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网|在胡同长大,把它记下来,我没有辜负这段生活



北青网|在胡同长大,把它记下来,我没有辜负这段生活
本文插图
作者周衡
北青网|在胡同长大,把它记下来,我没有辜负这段生活
本文插图

北青网|在胡同长大,把它记下来,我没有辜负这段生活
本文插图
胡同旧貌(徐越手绘)
北青网|在胡同长大,把它记下来,我没有辜负这段生活
本文插图
儿时记忆(徐越手绘)
北青网|在胡同长大,把它记下来,我没有辜负这段生活
本文插图
李村30号院的院门口
北青网|在胡同长大,把它记下来,我没有辜负这段生活
本文插图
老院子(徐越手绘)
北青网|在胡同长大,把它记下来,我没有辜负这段生活
本文插图
李村公交站
北青网|在胡同长大,把它记下来,我没有辜负这段生活
本文插图
医生周衡
周衡是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 , 年少时曾与新闻专业擦肩而过 , 内心却有着一粒写作的种子 。 人到中年 , 一次偶然的机会 , 他在出诊查房之余写下属于自己的“城南旧事” , 唤起了很多人的回忆和共鸣 。 前不久 , 他的新著《胡同忆旧》一面世 , 更吸引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
【北青网|在胡同长大,把它记下来,我没有辜负这段生活】 采访医生比想象的还要难得多 , 因为周衡太忙了 。 终于面对面坐定 , 两个多小时的交谈 , 时光像倒流了三四十年 , 几乎消失的李村已经融进他的精神世界:那时物质的匮乏 , 挡不住率真的快乐;平实的生活 , 掩不住追求的步履……如数家珍之间 , 能真切感受到周衡对胡同的热爱、对生活的热忱 。 同时 , 生活的真谛似乎更值得去品味和思考了 。
两年多时间 , 用手机写完了10万字的《胡同忆旧》
医生每天出诊查房、应付专业著述都忙不过来 , 怎么还能出一本文学类的书?很多人见了面第一句都这么问周衡 , 他笑着打趣说自己的日常听起来很枯燥:早上8:00开始交班 , 把头天、夜班的事整个过一遍;然后开始上午的查房 , 20多个病人仔细查一遍 , 一上午就过去了;中午吃过饭 , 13:00门诊专家号 。 神经内科是天坛医院的重点科室 , 病人来自全国各地 , 虽然门诊的限额是半天17个号 , 但遇到老病人复诊、同行同事推荐病人的情况 , 加号是免不了的 。 即便每个病人看10分钟 , 将近4个小时就过去了 。 此外 , 大概每10天左右再值一个夜班 , 那天就得是24小时盯在医院 。
今年 , 周衡带领团队出版了《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疑难病例(第四辑)》 , 使得“那些年我们管过的病例”得以记录下来 , 这一纯靠情怀完成的系列著作收获了极好的业内口碑 。 周衡还作为主编完成了一本40万字的专业著作《急诊神经病学》 , 他不仅撰写了其中的两章 , 还承担所有文章的修改和润色 。 从哪偷来的时间写《胡同忆旧》呢?周衡笑了 , “40岁以后 , 我就觉得不能浪费时间 , 如果干了闲事儿 , 会有一种负罪感 。 比如说值夜班的时候有的人会追剧 , 光想想我就觉得接受不了 。 ”
写《胡同忆旧》的灵感则源于一次同学聚会 。 几年前 , 周衡的小学同学第一次聚会 , 不少多年失去联系的同学都被找了回来 。 大家兴致很高 , 聊起许多当年的趣事 , 原本早已忘记的岁月一下子清晰起来 , 过往的点点滴滴不时沉浮在脑海之中 。 之后 , 在一次出差候机的时候 , 周衡掏出手机写下了其中一个片段随手发到群里 , 没想到群里热闹了好一阵 , 有人点赞有人补充 。 从此 , 周衡一发不可收 , 让他感到神奇的是 , 记忆就像是一个蒙尘的老信封 , 不经意间被打开后 , 所有的过往竟是如此鲜活 , 昔日情境就像镜头回放般 , 一桩桩再现眼前 。分页标题
周衡几乎把各种碎片时间都用上了 , 等飞机、坐高铁 , “没事的时候就写一段 。 比如说今儿去出差 , 可能路上有40分钟的空闲时间 , 就先构思一下 , 路上写完之后基本就不改了” 。 平时想到什么题材他也会赶紧先记在手机上 , 连每天晚上跑步锻炼时也在想事 , “今儿想起一个拍洋画 , 明儿想起一个假领子 , 就把题目先记住 , 然后坐地铁、出租车之前 , 先想想那会儿的大概情况 , 等到车来坐定了 , 就开始写” 。
两年多不间断地利用空闲时间 , 周衡用手机写完了10万字的《胡同忆旧》 , “最后交给出版社终稿时 , 改动的程度不超过10% 。 ”在此过程中 , 有时回想一天安排的几件事都能干完 , 周衡自己都感到挺奇怪 。 他觉得压力大反而使自己练就出一个本领 , “我每天睡5个小时觉就够用了 , 而且从来没有失眠过 , 入睡特别快 , 质量特别好 。 有时候坐两站地铁 , 我能睡两觉 。 车一开我就睡着了 , 到站我就醒了 。 一看还差一站 , 再睡一觉 。 下了车该干啥干啥” 。 他每天早6:10起来 , 晚上回家跟爱人一起打理完家务事和孩子的功课后 , 少说也得11:00了 。 然后才是干自己事的时间:做做课件 , 写写东西 。 他打趣 , “我一般凌晨1:00睡算正常 , 可能要比别人多活了1/5 。 ”
哎哟 , 自己还能写出这样的东西
1971年 , 周衡出生在北京南城李村的一个小院 , 小时候还没有南二环的景泰桥 , 四周都是农田 。 直到现在 , 北京人还爱管李村叫李村儿 , 加了儿化音 , 透着乡土 , 左近的地名也是差不多的一个风格 , 黄土炕儿、琉璃井儿……周衡笑言 , 过去在老北京看来 , 过了天桥就是南城 , 出了永定门就是乡下 。 正是这片“乡下” , 给了周衡一草一木的根基 , 以及胡同文化的滋养 。
刚开始动笔写《胡同忆旧》时他才发现 , 自己几十年来来回回的活动轨迹 , 也就是地图上巴掌大一块地方:“十岁之前出没在李村儿的胡同里 , 中学上的天坛东门附近的109中学 , 一待就是六年 。 大学往西挪了一截 , 在菜户营的首都医学院 。 毕业分配回天坛医院 , 又回到中轴线上 。 ”像许多北京土著一样 , 周衡没有天南地北求学谋生的奔波 , 自带很多北京爷们特有的气质:说话乐乐呵呵 , 办事四平八稳 , 最大的希望是能找个时间放空自己 , 慢慢享受生活 。
周衡回忆在写胡同生活时 , 老有个场景从脑海里蹦出来:当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过一篇小说 , 很让他着迷 , 叫《古老的南城帽》 , “每天都坐在收音机旁边静静地听 , 说的几乎就是身边的事 , 让人感到特别亲切” 。
周衡坦言 , 出版《胡同忆旧》不求畅销 , 为的是能给自己经历过的一段生活留下个印迹 。 “我的日子没白过 , 都有个交代 。 当了几年大夫 , 写了四册病例汇编 。 在胡同生活长大成人 , 把它记下来 , 让大伙能看见 , 我没有辜负这段生活 。 ”
他没想到的是 , 书一出来有那么多人喜欢 , 先是年龄差不多的同学朋友 , 大家都觉得唤起了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 还有很多低龄读者给他留言 , “看了你的书 , 能体会到那会儿的生活 , 真挺好的” 。 医院里刚参加工作的九五后小伙伴 , 聊天时老爱让他说说过去的事 。 甚至儿子也会好奇地问他 , “爸爸你写的录音带我都没见过 。 爷爷家以前看电视还用接天线呀 , 电视不是接上插口就能看了?煤球炉什么样呀?”
让周衡感动的是 , 老同学徐越也是老北京的胡同串子 , 看了他写的一段段文字 , 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 拿起画笔 , 描绘出那些共同的旧时光 。 徐越觉得 , 那些胡同里的老山墙、搭棚盖的小房 , 爷爷在空地开荒的小花园、种的紫丁香、养的金鱼 , 胡同口的副食店、粮店、邮局、修车铺、澡堂子 , 甚至沙土堆、砖垛子……无一处不藏了他们这一代人的满满回忆 , “画着画着能掉眼泪儿” 。 因为徐越画得特别精致 , 还很有情趣 , 后来被编辑作为插图选用 , 为文字增色不少 。分页标题
要是写完一件特有意思的往事 , 周衡能激动半天 , 那些场景常常挥之不去:老少三代在夕阳中捡拾杨树花 , 奶奶蒸出两锅大包子;爷爷和父亲备料自己动手盖小南屋;暑假陪姑姑住给她壮胆 , 俩人却被夜里屋顶上找食儿的耗子吓到;胡同里卖五香蚕豆的老爷子 , 崩爆米花的师傅 , 能陪着胡同的孩子消磨一个下午;无意中发现小树林儿深处的安乐林文化站 , 和小伙伴第一次去看录像 , 就被香港武侠片看得热血沸腾;老街坊们把自己房子腾出来给“大全儿”安排喜宴……他每每庆幸 , “哎哟 , 还能写出这样的东西” 。
曾考进“北京中学生通讯社” , 磨炼了写作能力
周衡一手写刻板枯燥的专业著作 , 一手写细腻温情的文学回忆 。 看似“分裂”的写作是如何做到的?周衡坦言 , 他对古典书籍天生就喜欢 , 而且父亲对他的影响很大 。 上小学时 , 有一次父亲得奖拿回家一套《资治通鉴》 , 他至今记得特清楚 , “黄色的封皮 , 特喜欢 , 没事我就捧着看 。 我爸就挺奇怪地问我 , 你不用工具书看得懂吗?我说大概能懂多一半 。 ”后来上初中之前 , 他把《西游记》《三国》《水浒》反复看了好几遍 。
到真正要求写作文了 , 他的作文分数有一段时间特别差 , “几乎可以说是不会写” 。 可把当过语文老师的父亲着急坏了 , 一次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教了他两篇范文:一件难忘的事、一个可爱的人 , 告诉他事怎么写 , 人怎么写 。 结果那次考试成绩还不错 , 他似乎一下开了窍 。 后来到了中学 , 写作题材变得广泛 , 周衡意识到再靠范文不是长久的办法 , 于是他很正式地跟父亲说“以后您不要管我了 , 我自己来 , 写多少分算多少分” 。
幸运的是 , 一上初中他就碰到了一个特别好的语文老师 , “那会儿课代表都是班主任委派 , 但语文老师在全班说我要自己找一个对语文有兴趣的 。 我一听 , 特想争这个课代表 , 于是每堂语文课表现都特别好 。 ”老师喜欢他的机灵劲 , 后来就让他当了语文课代表 。 受此激励 , 周衡暗下决心:必须得写好作文 。
彻底敲开他写作之门的是一本很老旧很厚重的《文学描写辞典》 , “我记得特清楚 , 那本书的内容特别好 。 比如说写日出 , 里面就选了最好的作家 , 老舍怎么写的 , 曹禺怎么写的 , 包括外国作家的 , 托尔斯泰怎么写的等等 。 刚开始摆在一起看着模仿 , 后来就有了自己的想法 , 情景怎么叙述、层次怎么展开 , 好像一下就会了” 。
90年代初 , 周衡曾考进北京青年报社办的“北京中学生通讯社”(简称“学通社”) 。 他还记得 , 同一届参加的“学通社人”有那威、骆新、王蕤和姜薇 , 那段难忘的成长经历独特而回味无穷 , 磨炼了他的写作能力 。
高中面临文理科分班 , 喜欢文史的周衡原本一门心思想学考古 , 后来父亲劝他不如趁着年轻掌握一个安身立命的技术——去学医 。 “我爸觉得历史可以作为一个兴趣 , 回过头来再学都不晚 , 但理工的东西过了就学不了 , 他说你看鲁迅学医的 , 郭沫若学医的 , 都可以有所为 。 后来我一想也有道理 , 我喜欢的罗大佑学医的 , 张洪量也学医的 , 就选择了理科” 。 周衡算理科生里文科成绩最好的 , “因为政治语文分都挺高的 , 高考时还占了点便宜” 。
直到现在 , 周衡最喜欢看的还是传统文学经典 , “像巴金、茅盾、沈从文等等那代人 , 特别有深度 , 总会有新的发现 。 前几天我重读鲁迅的《孤独者》《在酒楼上》 , 当时看不下去的东西 , 现在一看却非常感同身受 , 很受触动” 。 周衡越来越觉得 , 虽然每天工作非常紧张 , “但写作还是挺好的一件事” 。
如果有人文情怀 , 可能做起医生来更得心应手
多年出诊 , 周衡体会最深的是 , 如果一个医生没有人文情怀 , “专业能做得很好 , 但跟人沟通很容易出问题” 。 在他看来 , 医生跟病人打交道 , 必须能理解人 。 “如果对人文历史更了解一些 , 可能做起来更得心应手一点” 。 让他遗憾的是 , “现在的医院对科研都比较重视 , 但缺少人文培养 , 尤其是门诊医生跟人打交道 , 培养情商也很重要” 。分页标题
周衡不仅医术好 , 人也很随和 , 他在医院出诊特别受欢迎 。 很多病人都有一个感受 , “只要跟周大夫一交流 , 就能把心里话说出来” 。 周衡笑言 , 好的交流是从病人一进门就开始的 , 病人说病情常常比较啰嗦 , 可就算说得很慢 , 周衡也不会打断他 , 有时候家属都觉得烦了 , “你别说了 , 我替你说” 。 这时周衡会立刻阻止 , “你别说 , 让他自己说” 。 在他看来 , 病人自己说的才是最准确、最客观的 , 有时无意中一句话对诊断就很重要 。
周衡出诊时 , 遇到看不惯的事总忍不住要管 。 有一次一位妈妈带着孩子来看病 , 孩子坐下 , 妈妈站在旁边说病情 。 谁知那孩子特混 , 刚说了两句就大声呵斥他妈妈 。 周衡看不下去了 , “你妈带你来看病 , 还陪着你 , 对你多好 , 你怎么对妈妈呢?你应该和气点 , 等她说完你再补充” 。
病人跟周衡唠叨最多的是 , “以前挂了好几个特需号 , 每次花好几百 , 可看病不到五分钟就出来了 。 从来没见过你这样的大夫 , 能跟我们聊这么多话” 。 周衡觉得 , 医生和病人是合作 , 才能一块把病解决了 。 “如果大夫总居高临下的 , 就算诊断很准确 , 但病人的感受不会好” 。
神经内科看的几乎都是疑难病症 , 周衡直言 , “人的神经从头到脚哪儿都有 , 所以哪儿都可能有问题 , 癫痫、脑膜炎 , 老年痴呆、肌无力、渐冻人 , 这些都是我们科室的 。 ”很多第一次来的病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个大夫脾气好态度好” , 以至于找周衡看病的人越来越多 , 号也越来越不好挂 。
有人直接找上门说 , “周主任下星期想找你看病” , 他也总不忍拒绝 , “行 , 来吧” , 来了只能加号 。 “天坛医院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在国内专科排名四年双第一了 。 毕竟这些病很难治 , 很多外地来就医的病人到这儿就相当于是终审了 , 我不能说算了别看了回家吧 。 有一线希望的肯定得鼓励他 , 帮他们想办法 。 ”虽然工作非常累 , 但是周衡很喜欢自己从事的专业 , 身边的人也都觉得他特别适合干这个职业 。
出门诊不但不觉得累 , 还很治愈
照理说出门诊是最累的 , 可周衡不但不觉得累 , 还觉得挺舒畅 , 甚至能治愈不好的心情 。 “有时候情绪不太好 , 但一出门诊看完几个病人之后 , 就觉得舒服多了” 。 他坦言看病的过程自己很愉快 , “特别是看到病人来的时候很难受 , 帮他解决了病患的问题后 , 是有成就感的” 。
多年行医 , 周衡收获了很多病人真挚的情谊 , 并且带给他特别多的欣慰 , “有的人大老远来了 , 看我在忙赶紧就走 , 说看见了就安心了 。 有个阿姨特别逗 , 每年春节酱两个猪蹄送来 , 放下就走 , 好几年了” 。
周衡喜欢一个人坐下来 , 踏踏实实钻研点东西 。 “为了使几件事一块干用时最短 , 我还研究过统筹 。 比如出门诊看病人 , 我就利用间歇布置病房里的活 , 让他们把病历整理好 , 把片子通过微信传过来 。 从这个门诊走到病房大约需要10分钟 , 利用这个时间我就能把传来的五六张片子看完了 。 等到了病房的时候我就有结论了” 。
周衡很少出去聚餐吃饭 , 放松时他喜欢听听音乐 , 还爱摄影和旅行 , 上初三时他正儿八经学过几年摄影 。 “1987年的暑假我加入了‘小广角摄影协会’ , 当年的摄影老师是谢海龙 , 黑瘦黑瘦的 , 来给我们讲课 。 后来我当知青的七叔从东北回北京 , 教我装了暗房 , 那会儿家里不富裕 , 我爸还为我买了放大机 。 冲洗胶卷、显影、定影、上光我都会了 。 ”
中学的时候 , 有一年冬天 , 西北风刮得奇冷无比 。 他去中国美术馆时看见一套《纽约摄影学院教材》 , 爱不释手 。 可那套书是上下册 , 一册七块多 , 他掏干净口袋里的钱只够买一本上册 。 买完上册后站在那犹豫了半天 , 生怕过几天再来下册卖没了 , 于是他一咬牙顶着大风骑回家 , 要了钱又赶紧骑回去 , 把书买全了 , “那套书一直是我学摄影的指南” 。分页标题
周衡下一步还有个小目标 , 他是想写点游记 , 配上自己的摄影作品 , 把多年行走中最喜欢去看的博物馆、名人故居中获得的乐趣 , 以及感悟表达出来 。 “万物静观皆自得 , 四时佳兴与人同” , 前两天他把最喜欢的这句宋诗很有点仪式感地抄录下来 , 希望自己能够静下心来 , 从万物中不断获得无穷的乐趣 。
文/本报采访人员 李喆 供图/周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