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水库|三峡、新安江水库…水利工程怎样抵御洪水守护家园
文章图片
三峡工程在汛期可以发挥拦洪作用 , 利用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 , 拦蓄超过下游安全泄量的洪水 。 今年汛情以来 , 三峡一直减少出库流量 , 在拦蓄洪水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 图为7月14日 , 船舶有序行驶在水位上涨后的三峡五级船闸上游引航道(无人机照片) 。 郑家裕 摄
文章图片
新安江水库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水库 , 在钱塘江流域的防洪度汛中起到关键作用 。 受持续降水影响 , 新安江水库水位持续快速上升 , 水库于7月8日打开全部9个泄洪闸泄洪 , 进行防洪调度 。 图为新安江电厂工作人员在坝体内部中央控制室工作 。 新华社采访人员 翁忻旸 摄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柴雅欣报道 庚子之夏战大汛 。
当前 , 我国正进入七下八上(7月下旬至8月上旬)防汛关键期 , 江河洪水呈现多发、频发趋势 。 今年6月以来 , 截至7月13日 , 全国433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 , 其中109条河流发生超过保证水位洪水 , 33条河流发生超历史洪水 , 防汛形势十分严峻 。
紧要关头 , 怎样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从新安江水库9孔泄洪降低库区风险 , 到三峡水库拦蓄洪水保下游安全 , 今年入汛以来 , 截至7月13日 , 我国大中型水库已累计开展2297次水库调洪工作 , 拦蓄洪量超过647亿立方米 , 避免人员转移723万人 , 特别是调度三峡水库及长江干支流水库群 , 有效降低了长江中下游和两湖地区水位 。
水利工程建设是我国防洪减灾工程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 。 新中国成立以来 , 从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肩挑背扛到如今技术水平世界领先 , 一代代水利工程建设者自力更生砥砺奋斗 , 筑起一个个抵御洪水守护家园的坚固屏障 。
拦蓄调洪 , 水利工程护平安
7月14日下午3点 , 随着最后1孔泄洪闸关闭 , 位于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水库恢复了平静 。 而在一周前 , 由于超过汛限水位 , 新安江水库建成运行61年来首次9孔全开泄洪 , 碧水出闸、水雾冲天 。
新安江水库水位已经回落到汛限水位以下 , 未来两天库区预计没有集中强降雨 , 水位将持续回落 , 因此决定关闭泄洪闸 , 维持满负荷发电直至出梅 。 浙江省水利厅相关专家告诉采访人员 , 新安江水库的汛限水位是106.5米 , 这好比是一条警戒线 , 但是否开闸泄洪、开多少孔数则取决于水位、后期降水量、下游河网承受能力等多重因素 。
新安江水库泄洪 , 是水库调洪在防汛减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缩影 。 水库是我国防洪减灾工程体系的重要部分 。
利用水库进行防洪调度 , 关键是要把握洪水规律 , 坚持早行洪、错洪峰、拦尾洪的原则 。 在洪水初期 , 要充分用足水库下游河道行洪能力 , 避免防洪库容被无效占用;洪峰出现后 , 精准削峰、错峰 , 避免下游洪水形成恶劣组合;洪水转退后 , 全力拦蓄尾洪 , 缩短下游高洪水位时间 。
水库调度一般是在上一次洪水发生后 , 利用下一次洪水到来前的有利时机 , 尽快把库容腾空 , 下泄洪水 , 为下一次洪水到来做好防备 。 水利部水文情报预报中心主任孙春鹏说 。
大江大河滔滔向前 , 利用水库、堤防等拦下、挡住 , 可有效保障上下游安全 。 相比之下 , 大型湖泊有其独特的水系、水文特点 , 水系复杂 , 母湖连子湖 , 河湖渠库相通 , 防汛面临不小的挑战 。
太湖已超警戒水位多日 , 目前还维持在较高水位 。 水利部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中心副主任刘志雨表示 , 根据降雨预测 , 未来太湖水位将会持续上涨 , 可能发生超过保证水位的洪水 。
对太湖来说 , 水位上涨1厘米 , 意味着多出2300多万立方米的水 , 相当于1个中型水库的容量 。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副局长吴浩云介绍 , 太湖虽然流域面积广 , 达3.69万平方公里 , 但平均水深不足2米 , 像个浅盘子 , 加上进水快、出水慢、易‘憋’水的特点 , 湖泊调蓄能力有限 , 对水位变化敏感 。
太湖防汛 , 既靠堤坝挡 , 也靠工程排 。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南缘 , 有数十条河道与长江相连 , 而长江是太湖流域排洪的重要通道 。 因此 , 太湖流域管理局未雨绸缪 , 汛前调度骨干工程 , 合理预降太湖水位 , 汛前累计排泄太湖水14.1亿立方米;入梅以来 , 通过太浦河、望虞河排水8.28亿立方米 , 相当于降低太湖水位0.35米 , 通过沿长江其他口门排水8.04亿立方米 , 通过沿杭州湾口门排水6.15亿立方米 。 6月28日水位超警后 , 太湖流域管理局还立即调度望虞河枢纽、太浦闸全力抢排太湖水 。
从无到有 , 筚路蓝缕治水患
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旱灾害频发 , 自古以来是我国的基本水情 。 中国人与洪水的抗争从未停止 , 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汛期防洪、旱时调水 , 坚守在蜿蜒密布的水系之上 。
公元前256年 , 战国时期的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 这一大型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 , 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 , 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 分页标题
自16世纪下半叶起 , 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已趋缓慢 , 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 我国只有1200多座水库 。
新中国成立后 , 经过几代水利人不懈努力 , 如今我国已有各类水库近10万座 , 总库容超过9000亿立方米:三峡水库是三峡水电站建成后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泊 , 集防洪、发电、航运等功能于一身;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 担负着黄河下游防洪、防凌重任;世纪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 , 让黄河下游防洪标准从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 , 还有位于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水库、位于浙江钱塘江上的新安江水库、位于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
如今 , 我国建成了集水库、堤防、水闸、蓄滞洪区、分洪河道等于一体的较为完善的防洪抗旱减灾工程体系 , 一大批水利骨干工程和控制性枢纽守卫着我国的大江大河大湖 。 截至2018年底 , 我国已建成5级及以上堤防31.2万公里 , 可保护人口由2000年的4.6亿人增长到超过6.3亿人 , 保护耕地面积由1974年的2.9万千公顷增长到4.1万千公顷 。 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仅有4.2万公里堤防、大江大河基本没有控制性水利工程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
据气象部门预测 , 7月中下旬 , 长江上中游地区仍有明显降水 。 三峡此前一直减少出库流量 , 在拦蓄洪水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 刘志雨说 。
历史上 , 长江上游河段及其多条支流频繁发生洪水 , 每次特大洪水时 , 宜昌以下的长江荆州河段(荆江)都要采取分洪措施 , 淹没大量乡村和农田 。 从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到2009年全部完工 ,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 , 其巨大库容意味着强大的调蓄能力 , 使长江中下游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了百年一遇 。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 , 三峡工程如何做到防洪科学调度?在汛期 , 三峡水库可以发挥拦洪作用 , 利用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 , 拦蓄超过下游安全泄量的洪水;而当长江下游防汛形势紧张时 , 三峡水库进行蓄洪 , 削减上游来的洪峰 , 控制出库流量 。
6月29日上午 , 为腾出库容迎接可能到来的洪水 , 三峡枢纽开启两个泄洪孔 , 加大下泄流量 。 这是三峡枢纽今年首次泄洪 。 而在近期 , 三峡水库持续削减下泄流量 , 减轻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 。 据统计 , 截至7月12日晚 , 三峡水库共拦蓄洪水约30亿立方米 , 相当于减少了210多个西湖的下泄水量 。
随着雨带北移 , 淮河流域防汛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 为未来可能发生的超警洪水做全力准备 。
淮河 , 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 纪录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近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 将观众带回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治理淮河的艰辛岁月 。
淮河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 , 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和山东五省 , 流域面积约为27万平方公里 。 历史上 , 淮河流域就水灾不断 , 往往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 。 1950年夏 , 安徽、河南交界连降大雨 , 淮河流域洪水泛滥 , 百姓受难 。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在抗美援朝已经打响 , 国内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 , 中央仍毅然决定治理淮河 , 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 , 成立治淮委员会 , 统筹全国之力 , 掀起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治理淮河水患的高潮 。
1950年11月底 , 治理淮河第一期工程正式拉开帷幕 。 由于缺少大型机械设备 , 几百万民工在治淮工地上肩挑背扛 , 持续奋战 。 到1957年冬 , 治淮工程基本完成 , 国家共投入资金12.4亿元 , 治理大小河道175条 , 修建水库9座 , 库容量316亿立方米 , 还修建堤防4600余公里 , 极大地提高了防洪泄洪能力 。
如今 , 淮河流域基本建成了防洪、除涝和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利工程体系 , 流域总体防洪标准得到明显提高 , 实现了淮河洪水入江畅流、归海有路 。 以治淮为起点 , 新中国此后修建的一系列水利工程泽被后世 , 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治水智慧与不懈努力 。
防汛抗洪不只需要修大堤、筑大坝 , 还涉及水文监测等一整套体系 。 水文测站作为防汛耳目、御洪尖兵 , 及时记录雨量、流量、流速等数据 , 为防汛救灾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
新中国成立之初 , 我国只有353处人工测站 , 监测项目十分有限;现在 , 12.1万处各类测站遍布全国大小河湖 , 水位、雨量水文要素监测已全面实现自动测报 , 大江大河关键期洪水预报精度超过90% , 水文监测站网体系也已基本覆盖所有大江大河和有防洪任务的5218条中小河流 。
久久为功 , 筑牢防汛铜墙铁壁
今年汛情以来 , 截至7月13日 , 水利部科学调度水工程拦洪647亿立方米——水利工程在防汛抗洪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 从这一数字中可见一斑 。
作为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 , 近年来 ,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脚步加快 。 目前 , 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已累计开工146项 , 在建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 。 引江济淮、滇中引水、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淮河出山店水库等一批标志性工程陆续开工建设 ,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等32项工程相继建成 , 发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
7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2020—2022年重点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 要求抓紧推进建设 , 促进扩大有效投资 , 增强防御水旱灾害能力 。 分页标题
治水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 不可能一蹴而就 。 经过多年建设 , 我国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洪工程和非工程体系 , 但在应对汛情中 , 水利建设与管理暴露出的短板仍待补齐 。
病险水库数量多 。 我国水库众多 , 大部分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 普遍存在工程建设标准低、维修养护不到位等情况 , 是防汛工作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 。 水利部副部长叶建春说 , 水利部门今年计划暗访至少1000座大中型和6500座小型水库 , 督促责任和措施落实到位 , 目前已暗访了1400多座水库 。
中小河流防洪能力偏低 , 蓄滞洪区启用难 , 也是此次汛情暴露出的短板之一 。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程晓陶认为 , 除了做好重点河段的防洪工程 , 中小河流治理还需要加强统筹规划 , 完善相关法规体系、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
在大型湖泊治理方面 , 以太湖为例 , 经过多年综合治理 , 太湖流域防洪减灾调控能力已有较大提高 。 但也存在洪水外排能力不足等问题 。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苏州管理局副局长郑春锋说 , 今后将继续完善防洪工程体系 , 抓紧推进吴淞江、望虞河后续、太浦河后续等骨干工程开工建设 , 完善太湖调蓄、北向长江引排、东出黄浦江供排、南排杭州湾的流域综合治理格局 。
湖泊是蓄洪储水的重要空间 , 自然属性复杂 , 管理保护难度大 。 围垦、侵占水域、违法养殖等会导致湖泊面积萎缩、水域空间减少、生物栖息地破坏等问题 , 汛期则会带来安全隐患 。 对江、河来说 , 侵占滩地、修建阻碍行洪的建筑物、河道乱堆垃圾等 , 则会严重影响河流的行洪能力 。 对此 , 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纠正河湖四乱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 坚决纠正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突出问题 。
【新安江水库|三峡、新安江水库…水利工程怎样抵御洪水守护家园】从洪涝泛滥到可治可控 , 从以血肉之躯抵挡洪水到建成一座座水库堤坝 , 我国水利建设与防洪体系经历蜕变 , 为守护江河安澜、人民安宁立起了坚固屏障 。 然而 , 每次汛情都是严峻的考验 , 容不得丝毫大意 , 加强预警、加固堤防、弥补短板 , 才能进一步筑起防汛抗洪的铜墙铁壁 。
- 中新网|长江上中游水库群作用明显 流域防洪风险整体可控
- 合肥12座大中型水库达、超汛限水位
- 三峡是发电工程还是水利工程?
- |“长江今年第2号洪水”平稳通过三峡大坝
- “长江今年第2号洪水”平稳通过三峡大坝
- 洪水|“长江今年第2号洪水”平稳通过三峡大坝
- 有了三峡大坝,为何洪灾还是这么多?
- |三峡大坝水位升至近164米 应急部发布全国自然灾害
- 青年|三峡大坝为什么要在汛期泄洪?
- 长江|长江委:降低三峡水库和中下游控制站水位是当前防汛工作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