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留11人专职办报的新京报,是如何让编辑部“下岗再就业”的?


只留11人专职办报的新京报,是如何让编辑部“下岗再就业”的?
文章图片
远远地 , 就看见青灰色的砖墙上缀着三个醒目的红色大字 , 入口则是一个雕龙画凤、翘角飞檐的仿古朱红宫门 。 有人倚着门口 , 向蓝天吐着烟圈 。
幸福大街37号 , 新京报社就在这个由原六零八厂厂区改造成的文创园里 。

只留11人专职办报的新京报,是如何让编辑部“下岗再就业”的?
文章图片
从2003年创刊开始 , 《新京报》
用十多年的时间在报界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 这家报社
吹响融合转型的号角并不算早 ,
迟至2018年10月31日 , 新京报APP才正式上线 。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推出融媒转型系列观察 , 聚焦全面转型中的《新京报》 , 看这家成立近17年的媒体 , 是如何在“好新闻 , 无止尽”的引领下追赶时代洪流的 。

只留11人专职办报的新京报,是如何让编辑部“下岗再就业”的?
文章图片
报纸编辑部的“下岗再就业”
【只留11人专职办报的新京报,是如何让编辑部“下岗再就业”的?】如今 , 但凡是有点想法的报纸 , 都有自己的转型口号或发展定位 。 《新京报》的口号出人意料地简单直白:2019 , 全员转型;2020 , 全面转型 。 那么 , 《新京报》式的转型主要包含哪些方面呢?
告别报纸中心主义
2019年岁末 , 新京报社社长宋甘澍在一次媒体融合高峰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提到:“全报社只有11人专职办报纸” , 其余五百多号采编人员 , 都转去了以客户端为主的新媒体传播矩阵 。
换言之 , 在“移动优先 , 视频优先”的策略下 , 报纸可以依旧按照自己的规律和节奏进行着周期化的生产 , 但报社核心的资源配置完全转向了新媒体矩阵 。 报纸不再站在舞台的中央 。
据了解 , 从2018年年底开始 , 该报采访人员发在报纸上的文章是不计稿费的 , 必须发在互联网上才行 。
都说考核是最大的指挥棒 , 这一招“稳、准、狠”地把大家带入到互联网这个主战场 。

只留11人专职办报的新京报,是如何让编辑部“下岗再就业”的?
文章图片
事实上 , 在媒体融合的浪潮里 , 大多数纸媒的报纸中心地位迄今并未动摇 。
在融合之初比较常见的做法 , 是做加法 , 即新成立一个新媒体中心去运营新媒体平台;到现在媒体融合进入所谓的“下半场” , 则演变成一支队伍两个平台的模式 , 一般还是纸质媒体与新媒体并重 。
在这一点上 ,
曾经
以纸为贵

《新京报》
显得格外
决然 。
在今年年初的总结表彰大会上 , 宋甘澍如此总结报社脱纸向网的决心:“下一步争取让报纸编辑部早点转型、早点下岗再就业吧 。 ”
生产标准互联网化
在传统的纸媒组织中 , 为数众多的编辑采访人员还是习惯以报纸的生产模式生产新闻产品 , 然后把这些产品进行再加工 , 改造成新媒体产品 。分页标题
在《新京报》转型的顶层设计中 , 产品必须按照互联网的特点生产出来 , 报纸再进行二次加工 , 处理成具有报纸特点的新闻产品 。
这一改变颠覆了以报为主的生产流程和组织方式 , 也颠覆了以文图产品标准为主导的标准设置 。
所以 , 视频产品转化成图文报道反而成为一种常规的操作手法 。
报纸的栏目设置也以新媒体的栏目名为标准 , 比如取消了报纸“调查”栏目 , 新增“X调查”版块;
取消“拍案”栏目 , 改为“重案组37号”版块;
取消“人物”栏目 , 新增“剥洋葱”版块等等 。
新闻生产的组织方式也根据网络化7×
24小时的特点 , 进行了重新调配 。 例如 , 报社评论部的人员配置采取三班倒的方式 , 早上7点开始 , 到晚上11点 , 有突发事件时连夜跟进 。
像互联网内容平台那样 ,
追求新闻热点全覆盖 , 24小时实时出稿 , 一周七天绝大多数时间无缝衔接 。
同时 , 《新京报》将评论也进行了精细化区分 , 配合生产节奏 , 包括以半小时为发表周期的“微评” , 以两小时为周期的“快评” , 以三至四小时为周期的“沸腾” , 以半天到一天为周期的“专栏” , 平衡了对热点分析的实时跟进和深度聚焦 。
打造开放式新媒体矩阵
以开放的姿态进行全网传播是《新京报》内容分发的思路 。
报社既重视自有新媒体平台建设 , 也主动通过多种形式利用各种互联网平台扩散自己的内容产品 。 例如 , 专门加大了在短视频平台上的渠道建设 , 积极入驻各流量平台的媒体号 , 如企鹅号、头条号、百家号等 。
同时 , 结合版权合作模式 , 让生产的内容在全网主要的门户网站、互联网平台实现即时的分发与传播 。 目前 , 《新京报》大大小小的新媒体帐号有七、八十个 。 有的是主平台、大平台 , 有的则是垂类平台或者探索性项目 。
报社一位负责人说 , 坐在屋子里是想不出新媒体爆款的 , 哪株小苗能长成大树也是要在成长过程中发现的 。 对这些新媒体矩阵 , 报社采取的是保障激励机制 。 如对新媒体项目有基础性的投入 , 也有一些奖励措施 , 比如流量高的有奖励 , 在一些重要榜单评选中获胜的也有奖励 。

只留11人专职办报的新京报,是如何让编辑部“下岗再就业”的?
文章图片
稳住新闻视频江湖一哥位置
提起《新京报》的转型 , 与腾讯新闻合作的“我们视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 “我们视频”经过近四年的发展 , 拥有前后方采编队伍近200人(含部分长期实习生) , 原创新闻视频工作日日均产量135条以上 , 全网日均流量2个多亿 。

只留11人专职办报的新京报,是如何让编辑部“下岗再就业”的?
文章图片
在我们视频的发展基础上 , 《新京报》提出了要“使报社内容生产视频化程度达到50% , 在App首页甚至是PUSH中 , 含视频表达方式的报道优先”的目标 。
例如 , 打开App最先出现的就是图片化的头条故事 , 滑动屏幕则能够变化不同的头条故事 , 点击之后即可进入专题报道 。
正式进入App后 , 它在不同的界面都开设了视频专栏 。
除了社会时政等报道领域已经开始的视频化表达 , 其他如经济、文娱、体育、汽
车、房产等垂类领域 , 也在着力推进视频化 , 这是该报今年媒体融合转型的重点之一 。分页标题
新京报社副总编辑、我们视频总经理王爱军在今年5月接受全媒派访谈时 , 曾提到
我们视频的“角色”——它不仅是报社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新闻短视频的一个样板和评判对象 。
当下 , 因为时代发展变化太快 , 入场者众 , 竞争日趋激烈 , 对“我们视频”而言 , 现在还远远不到高枕无忧的时候 。

只留11人专职办报的新京报,是如何让编辑部“下岗再就业”的?
文章图片
《新京报》副总编辑、“我们视频”总经理王爱军
起步于2016年的我们视频 , 的确应该有危机感 。 从最初的环顾四野如无人之境 , 到明显感到短视频生产热浪滚滚 , 到2020年有几十家媒体投身到新闻短视频生产 。 报纸转型是否一定要转到短视频生产?它会像当初的新媒体编辑部一样 , 从一个加法式的存在 , 变成报纸的全员化视频转型吗?
不同的纸媒人 , 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
一方面 , 网络环境的传播需要有更加丰富的手段 , 影像的直观生动性 , 现场还原度远远强于文字 。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 5G时代的到来 , 普通视频的拍摄制作与传播成本变得相对低廉 。 这些都为影像传播提供了极佳的外部条件 。 既然从原先以纸为介质的报纸 , 转型为以网为媒介的融媒体 , 当然需要适应传播介质的改变 , 生产出更加适应网络传播的产品 。

只留11人专职办报的新京报,是如何让编辑部“下岗再就业”的?
文章图片
另一种观点却有所不同 。
因为无论是人才储备 , 还是思维习惯 , 亦或文化传承 , 影像明显是文图为主的纸媒的短板 。
事实上 , 我们视频在操作过程中也发现 , 长期从事文图报道的采访人员未必是一个优秀的视频采访人员 。
那种所谓的拍写编播几合一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百里挑一 。
以己之短 , 争人所长 , 岂非不智
?何况 , 哪怕是影像时代的到来 , 文字仍有独特的吸引力 。 对于某些深度报道的题材来说更是如此 。
视频表达优先 , 这是一家报纸的选择 。
文图为主+视频报道 , 这是时下为数不少的纸媒的选择 。
很难说这两者哪一个是绝对的对或错 , 但有一点应该明确 , 对于一个机构媒体来说 , 在起风的日子里 , 有必要掂一掂自己的家底 , 根据各自不同的资源禀赋 , 对生产要素做出优化组合 , 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

只留11人专职办报的新京报,是如何让编辑部“下岗再就业”的?
文章图片

只留11人专职办报的新京报,是如何让编辑部“下岗再就业”的?
文章图片
做平台不是生死攸关的事 , 做内容才是
“只有拼了命地真做新闻 , 做真新闻 , 才能体现媒体的价值 , 把品牌打响 。 ”
平台不是太少 , 而是太多;好的内容不是太多 , 而是太少 。
做平台不是生死攸关 , 做内容才是 。
转移到互联网平台 , 深度仍然是《新京报》最核心的追求 。 围绕深度化这一核心 , 继“无原创不深度 , 无现场不深度 , 无思考不深度”之后又增加了“无视频不深度 , 无传播不深度 , 无App思维不深度” 。分页标题
即便是新锐的我们视频 , 在介绍成功经验时 , 仍然把最传统、最让人耳熟能详的“原创”“内容”作为自己成功的核心经验 。 没有了这些 , 机构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和引导力就会大打折扣 , 甚至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

只留11人专职办报的新京报,是如何让编辑部“下岗再就业”的?
文章图片
在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争论下 , 眼见得互联网大咖们打造的聚合类平台高楼万丈起 , 鲜有传统媒体打造的新媒体平台能与其平分秋色 。 因而不少纸媒转向新媒体平台时总是犹疑着 , 在原创与聚合的平台定位间摇摆不止 。
连客户端95%以上都是原创内容的《新京报》也承认 , 虽然以原创为主打 , 但是对于是否要做聚合平台也有一些纠结 。 目前也在有限度地尝试对一些有品质的UGC、PGC内容进行聚合 , 包括邀请500位自媒体入驻等等 。 他们认为 , 一般用户对客户端打开的频率不会太高 , 《新京报》希望在这有限的打开次数里 , 能更多地推给用户自己的原创内容及用户感兴趣的优质内容 。

只留11人专职办报的新京报,是如何让编辑部“下岗再就业”的?
文章图片
事实上 , 原创平台一定不可能是海量的、无限的 , 它只能以精品化的方式提供独特的内容 。
而聚合是用海量的信息来满足多样性的选择 。 对于以内容见长的媒体平台来说 , 原创的高品质内容始终是核心的存在 。 它的生存逻辑与价值体现必然与聚合平台有区别 。
《新京报》这种坚持以内容立身的全员转型 , 是基于自身价值理念和优势强项的选择 。
观察的都市报越多 , 越感到融合转型绝不是“一二一”齐步走 。 它其实有点像树林里枝桠分岔的小路 , 上面布满了先行者 , 探求者的足迹 , 但没有谁能告诉你 , 哪一条必定是通向光明彼岸的捷径 。 你必须检视一下自己的行囊装备 , 选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 且行且观 。 既考验媒体的耐心 , 更考验从业者的智慧与勇气 。

只留11人专职办报的新京报,是如何让编辑部“下岗再就业”的?
文章图片
恭喜@小小苏 在上期活动中获得《辛格自选集》一本 , 请尽快联系小助手(ID:
qmp_001)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对《新京报》转型的看法 , 派派将根据留言的质量和点赞量 , 选出一名读者送出高尔基自传体小说《在人间》~
参考链接:
1.
https://new.qq.com/cmsn/20181031/20181031007663.html
2.https://new.qq.com/omn/20200302/20200302A0TEFZ00.html

只留11人专职办报的新京报,是如何让编辑部“下岗再就业”的?
文章图片

只留11人专职办报的新京报,是如何让编辑部“下岗再就业”的?
文章图片

只留11人专职办报的新京报,是如何让编辑部“下岗再就业”的?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只留11人专职办报的新京报,是如何让编辑部“下岗再就业”的?
文章图片

只留11人专职办报的新京报,是如何让编辑部“下岗再就业”的?
文章图片

只留11人专职办报的新京报,是如何让编辑部“下岗再就业”的?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