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G频段之争与战场频谱应用

5G频段之争与战场频谱应用

Array|5G频段之争与战场频谱应用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频谱资源是推动移动通信与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 , 也是事关电磁领域作战的重要战争资源 。
近日 , 美国国内关于5G网络部署引发的频段之争 , 受到世界广泛关注 。起因源自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批准利加多卫星通信公司使用L频段 , 以满足5G网络的商用 。而此前 , 美国更多专注于使用毫米波频段(6000MHz以上)发展5G , 且中低频段(6000MHz以下 , 又称Sub6G频段)的部分优质资源主要由美军方掌控 。不难想象 , 此次军民频段之争颇具影响效应 。
随着世界范围内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 , 各种新型业务不断涌现 , 网络流量和连接终端数量剧增 , 未来移动宽带的应用需要更多的频谱 。特别是智能化、数字化战场 , 需要更精准优化的频谱应用能力 , 资源管控尤显重要 。
全球优先在中低频段发展5G
“4G改变生活 , 5G改变社会 。”5G的表征维度相对4G来说 , 更为丰富全面 , 很多关键技术指标都与频率是强关联的 , 对频谱的引导性需求更为明显 。
一方面 , 基于现有频率资源 , 宽带接入技术在峰值速率和用户体验速率两项关键能力上 , 无法满足5G需求 , 且存在较大差距 , 需要扩展频率带宽来支持 。
另一方面 , 由于要满足用户在线需求和高速移动性 , 必须借助低频段提供良好的网络覆盖 , 这必然引发更加激烈的频谱资源之争 。
频谱分配问题是5G竞争的核心 。选择怎样的频谱政策、优先在哪些频段发展5G , 要综合考虑技术、市场、产业基础及发展方向、国际标准等各方面因素 。
2016年7月14日 , 美国第一个发布5G频率规划 , 决定优先在28GHz、37GHz、39GHz、64GHz~71GHz共4个频段发展5G 。原因在于 , 这些毫米波频段 , 具有频谱资源丰富、连续大带宽、规划难度小等优势 , 可以避免与政府及军方使用冲突;美国在毫米波频段已经具有较好的技术积累和产业优势 , 起点高 。
然而 , 在实际建设中 , 毫米波频段覆盖距离非常低 , 造成运营商投资过多 。虽然美国是全球较早实现5G商用的国家之一 , 但在基站建设、网络覆盖等方面的进展一直未达预期 。
当前 , 包括俄罗斯、德国、英国等在内的90多个国家 , 相继发布了中低频段5G频谱规划 , 或对频谱资源进行了拍卖许可 , 选择在中低频段优先发展5G 。其中 , 有30多个国家已开始正式商用 。
日、韩等曾跟随美国将毫米波频段作为5G主要频谱资源的国家 , 现在也逐渐走上了毫米波与中低频段并重的道路 , 甚至开始将重心放到中低频段上 。
优先在中低频段发展5G , 目前已基本成为全球共识 。
战场频谱应用面临严峻挑战
全面、快速、准确的战场电磁态势感知能力 , 是作战制胜的先决条件 。随着5G的发展 , 移动通信和传感技术的商业可用性越来越强 , 频谱资源日益呈现拥挤、竞争、对抗的特点 。无论军用或商用 , 全新频段资源利用任重道远 。
未来战场上 , 每个实体将变得智能化 , 要求能泛在互联散布在战场各个角落的作战要素 , 分布式获取战场各个维度的传感数据 , 在线处理现场数据并实时分发情报 , 要求提高全域战场联合作战能力 。
随着新型相控阵雷达、高速跳频电台、电子对抗干扰机以及数据链、卫星通信、导航等电子设备在现代战争中的广泛应用 , 战场信号种类日渐增多、密度急剧增长、交织混叠严重 , 电磁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 。传统的雷达侦察、通信侦察与频谱监测设备 , 逐渐暴露出功能单一、能力不足、各自为战、缺乏协同的弊端 , 面临着严峻挑战 。
美军最早开始从战争对抗角度来认识电磁频谱域的军事行动 , 增加电磁频谱管理、电磁频谱控制、电磁战斗控制等任务内容 。近年来 , 马赛克战、多域作战等新的作战理念与电磁频谱战概念交织渗透 , 催生了更多战场应用的新战法 。在多域作战和弹性分散架构理念之下 , 美军借助“小精灵”、低成本无人机集群技术等蜂群项目 , 形成了验证电磁频谱战能力的构想 。分页标题
着眼未来军事应用 , 最大程度做好战场频谱认知、智能管控和多平台应用结合 , 已成为各国军队应对战场频谱应用挑战最值得关注的方面 。
未来战场频谱应用何去何从
电磁频谱利用、管理、攻击和防护4项任务 , 是未来战场频谱应用主体内容 。其核心在于争夺和利用电磁频谱资源 , 实现战场电磁频谱控制在各作战域的指挥控制、情报、火力打击、调整与机动、防护、行动维持等职能中发挥关键作用 。
——提高战场频谱资源认知能力 。一些外军认为 , 战场频谱资源认知已成为战场频谱应用的首要工作 , 也是计划制定、频谱管控、冲突消除的前提 。对于己方用频设备 , 可通过体系设计、预先规划、合理分配 , 实现作战集成和组织协同 。对于非合作实体 , 则要主动探测认知的手段 。利用频谱认知理论方法、电磁行为智能感知与威胁自主识别技术、频谱学习推理的自适应对抗技术 , 综合辐射源时、频、空、能等多维信息 , 支撑构建完整、闭环的电磁频谱应用环路 , 实现电磁空间装备智能化 。特别是在于增强“4种能力”:频谱环境感知能力 , 从战场复杂电磁环境中自主快速获取全局频谱信息;学习推理能力 , 根据感知频谱环境变化 , 快速自主学习 , 与电磁频谱控制构成协同、反馈和自适应的动态过程;评估判断能力 , 对频谱智能改变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实时评估反馈;记忆存储能力 , 对频谱感知数据和调整参数进行实时存储 。
——提高战场频谱智能管控能力 。目前 , 各国战场频谱的管理 , 频率分配基本上都采用固定频率分配的形式进行 , 导致频谱资源利用率较低、频谱规划时间较长、不具备动态调整能力 , 且易形成系统内部电磁干扰 。综合有关外军的做法和设计 , 智能电磁频谱管控重在“四轮驱动”:一是信息感知 。利用全方位、大纵深、立体化的频谱感知网络 , 实时掌握用频情况 , 进行战场态势评估 , 制定完善的频谱管理和使用计划 。二是智能决策 。构建分布式、智能化频谱信息处理决策网络 , 灵活机动地处置战场复杂情况 , 根据战局变化做出快速响应 。三是动态管控 。按照网络的优先级、用频设备、设备位置、转发需求、转发使用限制等原则 , 进行频谱动态分配 。四是按需服务 。为战场各类装备提供有效频谱接入 , 支持频谱的最高效率使用和按需接入 。
——提高战场频谱与平台结合能力 。电磁空间依存于各类传感器、通信和武器系统及其产生的电磁波、信息流等相关信息活动 , 与各类传感器和作战平台紧密结合 , 物理载体是战场频谱应用的重要承载 。为此 , 一些军事强国对未来战场频谱的应用 , 充分考虑多类型战场平台和传感器 , 最大程度覆盖战场的潜在有用信号 , 获取多维价值数据 。如在地面车辆、军用飞机、直升机等机动性受限的竞争环境中作战时 , 战场频谱应用系统即有能力获取理解战斗空间所需的信息 , 并通过利用高空气球、小型无人机等新型作战平台 , 进一步将传感器范围扩展到更大的拒止区域 , 从而提高基于频谱的辅助决策效率 。
【Array|5G频段之争与战场频谱应用】上图:当前国际上规划的5G频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