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瓶装旧酒,共享电单车难觅新故事

_原题为 新瓶装旧酒 , 共享电单车难觅新故事

故事|新瓶装旧酒,共享电单车难觅新故事
文章图片
【故事|新瓶装旧酒,共享电单车难觅新故事】文|吴昊
网约车市场滴滴一家独大 , 共享单车市场哈罗、美团单车(摩拜)、青桔三足鼎立 , 共享出行领域已经很久没有新战事 。 直到今年 , 共享电单车才热了一把 。
在美团近期的财报会议中 , 王兴称美团二季度投放电单车近30万辆 , 未来将进一步加大投入 。 在此之前 , 美团已经抛出了百万辆以上的共享电单车订单 。
发力的并不只有美团一家 , 滴滴和哈罗也没歇着 , 前者今年宣布旗下青桔单车获得10亿美元融资 , 后者也宣布将电单车作为今年重点发力的目标 。
大玩家争相涌入电单车赛道 , 让共享出行市场热闹非凡 。
其实 , 电单车并不算新故事 , 早在共享单车舍命狂奔之时 , 电单车已经开始显山露水 , 只不过共享单车得到了巨头垂青 , 而电单车则始终默默无闻 , 没有一家品牌能修成正果 。
如今 , 巨头们开始将触角延伸到电单车领域 , 让沉寂已久的赛道重燃战火 , 这一次 , 电单车能讲出新故事吗?
新三国杀 共享电单车并不算新故事 , 反而之前就已经相当热闹 。
2015年 , 乘着共享经济的风口 , 出行领域涌现了一批共享单车玩家 , 各种颜色的单车遍布街头巷尾 , 品牌方们之间爆发的“彩虹大战”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
在摩拜和ofo激战正酣之际 , 一条与共享单车极为相似的赛道正在悄悄兴起 , 只不过故事的主角从单车变为了电单车 。
电单车热度虽然不及共享单车 , 但加入的玩家并不少 , 据不完全统计 , 彼时入局玩家包括七号电单车、筋斗云、享骑出行等 , 其中斑马、蜜蜂出行等公司也都拿到了数千万元的融资 。
不过与共享单车品牌们极尽所能在市场上“嗷嗷叫”不同 , 电单车企业十分低调 , 甚至不约而同保持同样的策略:悄悄进村 , 开枪的不要 。
电单车企业们之所以极力避免站在聚光灯下 , 不是不想 , 而是不敢 。
彼时 , 共享单车在市场上肆无忌惮 , 乱摆乱放、押金安全等问题已经引发了不少批评与争议 , 但电单车面临的问题比共享单车只多不少 , 尤其在政策合法性方面 。
根据当时《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规定 , 电动自行车最高车速应不大于 20km/h , 整车车重不超过 40 公斤 , 且需要具备良好的脚踏骑行功能 。
但实际上 , 几乎没有一家电单车企业符合政策规定 , 创业者们极力避免引起监管层的关注 。 这也在相当长时间内造成了两条赛道不同的走向 。
虽然极力避免受到关注 , 但2017年国家一纸政策的下发 , 让很多共享电单车企业如坐针毡 。
根据交通委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规定 , 文件明确表示“不鼓励发展互联网电动自行车”;而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则纷纷表示 , 不发展互联网租赁自行车 , 随后多个城市清退辖内的共享电动自行车 。
2017年 , 易佰客和蜜蜂出行被郑州市政府约谈 , 郑州市政府列举共享电单车的五类隐患 , 包括车辆超标、安全隐患、车辆押金等问题 , 随后郑州市政府叫停了共享电动车在郑州的运营业务 。
因此 , 共享电单车领域始终未能有公司发展壮大 。
如今 , 共享电单车行业的复苏也是从政策松绑开始的 。
去年4月 , 《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出台 , 对电动车提出多条规范化条款 , 又给电单车企业们带来了希望 , 但这一次 , 入局者已经是有巨头背书的大玩家 , 竞争也不再是小打小闹 。
今年 , 电单车赛道硝烟味浓浓 。 3月青桔单车获得10亿美元融资 , 刷新了行业融资记录 , 除了拉入了君联资本外 , 滴滴自己还投了8.5亿美元 。 此前 , 滴滴则整合了单车事业部和电单车事业部 , 成立两轮车事业部 。
在滴滴公布的0188新三年计划中 , 两轮车将承担4000万单的任务 , 大约占据半壁江山 , 电单车则是滴滴两轮车事业部今年的重点发力对象 。
美团也不甘示弱 。 今年 , 美团放出狠话 , 共享单车是2020年投资核心领域 , 要加大业务投入 , 提升单车供应链、增加营销、品牌推广 。 随后市场传出美团向供应商下单百万辆电单车的消息 。
哈罗因为得益于提前布局 , 在电单车市场已经抢占了先机 , 但并不稳固 。 哈罗方面称 , 截止今年2月 , 哈罗助力车已经在超过320座城市提供服务 , 总骑行历程达到37.27公里 , 占据约70%的市场份额 。 知情人士称 , 助力车业务已经成为哈罗的现金奶牛 。
但由于滴滴和美团猛烈的攻势 , 哈罗的地位正在受到挑战 。 据36氪报道 , 今年6月 , 哈罗电单车平均日订单量为400万 , 滴滴和美团电单车分别为300万和100万 , 虽然哈罗仍然领先 , 但市场份额已经出现了明显下滑 。
除此之外 , 市面上还涌现了很多新玩家 , 仅在深圳 , 共享电单车平台就超过30家 , 这些企业进入电单车的时间都在2019年后 , 很多都是传统制造业转型而来 。分页标题
但总体而言 , 蓝白的哈罗、黄色的美团、绿色的青桔 , 依然是主力部队 , 熟悉的配方 , 熟悉的味道 。
新瓶装旧酒 朱啸虎在谈及为何投资ofo时称 , 除了对戴威认可之外 , 另一个原因则是共享单车已经证明了盈利了可能性 , 他认为这条赛道足以造就一家百亿级别的公司 。
不过 , 共享单车的发展还是一路波折 , 激烈的市场竞争 , 高昂的运维成本 , 让理想化的商业模式最终未能实现 , 最终丧失自主权 , 沦为巨头的棋子 , 难免让人唏嘘 。
如今风生水起的电单车 , 似乎也难以逃脱相同的命运 。
抛除市面上的小玩家 , 当前哈罗、美团、青桔依然是市场的主力 , 它们的背后则是蚂蚁集团、美团、滴滴等行业巨头 。
巨头们将目光瞄向电单车 , 也有自己的打算 。
目前 , 共享单车的市场容量已经接近饱和 , 据相关数据显示 , 2017年前后 , 共享单车总投放量达到2300万辆 , 累计注册用户2.05亿 , 2018年共享单车行业迅速实现降温 , 用户增长率仅14.6% , 远低于2017年的632.1% 。
对于巨头们而言 , 共享单车带来的流量增长已经不复从前 , 寻找新的流量入口是接下来的目标 , 电单车则是很好的目标 。
从现实情况来看 , 电单车无论商业模式还是运维方式都与共享单车基本趋同 , 而且还是一条新兴赛道 , 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 中信证券分析师认为 , 2020年末将有超过700万辆共享电单车投放入市场当中 , 未来三年仍然保持每年400万辆左右的投放量级 。
更重要的是 , 电单车同样也拥有刚需、高频使用的特点 , 而且相比于主打0—3公里的共享单车 , 电单车可以覆盖3—10公里出行的场景 , 因此电单车也被赋予新的使命 , 进军下沉市场 。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 , 2020年共享电单车用户城市分布当中 , 一线城市仅占1.8% , 二线城市占据27.4% , 三线城市占据36.2% , 四线城市及农村的用户占比达到34.6% 。
今年以来 , 美团、滴滴、哈罗都在广泛招聘运营人员 , 主要工作为对电单车的日常换电以及维护 。 不少招聘当中都标明:刚开城 , 晋升空间很大 。
下沉市场巨大的流量 , 无疑是巨头们布局电单车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
而且 , 巨头们布局单单车 , 也是想完成出行领域的又一块拼图 。
滴滴目前在四轮车领域 , 包括网约车、出租车、顺风车、代驾等 , 在两轮车领域主要是青桔单车 , 主打3—10公里的电单车无疑解决了新的出行需求 , 帮助其实现对整个大出行领域场景的全覆盖 。 去年升级为出行平台的哈罗当然也是有着相同的打算 。
美团对出行市场的野心同样不容小觑 , 推出美团打车 , 收购摩拜 , 投资理想汽车 , 没有一个是小手笔 。
王兴也表示 , “共享电单车业务高频率的消费场景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机遇 , 对美团而言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 其更高效的平均周转率将带来更好的单位经济效益 , 显示出短期内实现盈利的可能 , 我们希望这一业务拥有更大的潜在市场并会加大投入 , 致力于成为这一行业的领军者 。 ”
毫无意外 , 共享电单车将会成为继共享单车之后的另一个抢夺目标 。
时间窗口 电单车与共享单车不仅有着相同的商业模式 , 也有着共同的天花板 , 这也是当前各家开足马力铺车的原因 。
哈罗、美团、青桔激烈的竞争背后 , 其实都在抢占时间的窗口期 。
与共享单车一样 , 电单车的未来将极易受到城市容量的限制 。
当初共享单车肆无忌惮投放的草莽时期并没有维持多久 。 2017年8月 , 上海出台“最严共享单车限制令” , 2018年8月2日 , 北京市交通委公布了共享单车减量调控方案 , 北京将共享单车发展数量上限确定为191万辆 , 车辆只能减少 , 不能再增加;随着全国主要城市几乎都出台了共享单车限制投放禁令 。
禁令发布之后 , 共享单车企业想要在进行大规模投放已经难上加难 , 如今不少品牌都在打游击战 , 悄悄进行小规模投放 , 但即使如此 , 品牌方也隔三差五的被约谈 。
对于电单车而言 , 在城市容量到达饱和之前 , 抢占时间窗口进行大规模投车 , 是几家共同的策略 。
不过 , 电单车的投放 , 依然会取决于当地政府态度 , 这也十分考验各家对于政府关系的处理 。
现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仍然禁止电单车的发展 , 所以企业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二线以及更下沉的市场 。
不过 , 不同城市对于共享电单车态度不同 , 有的甚至设立了严苛的门槛 。
近期 , 蓬安县政府发布文件称 , 经过对道路运输市场的情况进行调研 , 目前蓬安县暂无投放共享电单车计划;而南宁市则规定 , 自9月1日起 , “电动自行车驾驶人或者乘坐人员未佩戴安全头盔的 , 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电动自行车驾驶人或者乘坐人处20元罚款 。 ”这一政策也极大阻碍了电单车在当地的普及力度 。
所以 , 如何处理好政府关系 , 是电单车企业发展未来的必修课 。
今年5月 , 滴滴旗下青桔品牌宣布 , 共享电单车业务在江苏宿迁正式开城 , 未来将陆续在更多试点城市布局 。 值得注意的是 , 青桔进入宿迁采取了与国网电动汽车公司旗下国网什马深度合作的方式 , 业内人士认为 , 通过绑定国资 , 更容易拿到一些城市的入场券 。分页标题
另外 , 电单车这场赛事同样考验各家的运维能力 。
哈罗、青桔等由于在共享单车行业已经积攒了很多经验 , 可以将这些经验复制到电单车身上 , 但电单车构成更为复杂 , 因此对于企业运维能力的考验也更高一些 。
投资过摩拜、ofo , 被称为共享单车最大赢家朱啸虎最初时就不看好电单车的发展 , 他认为电单车原因是速度快 , 太危险;成本很高 , 充电麻烦 。
业内人士认为 , 电单车相比于单车 , 造价成本更高一些之外 , 最主要的还是换电比较麻烦 , 但如今各家企业都在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 。
去年 , 哈啰联手蚂蚁金服和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共同出资10亿元成立合资公司 , 推出定位两轮电动车基础能源网络的“哈啰换电服务” , 哈罗CEO杨磊亲自兼任合资公司CEO , 今年4月 , 哈罗宣布获得中恒电气2亿元投资 。
滴滴今年则与电动车电池供应商星恒电源达成合作 , 星恒为青桔骑行配套锂电池达成100万组 , 并且双方又签订的新的战略合作协议 , 青桔骑行宣布正式加盟星恒推出的《恒星伙伴计划》 , 为青桔骑行配套的锂电池 。
另外 , 得益于电子围栏、AI算法分析骑行轨迹、车辆精准识别等技术手段的应用 , 电单车的运维水准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 所以 , 电单车比拼的是各家的精细化运营程度 。
电单车的竞争虽然焦灼 , 但主要的参与者还是滴滴、美团、哈罗等玩家 , 在这场竞赛也不会持续太久 。 如果以共享单车作为参考 , 电单车并未呈现出新的故事 , 只是互联网巨头们打扫战场工作当中的一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