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新设备齐上阵 武汉科学防汛筑牢安全“生命线”


|新技术新设备齐上阵 武汉科学防汛筑牢安全“生命线”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无人机实时直播平台(张沛 摄)
7月16日是武汉市启动防汛II级响应、一级战备以来的第10天 。上午8时 , 长江武汉站水位28.29米 , 超警戒0.99米 , 持续超警戒10天;汉江新沟站水位28.62米 , 超警戒1.12米 , 持续超警戒11天 , 长、汉江仍在高水位运行 。
面对雨汛同期、入梅以来排历史同期第三位的降雨量和有水文纪录以来历史长江第四高水位 , 外洪内涝风险叠加 , 武汉市因时因势科学防汛 , 应用新技术、新设备 , 全力以赴打赢防汛救灾攻坚战 。
气象预警更精准
武汉构建天地空三维一体的立体监测网 , 实现全覆盖、无缝隙天气监测 , 监测数据达到分钟级别 , 极大地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 。
目前全市建有178个自动站 , 其中包括5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 , 中心城区气象监测站密度达到了3公里 。
将大数据、机器学习、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应用于天气预报预警 , 建立了从零时刻到月、季、年的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体系 , 智能化、集约化的省市县预报服务一体化平台得到充分应用 , 实现了快速滚动更新的气象要素格点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落区格点预报 。
全市自动站精确分区到街道 , 为预警更精准打基础 。利用研究型业务和创新团队建设 , 持续优化强对流、大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识别预警技术 , 提高预警精细化技术能力 , 优化武汉市0~24小时强天气潜势预报平台和武汉市1km分辨率逐时快速更新循环同化预报系统(武汉RUC) , 实现了逐15分钟同化雷达资料 , 整点输出未来12小时内逐15分钟的预报产品;改进临近外推预报技术和分类强对流天气识别预警技术 , 实现0~2小时内雷达回波逐6分钟外推预报和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龙卷、下击暴流等强对流天气的分类识别预警 。
【|新技术新设备齐上阵 武汉科学防汛筑牢安全“生命线”】险情监测更及时
今年汛期 , 武汉市整合6万多处视频监控点 , 纳入防汛排涝指挥系统 , 严密监视堤防水库、泵站涵闸、险工险段等防汛重要设施 。
组建了无人机大队 , 参与到巡堤查险 , 人员搜救等工作中来 , 推出多台无人机实时直播平台 , 通过5G信号实时将现场视频传回指挥中心 , 截至目前已运用1000余台次 。
广泛运用管道机器人电视检测(简称CCTV , 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 Inspection)技术 , 通过配置高清摄像头的自动爬行机器人 , 进入排水管道 , 在地面控制获取管道内部影像 , 排查管道内部功能性及结构性缺陷 , 目前已排查580公里 , 为及时发现、及时修复提供了准确的技术支撑 。
抢险救援更高效
在应急救援方面 , 强化装备配备 , 新技术新装备得到有效应用 。水陆两用多功能挖泥船(武航一号) , 可自己“走入”“走出”水面 , 具备自航能力 , 集反铲、绞吸、疏浚、打桩作业等多功能于一身;装配式板坝防洪子堤 , 适用于沙壤土、壤土、黏土及混凝土、柏油等软质堤坝 , 可以应对漫溢、浪坎险情 , 能有效节约物料 , 比人工铺沙袋筑坝效率更高 。
防洪围井 , 类似补漏软木塞 , 由单元围板现场装配而成 , 堤坝出现管涌破坏险情时 , 及时应对“翻沙鼓水” , 具有抢护速度快、效果好和可重复利用等特点;排涝履带式机器人 , 可以适应城市防汛、应急排水、隧道抢险等各种复杂工况 , 替代人类在急难险重地带进行防汛抢险任务 , 有效提高防汛抢险工作的安全性 。
此外 , 还配备了水陆两栖车、水上救援机器人、水上飞翼等设备 , 可对落水人员进行高效快速施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