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吧厨房|去温州未必能发财,但一定能发胖


酒吧厨房|去温州未必能发财,但一定能发胖
文章图片

酒吧厨房|去温州未必能发财,但一定能发胖
文章图片

酒吧厨房|去温州未必能发财,但一定能发胖
文章图片

酒吧厨房|去温州未必能发财,但一定能发胖
文章图片

酒吧厨房|去温州未必能发财,但一定能发胖
文章图片
【酒吧厨房|去温州未必能发财,但一定能发胖】
酒吧厨房|去温州未必能发财,但一定能发胖
文章图片

酒吧厨房|去温州未必能发财,但一定能发胖
文章图片

酒吧厨房|去温州未必能发财,但一定能发胖
文章图片

酒吧厨房|去温州未必能发财,但一定能发胖
文章图片

酒吧厨房|去温州未必能发财,但一定能发胖
文章图片

温州人对一日三餐的描述 , 大抵是我听过最具生活气息的一种——
在号称“十级加密”的温州话里 , 早点叫“天光” , 午饭叫“日昼” , 晚餐叫“黄昏” , 仿佛是跟着太阳的足迹 , 在餐桌上经历时间的轮转 。
温州糯米饭 , 大概是浙江早餐的扛鼎之作 。 摄影/加又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清早晨曦初现 , 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糯米饭、猪脏粉先端上桌;晌午艳阳高照 , 在老街里寻觅些灯盏糕、猪油渣、松糕、鸭舌作为饭后零食;傍晚日近黄昏 , 海鲜大排档的生意才刚刚开始 , 花样繁多的鱼饼、鱼丸、敲鱼汤 , 清蒸的yóuměng , 温州话里发作yao mong , 即青蟹) , 生腌的“江蟹生” , 将一日三餐推至高潮 。
灯盏糕 , 温州小吃的代表作品 。 摄影/ICOYO
这座因“江南皮革厂”“温州炒房团”和“土豪遍地走”被误解良久的滨海古城 , 终于崭露出她最真实的一面——在人人惊叹的商业天赋之下 , 温州人还拥有被忽略的美食基因 , 以至于每个去温州找寻“财富密码”的人 , 回来都会胖上一圈:
“本来想去学人家做生意的 , 结果光顾着吃了!”
清 晨
一碗解决甜咸之争的糯米饭
糯米饭 , 是温州风味里最早“出圈”的食物 。 整个浙江乃至全国 , 都有沿街叫卖糯米饭团的流动摊点 。 然而只有温州人 , 会坐下来郑重其事地端起一碗糯米饭 。
在当地 , 更为常见的叫法是“炊饭”——提前泡好的糯米白白胖胖 , 沥干水分 , 放入蒸屉中大火“炊”熟 。 这样炊出来的饭才够香够硬、粒粒分明 , 在凌晨三、四点的温州城里 , 唤醒每一个沉睡的居民 。
肉松、糯米和油条碎 , 构成了香味的巅峰 。 图/吃喝玩乐IN温州 摄影/Van
等到食客闻香而来 , 要上一大碗糯米饭或是一大个糯米饭团 , 或甜或咸 , 大多会搭配一份豆浆 。
咸的用肉臊浇灌 , 在碗中撒入香酥的肉松、爽口的榨菜碎、细腻如脂的咸蛋黄 , 最讲究的是油条碎 , 必须是重炸过的“双泡油条” , 吃起来才够酥脆 , 满口留香 , 再要上一碗甜豆浆 , 醇厚温润 。 咸的饭 , 甜的浆 , 堪称天作之合 。
温州糯米饭“可盐可甜” , 搭配上甜豆浆和咸豆浆都毫无违和 。 摄影/加又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甜口则以猪油打底 , 糯米上裹满芝麻 , 撒些细密的桂花 , 软糯的口感、桂花的香味 , 都勾引起江南深秋时节的回忆 , 这时候江浙人钟爱的咸豆浆登场 , 又与甜糯米形成呼应 。
当然 , 饭和豆浆的甜咸都以食客为准 , 一碗糯米饭 , 能让“甜咸党”偃旗息鼓 , 同坐一桌其乐融融 。
浇上肉汁的这一刻 , 糯米焕发了新生 。 图/网络
除了糯米饭 , 另一样从温州走出去 , 流行整个浙江地区的 , 是粉干 。
相传南方人在北宋时期 , 就开始制作粉干这种大米种植区的特产了 。 把收获的稻米浸泡、研磨成粉 , 再压成轻盈如发丝的细条 , 晒干定型 , 晶莹透亮 , 仿佛是南方版的“龙须面” 。 温州人外出经商 , 随时带上十几包 , 每包用稻秆捆住 , 走到哪都不忘故乡 。分页标题
镬气十足的炒米粉 。 摄影/ICOYO
用来当早餐的粉干 , 往往是水煮 , 汤清粉香 , 阔气的能加些黄鱼、牡蛎、虾米等海鲜 , 一大早就“鲜到掉眉毛”;但作为夜宵的炒粉干是更为惊艳的存在 , 非得用大锅、大火、长筷子来炒 , 配菜切丝 , 打个鸡蛋 , 猛火之下食材充分融合 , 焦香四溢 , 镬气十足 。
温州人的猪脏粉 , 则没有粉干、糯米饭那么流行 , 是独属于温州人的快乐 。
首先 , 粉里用的主料肥肠 , 就让大多数浙江老乡望而却步 , 再搭配几块新鲜猪血(也有用鸭血) , 和米粉一同在划成三格的热锅里“三分天下” , 香气浓郁逼人 。 面对这份独属于肥肠的厚重和猪血的鲜美 , 有人寻味而来 , 有人知难而退 。
猪脏粉没走出温州 , 却是每个温州人的白月光 。 图/网络
决定一碗猪脏粉成败的 , 还有汤底 。 温州粉店大多用猪骨来熬制浓汤 , 汤清油亮 , 一大勺浇入铺得满满当当的粉中 , 化开了肥肠的软糯、猪血的细嫩、米粉的顺滑 。 再放些咸香风味的豆瓣辣酱 , 无论是清晨还是深宵 , 在家乡还是他乡 , 这一碗猪脏粉总是温州人挥之不去的乡愁 。
午 后
在温州 , 吃小吃 , 爽西爽!
从北京的“浙江村”到意大利的普拉托 , 有生意的地方就有温州人 , 有温州人的地方少不了温州小吃 。
温州小吃分两种 , 一派为本地所独有 , 如灯盏糕、瘦肉羹(丸)、松糕等等 , 只在街头小店沿街叫卖 , 成为老城居民独特的下午茶;另一派则真空包装成为风靡全国的零食 , 如鸭舌、猪油渣……毕竟是温州人 , 解决了嘴馋的同时还不忘致富发家 。
灯盏糕 , 因外形如古代的灯盏而得名 。 图/视觉中国
温州街头的灯盏糕 , 外表长得像“油墩子” , 风味却更上一层楼 。
用圆扁型的长柄勺舀一勺大米与黄豆制成的米浆 , 铺上白萝卜丝和肉馅 , 再覆盖一层米浆 , 然后连同勺子一起沉入热油之中 , 眼见着米浆发酵鼓起 , 展现出诱人的金黄色 。 趁热咬下 , 外皮又香又脆 , 内里是鲜甜多汁的萝卜丝和满满当当的肉馅 , 给人以强烈的满足感 。
有些店里还会加一个鸡蛋 , 增添绵软细腻的口感 。 图/吃喝玩乐IN温州 摄影/Van
“灯盏糕”这种做法在福建也颇为流行 , 温州地处浙东南 , 本就与闽西文化交流频繁 , 食风也相近 。 而另一种与福建人“心意相通”的小吃 , 则是温州的瘦肉羹 。
温州瘦肉羹 , 和福建的“福鼎肉片”大体相似 , 都制法朴素、用料实在 , 最适合当做午后加餐 。 只需把瘦肉和淀粉和匀 , 像火锅店里下虾滑似的 , 用细长的调羹划入沸水之中 , 调羹要抹一层油 , 手速要快 。 一套行云流水的操作后 , 肉丸变得顺滑细腻 , 可以放入紫菜、榨菜丝、虾皮、葱花、香菜……鲜香兼备 , 风味独特 。
温州的瘦肉丸 , 和福鼎肉片大同小异 。 摄影/ICOYO
除了这两样 , 在温州到处走一走 , 还能发现永嘉的麦饼、乐清的番薯黄夹、不知道是不是起名巧合的“矮人松糕”和“长人馄饨”……如果说这些是温州人的私藏美味 , 那么温州鸭舌 , 则早已作为知名零食 , 流行于大江南北 。
“鸭舌本不值钱 , 温州人吃得多了 , 也便值了钱 。 ”
从温州大大小小的菜市场 , 到富丽堂皇的酒楼 , 都有鸭舌售卖 。 而由于“舍”在温州话里音同“折” , 有折本、亏本的意思 , 本地人从来不说 , 反而称之为“鸭赚”或者“鸭口赚” 。 事实也是如此 , 在温州人的加工下 , 看似毫无价值的鸭舌成为了一斤几百块的轻奢零食 , 大卖大赚 。
鸭舌 , 口感最为惊艳的反而是尖上的两根须(舌系带 , 俗称筋) 。 摄影/艺琅视觉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一根卤出来的鸭舌 , 口感能分为三段:前端的舌尖最为肥美丰腴 , 咬下去有一口爆汁的感觉;中部则是软骨与肉质的结合 , 嚼起来筋道弹牙、咯吱作响;根部的两缕舌筋 , 那是整个鸭舌最为精彩的一部分 , 用牙齿将其上的瘦肉剔下 , 鲜香入味、柔韧紧实 , 其口感风味 , 任何其他肉质都无法比拟 。
温州鸭舌以初旭的最有名 , 当地人说温州副食品界有“四大天王”:初旭的鸭舌、乡巴佬的腿、萨拉咪的翅和金恩凡提的猪油渣 。 每一样 , 都好像在宣示着:
我们温州人 , 吃着零嘴就把钱给赚了!
傍 晚
海鲜王国里的鱼蟹狂欢
八月 , 东海休渔期一过 , 温州整个城市都将迎来一场狂欢 。
不久之后 , 大批量的鱼、蟹、贝、虾 , 在海鲜大排档里一盘盘端上餐桌 , 觥筹交错之间 , 又被风卷残云似地一扫而空 , 温州城的夜色里升腾起浓重的镬气 , 连风中都弥漫着海洋的气息 。 这场盛宴才刚刚开始 , 最让人期待的 , 是着大鳌的青蟹 。
蝤分页标题蠓是温州人的习惯叫法 , 更多的是叫做“蝤蛑[yóu móu
” , 为锯缘青蟹 。 图/吃喝玩乐IN温州 摄影/Van
青蟹 , 在温州话里叫做“蝤蠓” , 这个写法来自宋人的笔记小说 , 老饕苏轼有诗云“半壳含黄宜点酒 , 两螯斫雪劝加餐” , 说的就是它 。 温州蝤蠓 , 以瓯江入海口、咸淡水交汇处的灵昆所产为最佳 , 肉质肥美 , 奇鲜无比 , 尤其到了中秋前后蟹黄最为丰满 。
温州人几乎个个是吃蟹小能手 , 只需要当地的海鲜标配“酱油醋” , 洒上去清蒸一下 , 就是人间绝味 。 而蠓最鲜之处不在蟹黄 , 而在大蟹钳和小蟹腿 , 有经验的温州老饕不用工具 , 只需把尖锐的蟹腿当作小勺 , 慢慢将蟹钳里的肉抠出来 , 再把蟹腿嗦干净 , 吃完之后 , 一只蟹完完整整 , 不差分毫 。
中秋前后 , 正是去温州吃蟹的好时机 。  图/吃喝玩乐IN温州 摄影/Van
更有名的吃蟹方式 , 是温州独有的“江蟹生” 。
江蟹生用的是梭子蟹 , 生长在蜿蜒入海、江水半咸半淡的瓯江里 , 因此说是“江蟹” , 实则是海蟹 。 温州人以精细的刀工将之大卸八块 , 生蟹用白酒浸泡 , 再以酱油、黄酒、醋、糖等调味 , 制法上与宋人的“洗手蟹”师承一脉 , 入口酸、甜、鲜、咸 , 五味俱全 , 更是嫩滑无比 。
*不管是江鲜还是海鲜 , 生食有风险 , 须谨慎食用! 图/吃喝玩乐IN温州 摄影/Van
相比于蟹的珍稀 , 鱼对温州人来说更普遍 , 吃法也花样更多 。
鱼饼和鱼丸(也叫“鱼圆”) , 是温州人吃鱼的一大特色 。 与别地不同 , 温州鱼丸一点也不圆 , 反而是用鱼茸和淀粉混合 , 刮出不规则的长条状 , 与规规整整的“丸子”相比 , 这样与汤的接触面积更大 , 更易入味(也可能是懒得搓成球);鱼饼则要用番薯粉 , 提升筋道口感 , 入口鱼鲜肉嫩 , 风味十足 。
敲鱼汤 , 则是更为高难度的吃鱼技巧 。 所谓的“敲” , 是指鱼肉要经历几十次的反复捶打 , 从而变得结实紧致 , 薄如蝉翼 , 再切条在蔬菜汤中迅速汆熟 。 一般来说 , 用鮸鱼来做敲鱼汤最为家常 , 但用东海小黄鱼为材料 , 鲜味能更上一层楼 。
鱼丸不圆 , 反而是不规则的条状 。  图/吃喝玩乐IN温州 摄影/Van
温州人爱吃、会吃 , 甚至连温州人的生意 , 大多都是在饭桌上谈成的 。 一席盛宴 , 从山间珍馐到生猛海鲜 , 觥筹交错之间 , 宾主尽欢 , 生意自然水到渠成 。 然而出门在外 , 纵使尝过再多山珍海味 , 温州人最眷恋的永远是家乡风味 。
毕竟 , 外面的饭菜再丰盛 , 终归是应酬;只有回到老家温州 , 才是充满人情味的一日三餐 。
说吧 ,
你是想去温州发财?
还是去温州发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