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

他是天下第一仁君 。他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他是无数文豪大佬背后的男人 。他不是完美君主 , 却开创了盛世 。他就是“百事不会 , 只会做官家”的宋仁宗赵祯 。今天 , 我们就来看看宋仁宗赵祯背后的故事 。
宋仁宗:“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

宋仁宗:“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
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 , 宋真宗赵恒的第六个儿子出生了 。因为前五个儿子都夭折了 , 这第六个儿子被取名为“受益” 。天禧二年 , 九岁的赵受益被立为皇太子 , 赐名赵祯 , 也就是后来的宋仁宗 。关于宋仁宗赵祯的出身 , 大家熟悉的是《三侠五义》中的故事——《狸猫换太子》 。但实际上 , 在真实的宋代历史中 , 并没有狸猫出现 。宋仁宗赵祯的身世是什么样的呢?他有三位“母亲” 。一位是生母李氏 。李氏本是妃子刘娥身边的御侍宫女 , 在宋仁宗出生后 , 被封为“崇阳县君” 。一位是抱养他的刘德妃刘娥 , 也就是后来的刘皇后 。还有一位 , 是照顾赵祯的杨淑妃 。大娘娘刘娥对赵祯就像一位严父 , 她用立法来约束赵祯 。而小娘娘杨氏更像慈母 , 对他颇为溺爱 。据《宋史·后妃传》记载:“终太后世 , 仁宗不自知为妃(指李宸妃)所出也 。 ”身为皇太子 , 赵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 , 如何治理一个国家 。赵祯七岁那年 , 宋真宗便下诏书修建学堂 , 赐名“资善堂” 。天禧二年 , 赵祯被立为皇太子后 , 翰林学士晏殊、参知政事李迪成为了他的老师 。对于皇太子赵祯 , 大家给出最多的评价 , 就是他“天性仁孝宽裕” 。他从小就懂得谦抑、克制 。《文献通考》记载 , 赵祯虽然贵为皇太子 , 每次见到宾客 , 他一定先行礼 , 并且屈尊亲自迎接、送行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还有一处细节 , 说的就是辅臣到资善堂参见皇太子 , 要行礼时 , 赵祯从不坐着受礼 , 而是坚持跪着 。士大夫们相信 , “持谦秉礼”的皇太子 , 未来一定是一位贤明仁圣的君主 。
宋仁宗:“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

宋仁宗:“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
作为一代君王 , 世人都道他平庸无为 。终生困守于京城 , 爱恨也不能自主 。但 , 宋仁宗赵祯人格中的宽厚与自制 , 成为他生命中最可贵的美德 。对待宫人 , 宋仁宗做到一件事 , 就是宁可委屈自己 , 也不让别人受责罚 。有一次用餐 , 他正吃着 , 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 , 牙齿一阵剧痛 , 他赶紧吐出来 。他立马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别声张我吃到沙子 , 这可是死罪 。 ”将心比心 , 宋仁宗事事为他人着想 , 实属难得 。北宋魏泰《东轩笔录》还收录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年春天 , 宋仁宗在花园里散步 , 他好几次回头看 , 周围的人都不明白他什么意思 。直到回到宫里 , 宋仁宗才说:“我好渴 , 快拿水来 。 ”嫔妃不解:“官家 , 你为什么不在外面就要水喝 , 何必忍着渴忍了这么久?”宋仁宗这样说道:“我回头看了好几次 , 也没见到管茶水的人 , 如果当时说出来 , 肯定有人要被怪罪 , 算了 , 还是忍着吧 。 ”宋仁宗的“忍” , 不仅显示了他的仁慈宽厚 , 并且 , 体现出他作为一代君王的克制力 。南宋施德操史料笔记《北窗炙輠录》中 , 有一处记载 。一天早上 , 宋仁宗对身边大臣说:“我昨天饿得睡不着 , 很想吃羊肉 。 ”大臣奇怪:这不就您下道旨的事吗?但 , 宋仁宗的一番话让大臣们印象深刻:“祖宗法中没有夜供烧羊的先例 , 一旦我索取一次 , 后世子孙便会效仿 。不知道会浪费多少人力物力 , 所以 , 我克制住自己的欲望 。 ”在文章最后 , 施德操感叹说:“呜呼 , 仁矣哉!”行仁政易 , 终生忍难 。有时候 , 忍得了自己的欲望 , 放得下对别人的苛责 , 便可触及“仁”的境界 。
宋仁宗:“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

宋仁宗:“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
宋仁宗的“仁” , 让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唐宋八大家中 , 除了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 , 其余六家皆在仁宗时代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 让仁宗时代成为宋朝最光辉的时刻 。苏轼曾评价宋仁宗:“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 , 搜揽天下豪杰 , 不可胜数 。 ”宋仁宗怎么做到与士大夫共治家国的呢?宋仁宗 , 听得进逆耳的谏言 。庆历年间 , 宋仁宗赐给王素三品服 , 又赐给余靖、欧阳修、蔡襄五品服 , 并且当面说:“你们都是我亲自提拔的 , 谈论事情不用避讳 , 所以把官品服赏给你们 。 ”余靖 , 还真做到了“论事无所避”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 余靖为人不修边幅 , 担任谏官后 , 直言起来更是无所顾忌 。有一次 , 他与宋仁宗争辩起来 , 唾沫甚至直接喷到官家宋仁宗的脸上 。嘉祐六年八月 , 还发生了一件大事 。宋仁宗在崇政殿 , 出题考四位“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应试人 。这四位应试人 , 其中两名 , 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轼和苏辙兄弟俩 。试题是:面对当前民生、兵政、法制等方面的问题 , 该怎么办?苏辙怎么答的这道题呢?他开篇说:“然臣以谓陛下未有忧惧之诚耳 。 ”意思就是说宋仁宗的忧虑一点诚意也没有 。接着 , 苏辙围绕这一立论对宋仁宗展开了批评 。苏辙的御试策论 , 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有人说 , 他答非所问 , 明明问的是解决方法 , 他写的是一堆批评 。而朝中大臣司马光说 , 苏辙独有爱君忧国之心 , 不可不收 。争吵了半天 , 录取苏辙与否 , 还是得由官家宋仁宗定夺 。宋仁宗说:“我设置制举考试本来就是为了求得敢于直言的人 , 现在苏辙以直言来劝谏我 。现在却不录取他 , 天下人会怎么看我?”最后 , 苏轼和苏辙兄弟俩同登制举科 。宋仁宗对二苏的评价是:我又为子孙找到两位太平宰相!宋仁宗不仅爱才惜才 , 对于百姓 , 更是把“仁”发挥到了极致 。分页标题
宋仁宗:“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
嘉祐元年夏天 , 因为河北等地发了洪灾 , 宋仁宗从内藏库中拨出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 , 借灾民麦种来赈灾 。等到第二年五月 , 灾情渐渐平复 , 宋仁宗赶紧下诏告诫:今年粮食得以丰收 , 百姓稍微宽裕一些 。地方官一定务必多安抚体恤百姓 , 不得调整税率来扰乱百姓 。到了八月 , 宋仁宗采纳韩琦的建议 , 赐给各州郡十万到二十万贯钱 , 用于做官药来发放给穷困的百姓 。嘉祐五年五月 , 宋朝政府在三司专门设立了“宽恤民力司” , 派遣使者出巡各地 , 访问民间疾苦 。嘉祐六年 , 宋仁宗任用傅永、祖无择 , 一同商议宽恤老百姓的事情 , 并且制定出了具体方案 。世人都说 , 宋仁宗赵祯既没有文韬武略 , 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 。但有一点 , 我们可以肯定 , 他的确为宋朝的老百姓做过不少事情 。
宋仁宗:“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

宋仁宗:“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
嘉祐八年三月 , 五十四岁的赵祯走完了他庸碌的一生 , 逝世于东京大内福宁殿 。《宋史》中记载:“京师罢市巷哭 , 数日不绝 , 虽乞丐与小儿 , 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 ”百姓罢了集市在巷间痛哭几日不停 , 即使是乞丐和小孩 , 都一边焚烧纸钱 , 一边落泪 。辽国使者说起宋仁宗皇帝 , 也忍不住哭泣 。嘉祐八年八月 , 翰林学士王珪议定大行皇帝庙号 , 为“仁宗” 。古往今来 , “仁”是对君主最高的褒奖 。《宋史·仁宗本纪》 , 给出这样一段评赞 。“《传》曰:‘为人君 , 止于仁 。 ’帝诚无愧焉 。 ”纵观宋仁宗赵祯的一生 , 他无愧于“仁宗”这一庙号 , 终成为历代皇帝德治中的典范 。来源;有书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