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点击上方
“徐徐道来话北京”
, 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 , 点击音频可直接收听!

昨天 , 2020年7月16日是头伏的第一天 , 由此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 , “伏”为隐藏之意 , 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 。

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文章图片
伏天之所以酷热 , 从太阳、地球的关系上看 , 自春分日开始到夏至 , 太阳从直射赤道逐渐变为直射北回归线 。 夏至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 这一天地面接受的太阳热量最多而散热最少 。 但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并不是夏至 , 而在伏天 , 特别是中伏和三伏天 。

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文章图片
北京是不是越来越热?
虽然自古以来 , 我们的日子都是一天一天这么过着 , 古籍中关于伏天天热的记载也是不少 , 但有一个问题很多人都想知道 , 那就是北京到底是不是越来越热了?老北京的天气也这么热吗?

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文章图片
对北京气象进行科学测量 , 是比较晚近的事 ,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下令在直隶地区(今北京、天津、河北)记录晴雨 ,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
现存档案中 , 连续时间最长的气象观测资料 , 是从清雍正二年(1724年)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降雨记录 , 只保留了18年 。 清乾隆八年(1743年) , 法国传教士哥比在北京建立测候所 , 以后逐渐引入西方仪器 , 但对气温的记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真正变得全面和系统起来 。
据地质材料研究 , 在过去的5000年中 , 北京气候变化较大 , 秦汉、隋唐、元初几个时期比较温暖 , 周初、三国、南宋、明清几个时期比较寒冷 , 据唐代记载 , 北京曾三年冬天无冰雪 。 殷商时期是北京最温暖的时期 , 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 。 由于气温较高 , 当时北方多鳄鱼 , 身长达10米左右 , 它们被认为是传说中龙的原型 。 春秋以后 , 随着北京周边地区气温不断下降 , 史书中人们看到“龙”的记载越来越少 , 有学者认为 , 这也许与气温变冷 , 鳄鱼渐次南迁有关 。

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北京人觉得天气越来越热 , 是因为上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北京均处于寒冷期 , 那时代的人对北京冬季的寒冷体会颇深 , 与这些年比 , 反差感强烈 。 但事实上 , 气候总是在不断波动的 , 比如上世纪4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北京就属于明显的暖期 。
让人感到越来越热还有两个因素 , 一是“城市热岛”效应 , 一是“城市干岛”效应 。 北京正快速走向国际都市 ,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 机动车数量增多 , 特别是空调的广泛使用 , 都会导致城市地面温度变化 , 加上城市空气湿度下降 , 进一步给人以炎热感 。 仅从大气温度看 , 北京并没真正变热 , 但对地面温度变化 , 有待更深入的监测与研究 。

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文章图片
八十年代真正的冰镇汽水
从目前观测到的气象资料看 , 1961年6月10日北京西郊公园的气温曾达43.5°C;
1942年6月15日 , 北京气温曾达42.6°C 。
从历史上看 , 北京高于40°C的日子自1915年以来 , 仅出现过12天 , 其中8次出现在上世纪40年代 , 应该说 , 那是老北京历史上最热的10年 , 比今天北京的气温要高得多 。
而1969年~1995年 , 再没有出现过40°C以上的高温天气 。
气温增高会给人身体带来不适 , 导致疾病 , 应尽可能减少室外活动 , 并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 。

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文章图片

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文章图片
夏九九也有歌?!
说到老北京数伏过夏天 , 有很多特有的风俗 。 咱们曾经在冬至的时候 , 说老北京的风俗 , 有一项是唱九九歌 , 画九九消寒图 。 其实 , 不只是有冬九九歌 , 在我国民间也有夏九九歌 , 只是不如冬九九出名而已 。 其中流传较广的版本是这样的:“夏至入头九 , 洞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 , 脱冠首罗纱;三九二十七 , 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 , 浑身汗湿透;五九四十五 , 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 , 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 , 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 , 半夜寻被子;九九八十一 , 开柜拿棉衣 。 ”从这也看得出来 , 在夏九九里 , 三九和四九期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

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文章图片
另一种夏九九歌

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文章图片
数伏也有数伏的乐趣 , 为了躲避酷暑肆虐 , 老北京人非常注意防暑降温 , 从而兴起了一系列与避暑有关的民俗活动 。 不少地方,有吃汤饼、喝伏茶等礼俗 。 三伏前街道出售凉粉、鲜果、瓜藕等爽口之物 , 还提供蕉扇、草席、竹席、藤枕等物品 。 清代过三伏天时,有的地方还会剪纸做成各种形状 , 如画舫、宝塔、舟车、伞扇等形式 , 还有的做成“萤火虫灯”供小儿嬉戏 , 借以避暑 。 人们在避暑的同时 , 也创造了不少乐趣 。分页标题

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文章图片

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文章图片
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
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 , 气温升高热炎炎” , 三伏天最容易出现高温天气 。 而今 , 气象学上一般以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作为高温的标准 , 如果多天在35℃及以上高温 , 称为“热浪” , 属于气象灾害 , 古人称之为“热灾” 。
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温标 , 用符号“℃”表示 , 但只有270年的历史 , 是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于1742年提出的 , 所以中国古代没有这个概念 。 古人有关高温天气的记载较为模糊 , 常以“酷热”、“炙热”、“炽热”、“晴热”、“极热”、“炎暑”、“炎日”、“赤日”、“热伏”来记录 , 所以也就难以考证古代的高温天气到底是多少摄氏度 。
据《北京灾害史》和《北京气象志》等史料记载 , 北京历史上的三伏天曾出现过许多次高温天气 , 且多在大旱之年 。 但元代以前有关北京高温天气的记载极少 , 直到明清之后才逐渐丰富详细起来 。
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明实录》中 , 有多次关于北京地区暑期高温的记载 。 清代北京也出现过数次伏暑酷热天气 。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清实录乾隆朝实录》《清宣宗成皇帝实录》《光绪顺天府志》都有记载北京暑日的情况 , 其中 , 还记载着暑日北京曾热死人 , 说明当时的气温不低于40℃ 。 “两代帝师”翁同龢曾任户部尚书 , 参与过赈灾事务 , 他对清末的高温天气也有一些记述:有气象学家分析:根据翁同龢所云 , 光绪年间北京伏天最高温度能够达到44摄氏度 。

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文章图片

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文章图片
古代的人如何防暑降温?
那既然古代夏天特别是过伏天的时候这么热 , 那古代人如何防暑降温呢?据《帝京景物略》记载:“立夏日 , 启冰 , 赐文武大臣”这就是说 , 到了立夏日的时候 , 要启动冰窖 , 将冬天藏储的冰赏赐给文武大臣 。

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文章图片
其实 , 在宋代 , 朝廷已实施了“冰政” , 也就是到了夏天 , 依据官职的大小分别发放相应的冰块降温 。 北宋诗人梅尧臣在《中伏日永叔遗冰》中咏道:“日色若炎火 , 正当三伏时 。 盘冰赐近臣 , 络绎中使驰 。 ”如果冰块有限 , 则会补贴相应的银两 , 即发放“高温补助” 。
明清时期 , 为“防暑降温” , 实行的是“颁冰(也称赐冰)”制度 , 即伏天朝廷按官阶发给冰票 , 凭票领取冰块 。 明廷曾规定 , 每年立夏时节开始启用冰窖 , 赐冰予文武大臣 , 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日起到七月三十日止 , 凡文武大臣每人每天可获赐冰两块 。 《燕京岁时记·颁冰》载:“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 , 各衙门例有赐冰 。 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 , 自行领取 , 多寡不同 , 各有等差 。 ”分页标题

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文章图片
明清时期 , 京城的冰窖分为三种 , 即官窖、府窖和民窖 。 官窖即官方建立和管理的冰窖 , 特供宫廷和官府用冰 。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曾在《冰车行》中描述了当时“颁冰”的场景:“黄门飞鞚西北趋 , 白马如龙血如珠 。 万人齐呼冰窖开 , 大车小车如山来 。 ”
清代沿袭明制 , 京城各衙署均在暑期分发皇帝赐给的冰块 。 据《清会典》载:顺治九年(1652年)规定 , 颁冰给王公大臣、九卿、科道等 , 但这项规定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曾暂停过 , 到了乾隆年间才恢复 , 而所发的冰票已经很少了 。 金受申在《老北京的生活》中称:“城内冰窖以雪池冰窖最为洁净……所藏冰块 , 是由北海伐取 , 经陟山门运出 。 ”
雪池胡同内的冰窖所储冰块主要供应紫禁城内各处消暑以及冷藏国家大典祭品 , 另外还供六部及各衙署官员使用 , 所以每年三伏天到此领取冰的人很多 , 车马从胡同口排出去很远 。

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文章图片
老北京的三伏天酷暑难耐 , 所以每到暑期 , 京城街头便有卖冰的商贩 , 边走边吆喝:“卖冰核儿!”闻听此声 , 便有人提桶托盆循声而聚 , 给一两个铜板凿下几块冰来吃 , 一时暑气全无 。 尤其遇到高温天气 , 卖冰者时常行于胡同之中 , 为人们送来清凉 。

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文章图片
清代卖冰核的
《帝京景物略》曾描写过卖冰之俗:“立夏日 , 启冰 , 赐文武大臣 , 编氓得卖买 , 手二铜盏叠之 , 其声磕磕 , 曰冰盏 。 冰着湿乃消 , 畏阴雨天 , 以棉衣盖护 , 燠乃不消 。 ”

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文章图片
老北京夏天从冰窖往外运冰
卖冰者所贩之冰均取自民办冰窖 , 贩者分两种 , 一种是用马车拉着成车的天然冰条 , 往大户人家送 , 要多少卸多少 , 并根据主顾的要求把冰镩了(破碎) , 放置到指定地点 。 一种是半大小子 , 挎着筐 , 或推着小独轮车 , 将从冰窖趸来的冰用白布盖着 , 谁要买冰 , 他们便用冰镩子凿下一块 。 买冰的也多是小孩子 , 买块冰核放嘴里解热解渴 。 一过处暑节气 , 天气转凉 , 京城街头卖冰者就逐渐减少了 。

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文章图片

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文章图片
古人夏天哪儿来的冰块?
盛夏酷暑 , 要想吃到冰镇食物就得有冰 , 可古人夏天哪儿来的冰呢?
原来 , 古人会把冬天的冰保存下来 , 留在夏天用 。 这个方法有很长的历史了 。 《礼记?月令》记载了上古天子之礼:每年隆冬季节 , 江河之水冻结实了 , 天子命人凿冰窖藏;来年仲春 , 又命人开窖取冰 , 同羔羊一道 , 到宗庙祭祀 。 祭完了 , 余下的冰留给自己夏日享用 。 此后藏冰成为一种惯例 , 东汉末年 , 曹操在邺城设冰井台藏冰;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 , 专门设置冰井务一职掌管此事 。分页标题

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文章图片
北京夏日炎热 , 定都于此的明清两代 , 藏冰之风更盛 。 而在民间卖冰有两个来源:一是民间窖藏冰 , 二是官府冰窖藏冰 。 民间怎么会卖官府藏冰呢?原来 , “颁冰”之制日久生弊 , 有些官员会将冰票折价卖给卖冰人 , 官方的冰就流入民间了 。
有了冰 , 北京的夏天就不那么难熬了 。 清严缁生《忆京都词》自注说:“冰窖开后 , 儿童舁卖(抬着卖)于市 。 只须数文钱 , 购一巨冰 , 置之室中 , 顿觉火宅生凉 。 余戏呼为水晶山 , 南中无此物也 。 ”旧北京的夏日 , 不但有卖冰的 , 还有卖冰镇食品的 。 常见的有冰镇杏干、柿饼、酸梅汤等等 。

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文章图片

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文章图片
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
说来有趣 , 曾国藩喜欢给人看相 , 他不是用“麻衣相法” , 而是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 , 形成了一套独到的相术 , 写成了一本叫《冰鉴》的书 。 为什么书名要叫“冰鉴”呢?原来“冰鉴”的意思是以冰为鉴(镜) , 比喻洞察事理 。 “冰鉴”还有一个意思 , 就是中国古代的冰箱了 , 而且时代还非常久远 。
周代有“凌人”一职 , 他的职责是在隆冬时节组织凿冰、藏冰 , 来年开春时制作一种叫“鉴”的容器 。 鉴的样子就像现在的瓮 。 古人把冰块放入鉴内制成冰鉴;再把各种熟食或酒水放入其中冷藏 。 效果跟现在的冰箱差不多 。 周人常举行祭祀 , 祭祀完毕后 , 诸侯、大夫等按爵位高低领取祭品——牛羊猪肉之类 。 祭祀可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 , 要保证领回的祭肉不腐败 , 可就全靠这“冰箱”了 。

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文章图片
参考资料:
《北京古代三伏天有多热》 户立平
《老北京天气也这么热吗》北京市方志馆《北京的一百张面孔》
《古人在夏天能吃到“冰镇”的食物吗?》中华书局《问吧1》

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文章图片
FM1039:周一至周日
早6:00-6:30
徐徐道来话北京
326896656@qq.com
扫描关注 线下活动早知道
发现更多精彩
关注公众号

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
文章图片

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本节目图文音频所有权利归属于
【3000多年前的冰箱长啥样?!︱没有摄氏度符号的古代是如何记录高温天气的?︱哪年有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网?】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