大象阵 , 吃掉了南汉的十多万精锐部队 , 元气大伤的后汉彻底失去了抵抗之力 , 被潘美收归囊中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974年9月 , 不肯臣服北宋的南唐李煜 , 拒绝觐见太祖皇帝 。愤怒之余的太祖派大将曹彬和潘美为正副元帅征讨南唐 。潘美以奇袭的方式破掉了李煜金陵城外的十万雄兵 , 南唐灭亡了 。潘美由太祖时期的宣徽北院使做到了太宗是的宣徽南院使 。潘美随太宗亲征太原之时已是55岁了 , 而此时的潘美战略战术都发挥到了极致 , 胜仗也是打了一个又一个 , 受到了太宗的极度赞扬 , 潘美俨然成了朝廷当时的第一战将 。分页标题
这样一个 , 能征善战而又有勇有谋的战将 , 为什么会给后世人留下残害忠良 , 欺君卖国的奸臣形象呢?这里就不得不说说他和杨家将之间的矛盾了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杨业 , 又叫杨继业 , 他本是北汉的节度使 , 由于战功显赫 , 被北汉皇帝赐姓刘 , 叫刘继业 。北汉灭亡后 , 归顺宋朝后的刘继业恢复了本来名字杨继业 。对杨继业早就有所耳闻的太宗皇帝任命杨继业为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刺史 。
北汉灭亡后 , 宋军本有意一鼓作气打败辽国收复更多的领土 , 起初凭着高涨的士气 , 宋军一路攻城略地 , 曾一度攻下了幽州 。但随着辽军的增援部队的到来 , 双方在高粱河的对弈中 , 宋军被击得溃不成军 , 狼狈不堪的太祖几乎是孤身一人逃回了东京 。自此以后 , 宋朝就不太愿意轻易招惹辽国了 , 对辽国采取了防御方针 , 不再积极进攻辽国了 。但是 , 宋军不去招惹辽国 , 辽国的军队却是时常骚扰宋朝的边境 , 不堪其扰的太宗因害怕辽军突破防线进军中原 , 就派刚归降的杨继业为代州刺史 , 其重要作用就是防守雁门关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980年 , 辽国一度聚集十万之众攻打雁门关 , 手里只有几千军士的杨业 , 并没有选择退却 , 而是要大部队继续留守代州(今忻州市代县) , 自己之率领几百名骑兵精锐 , 抄小路绕道了雁门关外辽军部队的后面 。由于此前的辽军一路来到雁门关前几乎没有受到任何阻挠 , 此时又是十万大军围着雁门关 , 大有不拿下雁门关誓不罢休之势 , 正在筹措满志之时 , 后方一支骑兵从烟尘滚滚之中杀将出来 , 慌乱之中的辽军有不清楚到底有多少部队来袭 , 一时阵脚大乱 , 争相逃窜 , 而杨业指挥骑兵从后掩杀过去 , 辽兵被杀伤无数 , 宋军还击毙一名辽军将领 , 活捉一名辽国亲贵 , 此战可谓收获颇丰 , 这就是有名的“雁门关大捷” 。从此 , “杨无敌”的名号响彻雁门关外 , 辽军士兵只要看到“杨”字帅旗 , 就望“旗”而逃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取得这么优秀的战绩 , 自然就有些人眼热了 , 于是就向太宗诬告杨业有不臣之心 , 此时正是用人之际的太宗不予理会 , 还派人将诬告杨业的奏折打包送与杨业 , 此举更加坚定了杨业为大宋誓死效忠的决心 。
潘美和杨业 , 大宋的两个栋梁之才 , 本应通力合作 , 共同为大宋的边疆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 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争锋相对的敌人呢?
这也许和潘美和杨业之间的矛盾是分不开的 。早在潘美随同太宗亲征太原之时 , 身为北汉战将的杨业曾与阵前和潘美交过手 。武功弱于杨业的潘美曾在数以万计的阵前 , 被杨业一记杨家枪挑于马下 , 还差点要了潘美的老命 , 不仅如此 , 随后不久 , 潘美又差点丧生在杨业的妻子佘赛花的箭下 。身负重伤的潘美从此恨上了杨业一家 。也许是年岁渐大的缘故 , 在杨业归顺宋朝之后 , 潘美的功劳也就不如杨业显赫 , 屡立战功的杨业还闯出了“杨无敌“的名号 , 一时风光无限 。仇怨就此越结越深 , 潘美有了欲除之而后快之感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986年 , 辽过年幼的新君继位 , 宋朝内就有大臣认为辽国局势不稳 , 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来了 , 就撺掇太宗出兵辽国 。认为时机成熟的太祖就派三路大军北伐 , 杨业被派给了潘美做副帅 , 王侁为监军 。应该说 , 初期的宋军还是比较顺利的 , 潘美这路大军开到雁门关也很快就有了收获 , 拿下了四个州 。但是随着中路军曹彬的失利 , 太宗回想起当年的狼狈相 , 赶快命令大军后撤 。分页标题
就在潘美杨业领兵护送百姓撤退到狼牙村之时 , 辽军已经攻下了寰州 , 来势汹汹的紧随其后 , 为了缓解百姓撤退带来的压力 , 杨业建议 , 军队佯攻拖住辽军主力 , 必要时在要地设伏袭击辽军 , 掩护军民撤退 。但是这一建议被不懂军事的监军王侁拒绝 , 他认为 , 宋军有几万精锐之师 , 就是光明正大的撤退 , 辽军也不敢来 , 所以 , 宋军只能像蜗牛一样缓慢撤退 。甚至讥笑杨业“杨无敌“的名号是混来的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不甘受辱的杨业大笑道“并不是我杨业怕死 , 而是和敌军交战的时机未到 , 此时出击 , 会白白丢掉将士性命 , 如果非要我出战 , 我会 遵命而行的“ 。而此事的关键也在于主将潘美也同意王侁的意见 , 不得已的杨业只能带领少量的部队去阻击辽军主力 。但是在临行之前与潘美相约:万一我战败 , 你们要在陈家峪谷口设伏接应我 。
但是 , 等到杨业退兵至陈家峪时 , 却是不见一个人影 , 无奈之下 , 杨业只能以残兵继续冲杀辽军 , 此时的宋军个个以一当百 , 奋勇杀敌 , 无奈敌军实在是太多了 , 无人愿意抛下杨业的将士 , 最终全都战死于沙场 。浑身多处受伤的杨业被俘了 , 誓死不降的杨业在辽营绝食而亡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潘美的“心愿“达成了 , 但是 , 这真的是潘美所需要的吗?我认为不是 , 事实上 , 历史上也没有真凭实据能够证实潘美想在陈家峪将杨业置于死地 。反倒是 , 史书上的许多记载分析 , 潘美没有必要 ,
也不会愚蠢到以国家大计来报私怨的地步 , 更何况他这样做除了能除掉杨业这个仇人这一个好处外 , 得不到其他任何好处 , 那么 , 潘美在这次事件中站在什么立场上呢?我认为可能与当时的行军制度有关 , 因为当时的监军有向皇帝直接报告军情的特权 , 潘美怕得罪监军王侁 , 所以即使发现监军的意见错误 , 也不敢反对 , 导致杨业丧命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事实上潘美并没有忘记和杨业的约定 , 也确实带兵去了陈家峪 , 谁能料到杨业居然能抵挡辽军那么长时间才撤退 。在苦等一日之后 , 担心杨业抢了战功的潘美在王侁的教唆下撤兵了 , 所以杨业到来之时看不到一兵一卒 。
从史书记载来看 , 潘美的一生是功大于过的 , 对宋朝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 这一点可以从潘美死后配享太庙就不难看出 。他唯一的败笔就是来源于陈家峪一战 , 也正是因为如此 , 才被后人以超级大反派的形象流传于世 。
参考资料:《宋史》
- 辽宋夏金|卢俊义上山:为何那么费心把他“赚”上山?原来宋江下了一手好棋
- 辽宋夏金|张兴武丨欧、苏风神与金代四六文创作
- 诗词歌赋|苗菁丨北宋词与大运河——兼论唐宋送别方式的差异
- 五代十国|宋太祖赵匡胤为何愿意放弃自己优秀的儿子,将帝位传于弟弟
- 五代十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将领风云录,第二猛将王彦章
- 辽宋夏金,五代十国|宋人有意思:给官帽按上长翅膀,不是为了避免交头接耳,为有气质
- 辽宋夏金,水浒传|双枪将董平的最后一战:以双枪闻名天下,却丧命于双枪之下
- 辽宋夏金,名著典籍|沈括写了《梦溪笔谈》,有“全才”之称,《宋史》为何淡化他?
- 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之吴越:老寿星创建基业,子孙无奈献家国
- 辽宋夏金,包拯|开封有个包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