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后金为什么弃辽阳再迁沈阳

【辽阳|后金为什么弃辽阳再迁沈阳】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占据辽阳以后 , 一反过去攻下城池掳掠一空 , 撤回其根据地的做法 , 说服诸贝勒和群臣 , "迁居于此"最初居住在都司衙门 。翌年(1622年)三月 , 努尔哈赤决定另筑辽阳新城 。他召集诸贝勒、大臣曰∶我国家承天眷佑 , 虽有辽东之地 , 但今辽阳城大 , 年久倾东 , 东南有朝鲜 , 北有蒙古 , 二国俱未弭帖 。若舍此征明 , 恐贻内顾之忧 。必更筑坚城 , 分兵守御 , 庶得固我根本 。
努尔哈赤提出另建新城的理由有二∶一是辽阳古城"年久倾址" , 不使居住;二是"东南有朝鲜 ,, 北有蒙古 , 二国俱未弭帖 。若舍此征明 , 恐贻内顾之忧" 。

辽阳|后金为什么弃辽阳再迁沈阳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当诸贝勒、大臣以兴建城郭 , 辽民劳苦相谏时 , 努尔哈赤执意建筑新城 , 他说∶今既与明构兵 , 岂能即图安逸 , 汝等所惜者 , 一时小劳苦而 , 朕所虑者大也 。苟惜一时之劳 , 何以成将来远大之业耶?朕欲令降附之民筑城 , 而庐舍各自营建 。如此虽暂劳 , 亦永逸)众贝勒、大臣同意了努尔哈赤另筑新城的决定 。于是 , 在辽城东太子河畔 , 兴筑辽阳京城宫殿、城池、衙署 , 称为东京 据《辽阳县志载∶清初都城在太子河东 , 距城五里余 , 天命六年筑城1 , 同时建宫殿 , "城周六里零十步 , 高三丈五尺 , 东西广二育八十丈.南北长百六十丈五尺"据实际踏看测量 , 辽阳东京城在今辽目市以东8里的东京陵乡新城村 。城市沿地势修建、呈菱形 东京城的构筑法与赫图阿拉等处不同 , 是在城墙内填分上.底为石砌、夯上中央夹以碎有 , 城表砌青砖 。这种构筑方法已摆脱赫图阿拉等城的较为原始的构筑法 , 转为以砖石筑城、是清入关前在都城城郭建筑史上的一个进步 。

辽阳|后金为什么弃辽阳再迁沈阳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大明八年(1623年) , 辽阳东京城竣工 , 翌年 , 努尔哈赤将景、显祖及爱妃叶赫纳喇氏的遗骨移葬于东京城东北4里许之杨鲁山 这表明后金似乎要将辽阳东京城作为永久性的都城然而.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 , 努尔哈赤突然召集诸贝勒、大臣会议.提出迁都沈阳的主张 。这又出乎诸贝勒、大臣意料之外 , 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诸贝勒、大臣提出相反的意见∶"迩者筑城东京 , 宫空既建 , 而民之庐舍尚未完缮 , 今复迁移 , 岁荒食匮 , 乂兴大役 , 恐烦苦我国 。"努尔哈赤坚持己见 , 强调指出∶沈阳形胜之地 , 西征明 , 由都尔鼻渡辽河 , 路直且近北征蒙古 , 二三日可至 。南征朝鲜 , 可由清河路以进 。且于浑河、苏克苏浒河之上流伐木 , 顺流下 , 以之治宫室、为薪 , 不可胜用也 时而出猎 , 山近兽多 , 河中水族亦可捕而取之 联筹比熟矣 , 汝等宁不计及耶?努尔哈赤分析了沈阳在地理、交通、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之后 , 认为是"形胜之地" , 便于控制整个东北地区 。所以他决定后金政治中心由辽阳迁至沈阳沈阳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历史名城之一 , 具有悠久的历史 。地处于辽河平原的中部 , 浑河北岸沈阳之名 , 来源于浑河 。古浑河又称沈水 据《元一统志》载∶"浑河在沈阳路 , 源出贵德州东北、西南经沈州南十五里 , 旧称沈水 , 水势湍急 , 沙土混流 , 故名浑河 今水澄澈 , 遇涨则浑 。"依据古代的习俗"水南为阴 , 水北为阳" , 沈阳既居浑河(即沈水)以北 , 故名曰"沈阳" 。
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初三 , 努尔哈赤自辽阳迁都沈阳 。《满文老档》记载如下∶三月初三日 , 汗迁沈阳 , 辰时出东京 , 谒父祖之墓祭扫清明 , 于两殿杀五牛 , 备纸钱而祭之 。祭扫毕前往沈阳 。从此.沈阳继辽阳发展成为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分页标题

辽阳|后金为什么弃辽阳再迁沈阳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 , 改建沈阳城 , 兴修沈阳宫殿 , 根据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盛京城阙图》所绘制的有关太祖居住之宫、盛京宫殿、11座王府等资料 , 可以了解清入关前所建沈阳城的面貌汗宫 , 即努尔哈赤所居之宫 , 为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迁都沈阳建的宫殿 。此宫是天命九年(1624年)由海城黄瓦窑人侯振举一家及其所属工匠所建 。至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逝世 , 一直居住于此 。汗宫是一座长方形二进院落组成的建筑 , 南向 , 正南为山门 , 人门为第一进院落 , 东西无对称建筑 。第二进院落的建筑筑在高台之上 , 山门与第二进院落的正门中间有御路相连、沿石阶而上 , 过第二进院落的山门 , 止面使是一座 三间的正殿 , 殿顶由黄、绿两色琉璃瓦铺成 。正殿东西两侧各有面阔为三间的配殿一座 。努尔哈赤居住的汗宫为硬山式高台建筑 , 墙、门、配殿均用绿色琉璃瓦 , 而正殿则为黄琉璃瓦加镶绿琉璃瓦边(努尔哈赤除建"汗宫"外 , 还修筑了办事衙署——"大衙门"与"八旗亭" , 也就是今日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 。大政殿 , 最早称为大衙门 , 满文写作∶"anla yamun" 。清入关前 , 满文将"殿"均'1成"衙门" , 意为办事的衙署 。大政殿坐北朝南 , 宏伟壮丽 , 金碧辉煌台基上矗立朱红圆柱 , 正面有金色双龙盘绕 , 象征威严吉祥 , 大政殿是作为盛京皇宫内举行重大活动的最庄严和最神圣的地方 。诸如皇帝继位、宣布重大军事活动的进军令、颁布大赦令等重要政令、迎接凯旋将、举行国宴等重要仪式 , 皆在此举行 。
十主亭依序排列在大政殿左右 。其中最靠近大政殿、向前略为突出的两座亭子 , 为左右翼王亭 。其余八亭则按八旗旗序呈燕翅状排开 。东侧为左翼王和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王亭;西侧为右翼王和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王亭 , 合计十亭 。这此亭子与大政殿组合成完整的建筑群 , 它们既是努尔哈赤与八和硕贝勒等议政的殿亭 , 又是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反映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 高宗东巡盛京时赋五言律诗一首 , 赞颂大政殿与十上亭 。诗曰∶"一殿正中君 , 十亭左右分;同心筹上下 , 合志立功勋 。辛苦缅相共 , 规模迥不群;世臣胥效落 , 宗子更披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