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美团阿里京东“三分天下”格局已定?万亿“跑腿”生意2020“狼烟”再起

_原题为 美团阿里京东“三分天下”格局已定?万亿“跑腿”生意2020“狼烟”再起
每经采访人员:陈克远 赵雯琪 每经编辑:李卓
受疫情影响 , 今年对于整个物流行业或许是具有挑战性的一年 , 聚焦到即时配送这个细分领域 , 今年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 。 一方面 , 经过年初疫情特殊时期的历练 , 即时配送的用户教育和数字化都有了极大提升;另一方面 , 即时配送领域内的玩家在2020年也有了深刻的变化 , 市场竞争空前激烈 。
就在2020下半年开局之际 , 饿了么7月10日宣布全面升级 , 从餐饮外卖平台升级为生活服务平台 , 从送外卖到“送万物” , 触角延伸至整个本地生活领域 。 这是阿里自2018年4月全资收购饿了么之后进一步与美团开启的“贴身肉搏” 。 美团点评则对同城零售频繁升级 , 今年以来股价屡创新高 , 在6月市值首次冲破万亿港元之后 , 券商仍在频频更新对其的目标价 。
此外 , 点我达在3月被阿里旗下的菜鸟网络正式收入麾下 。 3月以来 , 滴滴、哈啰等出行巨头亦开始跨界搅局 , 上线“跑腿”业务 。 6月 , “即时配送第一股”达达集团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挂牌上市 , 再次搅动“一池春水” 。 如此种种都预示着一场新赛段的开启 , 将整个即时配送行业推入了竞争的下半场 。
可以看到 , 历经早期“百团大战”的洗牌后 , 即时配送的“幸存者们”诸如饿了么、蜂鸟配送、点我达 , 多已被深度融入到巨头的本地生活体系中 。 也有如达达联合京东到家开辟了商超、生鲜配送的细分赛道 , 还有在各大阵营之外、自成一派 , 仍在坚持自己独有“一对一急送 , 拒绝拼单”理念的闪送 。 究竟 , 他们的下半场将如何演绎?巨头们在新赛段的战略、战术和排位还将有着怎样可能的变数?
近日 ,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独家采访到了达达集团、饿了么、美团、闪送等多个行业头部公司的创始人以及相关直接业务负责人 。
走过“乱世求生”时代的即时配送 , 看似格局已定 , 实则依然暗流涌动 , 随时可能掀起围绕整个本地生活上下游的新一轮变革风潮 。 对于从上半场幸存下来的玩家们来说 , 考验也才刚刚开始 。
行业规模6年增长超14倍
2014年达达成立之初 , 即时配送行业尚处于萌芽阶段 。 当时谈论即时配送者寥寥 , 更多关注的还是O2O 。 而就同时期赛道最为火热的外卖领域来说 , 如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等互联网巨头 , 当时已经占领了大半的外卖市场份额 。 艾瑞发布的《2016年中国外卖O2O行业发展报告》显示 , 2014年中国餐饮O2O市场规模已达到1114.4亿元 。
反观即时配送市场 , 艾瑞在2019年发布的《中国即时物流行业研究报告》显示 , 2014年中国即时物流行业规模仅为110.3亿元 , 与当时的中国餐饮O2O市场规模相差了10倍之多 。
【配送|美团阿里京东“三分天下”格局已定?万亿“跑腿”生意2020“狼烟”再起】而到2019年 , 中国即时物流行业规模已经达到1312.6亿元 , 预计2020年达到1700.8亿元 , 6年间行业规模增长超过14倍 。
“早年(2015年7月)刚刚加入达达的时候 , 主要配送的订单是餐饮外卖和奶茶 , 很少有其他类型的订单 。 后来随着平台的发展 , 诸如蛋糕鲜花订单、商超生鲜订单 , 甚至手机数码订单等才逐渐多了起来 。 ”回忆起近5年的骑手生活 , 达达快送骑手王严理不无感慨地向《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表示 。
值得注意的是 , 2014年 , 也是即时配送开始创业大爆发的一年 。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通过启信宝数据库 , 梳理了近十年即时配送相关公司的工商注册与注销名单发现 , 在过去的十年中 , 总共有922家新注册成立的即时配送相关公司 , 有172家公司注销 。
2014年之后 , 随着O2O概念的兴起和餐饮外卖的崭露头角 , “跑腿”赛道开始涌入大量创业者:注册成立公司数量达到155家 。 这一年 , 不只是达达破土而出 , 包括闪送、风先生、邻趣、每日优鲜等在内的即时配送和即时零售企业都在这一年成立 。 2015年更是迎来创业高峰 , 新成立企业数量达到230家;一直到2018年 , 即时配送领域创业公司都保持在每年注册公司超过100家的增长速度 。
也正因如此 , 很多业内人士将2014年称作即时配送行业也是外卖行业发展的元年 。
在达达集团创始人兼CEO蒯佳祺看来 , 2014年是外卖行业发展的元年 , 达达刚好站在了风口上 , 也因此构建起了即时配送行业发展的基础 。
或也正因如此 , 到了2015年O2O行业进入“百团大战”时期 , 即时配送赛道中的入局者进一步增多 。 不只是有UU跑腿、点我达等新面孔加入 , 达达、闪送、邻趣等也在这一年获得了资本加持 。 更值得注意的是 , 曾经的外卖巨头们也分别开始建立起自身的即时配送团队 , 这其中就包括了美团旗下的美团专送、饿了么旗下的蜂鸟配送 , 以及百度外卖旗下的百度骑士 。
然而 , 诸强争霸必有成败 。 历经6年行业激荡、潮起潮落 , 让业界记忆犹新的是 , 百度外卖于2017年被饿了么收购 , 饿了么又于2018年被阿里以95亿美元全资收购 。 2018年 , 美团成功港股上市 。 至此 , 即时配送的巨头生态逐渐形成 , 蜂拥而入的创业公司也进入了“行业大洗牌”阶段 。分页标题
启信宝数据显示 , 2019年即时配送领域仅有62家新成立公司 , 注销公司则达到78家 , 创下历史纪录 , 2019年企业注销数量首次超过注册数量 。
而在工商注销数据之外 , 其他中小玩家 , 诸如风先生自2017年宣布过C轮融资后 , 尽管当前工商信息依然显示为存续状态 , 但已有近3年未曾对外发声 。 人人快送、邻趣和快服务三家平台在2019年宣布战略联合 , 抱团取暖 , 而在2019年底 , 人人快送公司即被曝出经营异常 , 并成为最高人民法院所公示的失信公司 。 点我达则在2020年3月被阿里巴巴旗下菜鸟网络全资收购 。
由此 , 在即时配送赛道上也只剩下闪送、UU跑腿 , 与达达保持着独立发展 , 当然达达集团其实早在2016年时就已经与京东集团旗下的京东到家完成了合并 。
而在这些创业公司的身影中 , 还有一个独立于巨头生态之外的公司不能忽视 , 这就是专注于C端市场“一对一急送”的闪送 。 这家同样成立于2014年的公司 , 也是闪送联合创始人于红建的第三次创业 , 对于物流行业的独到见解和预判让他成为了即时配送的第一批创业玩家 。
6年过去 , 眼看着竞争对手或被碾压于历史的车轮下 , 或依附于巨头生态成为其本地生活战略规划中不可或缺的拼图 , 于红建感慨万千 。
“巨头入局加速了对用户的教育和习惯的养成 , 而疫情的催化让即时配送提前3~5年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 但是即便如此 , 当前即时配送市场还处于前期阶段 , 每个公司都还在寻找自己的增量市场 , 根据服务客群划分聚焦点 , 各自得利 。 ”于红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独家专访时表示 。
在于红建看来 , 发展至今 , 即时配送仍然只是一个新生的事物 , 用历史的眼光很难判断 。 从这几年的规模增长看 , 即时配送的整体规模将远大于快递的规模 , 而未来也将激发很多新的商业场景和形态 。 “虽然巨头方面格局已定 , 但是不同公司在细分的市场中依然大有可为 。 ”他表示 。
巨头竞争走向细分市场
虽然不过短短六年多的时间 , 即时配送行业却历经了多轮洗牌 , 无论对于行业还是个体来说 , “变”都是每一年的关键词 。
阿里本地生活副总裁、蜂鸟即配业务负责人刘歆杨谈及2020年的变化时指出 , 春节期间到家配送需求一般会下降 , 但今年1~2月零售的有效订单较2019年同期是逆势增长的 , 尤其是“全品类“的即时配送需求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 可以说 , 行业机会是巨大的 。
“尤其是生鲜 , 2018年生鲜行业市场规模近5万亿元 , 2019年第一季度蜂鸟即配生鲜活跃用户订单量超2018年全年 , 同比增速高达384%;在订单量和商户数增速上 , 三、四线城市分别为一线城市的1.4和1.49倍 。 ”刘歆杨说 。
被强调的是 , 不管是餐饮、商超、生鲜 , 还是其他新零售行业 , 不仅仅是所有线下经营者对即时配送的认知和需求产生了巨大的颠覆 , 消费者对商超里的快消品、药房合规药品以及蔬菜、生鲜也产生大量的需求 , 他们对即时配送的需求和认知也在产生变化 。
与此同时 , 一个越发明显的趋势在于:电商巨头对于本地生活市场蛋糕的兴趣也越来越大 。
尤其是从近两年的市场表现来看 。 2019年 , 美团旗下的美团配送与饿了么旗下的蜂鸟配送先后对外宣布独立品牌 , 并开始瞄准外卖跑腿之外的即时配送空间 。 而2020年 , 从点我达被阿里旗下菜鸟网络收购 , 到饿了么全面升级成为生活服务平台 , 这进一步意味着阿里与美团进一步开启“贴身肉搏” 。
这在今年“6·18”的电商大战中 , 也有着最直观的呈现 。
作为疫情后的首个全民购物狂欢节 , 当本地生活平台联动电商巨头“万券齐发”之时 , 即时配送也成为了物流大军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 宛如一个触角 , 连接到平台与消费者的最深处 。 据了解 , 京东“6·18”期间 , 即时配送成交额环比增长超130% 。 其中 , 6月18日 , 首单华为nova 7 SE 5G手机仅用了10分钟就送到了用户的手中 。
饿了么仅在6月1日 , 加入天猫“6·18”的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必胜客等本地生活商家开售仅20分钟就卖出1000万卡券 。 消费医疗板块开卖不到一小时成交额突破1000万元 , 同比去年单日增长265% 。 此外 , 连锁商超外卖订单环比增长260% 。
苏宁在今年的“6·18”期间上线了全新的云店频道 , 提供1小时达服务 。 苏宁的到家业务在“6·18”期间订单增长了510% , 助力线下百货门店销售同比增长128% , 其中线上订单占比达20% 。
美团点评则联手中国饭店协会在今年“6·18”期间开启首届中国外卖节 , 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宁波5个城市的4000家线上门店开启促销活动 。 并初次试水餐饮外卖的直播带货 。
而作为即时配送第一股 , 达达集团“6·18”战报数据显示 , 该集团旗下本地即时零售平台京东到家在6月18日单日销售金额刷新历史峰值 , 同比去年翻倍增长;旗下本地即时配送平台达达快送的配送单量也迎来爆发式增长 , 单日完成近千万单的同城配送订单 , 当日截至15:20 , 配送完成单量超去年全天 。
可以看到的是 , 即时配送之于电商 , 如今已经成为了巨头玩家之间服务竞赛的“排头兵” 。分页标题
因此 , 也有业内分析认为 , 即时配送赛道中 , 曾经跑出规模的创业公司如今基本已被巨头“收编” , 行业进入集团军作战时代 , 即时配送领域格局已定 。
“今天全国性的本地即时配送平台主要玩家就三个 。 ”蒯佳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采访时用肯定的语气表示 。 但蒯佳祺也提出 , 即便是站在了同一条大的赛道中 , 达达集团与行业中的其他玩家比较起来 , 其实做的也不是同一件事情 。
这很容易理解 , 当前 , 达达集团在搭建起即时配送网络的基础上 , 主要是给商超赋能;而美团、饿了么服务的主要对象是餐饮企业 。
“赋能商超和餐饮外卖 , 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 ”蒯佳祺举例说 , 一个典型的超市起码有几万个商品品类 , 而餐饮外卖的菜品数量与之根本没有可比性 , 另外餐饮外卖也不像商超一样需要考虑库存的问题 。
谈到即时配送的核心竞争力 , 蒯佳祺说的最多的就是履约效率 。 在他看来 , 之所以强调履约而不是单纯的配送 , 是因为配送只是履约的环节之一 。 而达达集团在做的 , 是从库存管理到拣货、打包、交接、配送 , 建立起一条完整的履约解决方案 。
也正因如此 , 谈及即时配送市场中的不同玩家和布局举措 , 于红建也对采访人员表示:“大家做的事形似而神不似 。 ”
“达达和点我达、包括闪送成立的时间差不多 , 但是走的方向不一样 , 达达核心收入来源于京东到家、沃尔玛 , 是商超型的 , 讲的故事也是商超型的故事 , 商超型的配送也是短距离的 , 但是和外卖也有区别 , 所以达达做的又是另外一件事情 。 以前达达做配送的时候和闪送交集比较多 , 现在交集越来越小 , 在上市后的方向也有变化 。 ”于红建认为 。
正如电商的繁荣带来了快递公司长达十年的“黄金时代” , 于红建如此比喻 , 同样在快递行业中 , 也形成了巨头生态的“通达系”和独自形成生态的顺丰之分 。 而如今即时配送看似一直是处于巨头和创业公司长期厮杀的状态 , 但实际上 , 在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上 , 已经走向了更加细分的市场 。
于红建认为 , 当巨头在餐饮外卖、商超配送等细分赛道各成生态时 , 闪送更想另辟蹊径成为即时配送领域的高品质服务的行业标杆 , 用户、配送员、平台都是自己的 。
“闪送如今仍有一席之地的核心在于对客户有价值 , 面向C端用户的‘一对一急送 , 拒绝拼单’对于巨头来说这是个很小的市场 , 但是在整个即时配送行业中又是不可缺少的 。 ”于红建表示 。
即时配送下半场鸣枪开战
回顾即时配送并不长的发展历史 , 可以看到 , 关于即时配送的讨论离不开巨头的战略并购、市场争夺和创业公司间的价格战 。 而进入2020年这个注定将载入史册的年份 , 即时配送市场也在发生巨变 。
正如于红建所言 , 当下是即时配送深度影响生活和商业场景的一个契机和新的时代 , 即时物流配送的成熟会让原先不满足条件但是有需求的商业场景彻底激发出来 , 并完成生产关系的替代 。
在于红建看来 , 物流的成长和服务场景激发 , 必然造成新商业模式的出现 , 而在这种环境下 , 城市的零售格局可能会发生变化 。
“以移动支付来举例 , 移动支付的发展造成了现在很多场景的变化 , 比如水电煤费用都可以在网上支付 ,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 是因为这个基础设施的出现 , 引发了工作场景的变化 。 物流也是 , 未来城市物流一定是即时物流的天下 , 这种趋势下 , 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 包括服务场景的多样化必然带来很多新的商业场景的变化 , 反过来将反哺新零售 , 让新零售产生新的场景变化 , 不在线上的企业也会迅速搬到网上 。 ”于红建表示 。
“过去20年电商的发展 , 我们分为三个阶段 , 一是远距电商 , 就是库存距离消费者至少上千公里 , 配送要几天或几周;二是近距电商 , 库存与消费者的距离以百公里计 , 可以当日达或次日达;三是微距电商 , 库存就在消费者的三公里以内 , 配送只要三十分钟到一小时 。 ”蒯佳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采访时说 , 这是中国电商发展最大的趋势 。
显然 , 在蒯佳祺看来 , 如今正是属于“微距电商” , 也就是本地即时零售的时代 。 或也正因如此 , 新一轮的抢食者开始入局 。一如疫情期间 , 出行领域的巨头滴滴推出“跑腿”新功能 , 在西安等21个城市上线跑腿服务;随后不久 , 哈啰出行成立了新的项目“哈啰快送” , 目前正在东莞、佛山两个城市上线测试 。 而即便曾有折戟本地生活的经历 , 百度也一直在寻找“卷土重来”的机会 。 继4月底在安卓端上线了“服务中心”后 , 百度5月30日在iOS端也上线了服务中心入口 , 包括快递服务、送菜到家等9个固定入口 。
此外 , 顺丰通过同城急送低调上线团餐平台“丰食”主打面向企业员工市场的送餐服务 , 虽然目前顺丰方面对外称仅服务于内部 , 但是无论是3年前推出同城寄送业务 , 还是去年正式对外独立品牌 , 顺丰对于即时配送的野心正在暴露 。
提到即时配送 , 美团和阿里的饿了么一直都是不可绕开的巨头 , 2019年 , 在美团、饿了么双双升级独立配送平台后 , 这两个靠外卖配送兴起的配送平台也将目光投向更大的市场 。分页标题
刘歆杨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在独立配送平台的一年里最大的变化在于 , 蜂鸟配送从“送餐饮”到“送万物” , 不断在生活服务领域纵深切入 , 为本地生活服务探索更宽的边界 。 而不变的在于 , 在阿里本地生活 , 蜂鸟的战略定位始终是支撑本地生活和新零售场景下必需的商业基础设施 。 作为本地即时配送网络 , 蜂鸟及饿了么为商家提供的数字化运营能力 , 成为本地生活服务业自救的全新抓手与必不可少的新基础设施 。 未来蜂鸟配送将会更进一步开放能力 , 为更多社会上有即时配送需求的商家赋能 。
美团配送总经理魏巍曾在今年5月独立品牌一周年发布会后向《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表示 , 过去一年里 , 美团配送在餐饮和非餐饮领域做了很多新尝试 , 也在拓展上游商流 , 既有闪购业务品类拓展 , 也包括内部的美团买菜以及市场上的各种行业客户 。 目前 , 美团配送的非餐品类占比在逐渐上升 。 而在未来 , 美团配送目标是服务10亿消费者 , 每日完成配送一亿次 。
这也意味着新一轮不局限于餐饮外卖领域的全品类市场扩张即将到来 。
今年4月 , 天猫超市升级为同城零售事业群 , 将原属本地生活服务公司的饿了么新零售业务整合进该事业群;同月 , 京东成立大商超全渠道事业群 , 整合原有的京东超市、消费品事业部、新通路事业部、7FRESH和1号店 。
而据媒体消息 , 主打“30分钟送货上门”的美团闪购业务下一阶段目标为年成交额实现1000亿元 。 在5月份的美团配送品牌独立一周年发布会上 , 美团到家事业群总裁王莆中表示 , 美团配送2019年全年配送单量达到76亿单 , 未来一年将构建更开放的产业链生态 。
可以看到的是 , 本地生活服务无外乎“衣、食、住、行” , 而在当下 , 即时配送再一次成为破局的关键 。
对此 , 刘歆杨表示 , 未来即时配送将变成实实在在的“基础设施” , 就像水电煤一样 ,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即时配送服务 , 商家的生意也离不开即时配送服务 , 能实现这一点即时配送就成功了 。 “未来竞争一定会越来越激烈 , 这也说明行业在走向健康 。 ”
“跑腿”生意没那么简单
前有老玩家盘踞 , 后有新巨头入局 。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态势 , 即时配送再度站上风口 。 但可以看的是 , 相较于此前的即时配送形态 , 如今的“跑腿”生意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人、一车、一平台”就能完成 。
对此 , 刘歆杨告诉采访人员 , 从即时配送行业发展角度看 , 行业正在进入新一轮的迭代和升级状态 , 更多的非标准化的需求开始逐步纳入到即时配送行业的服务对象里来 , 这既是对行业从业者们的挑战 , 更是行业面临的巨大机会 。
“蜂鸟即配在过程中更加关注的是所服务行业的数字化程度 。 ”刘歆杨说 。 在他看来 , 即时配送行业与传统物流最大的不同在于更加注重数字化和数智化 , 进一步提升服务体系 , 这两方面的全面推行才是这个行业效率提升的根本方式 。
就如何看待即时配送企业的盈利前景 , 刘歆杨认为 , 盈利不是目的 , 为企业和客户创造价值 , 提供完整的他们真正所需要的数字化行业解决方案 , 才是即时配送行业的核心问题 , 然后能创造价值盈利是自然而然的 。
“用英文来说 , 这是Heavy Lifting , 就像举重一样 , 真的是硬功夫 , 没有办法节省时间 , 你就是得花数以年计的时间和零售商一起针对门店优化这些环节 , 一起做最脏、最累的事 , 最扎实地去做系统改造 , 这就是我们过去几年做的事 。 ”蒯佳祺也告诉采访人员 , 如果说过去几年京东到家做的最主要的事 , 没有别的事 , 就是这些 。
另外 , 蒯佳祺还着重向采访人员强调 , 达达集团之后要做的 , 依然是把履约做得更好 。 在他看来 , 零售的本质是供应链 , 任何一个品类的供应链打造都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 , 这是零售商的强项 , 而达达集团的优势在于履约 。 所以说 , 履约和技术赋能仍是此后达达集团的主要发展方向 。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中国即时配送市场研究报告》 , 2019年中国即时配送市场用户超4亿人 。 即时配送具有快捷便利的优势 , 随着近场电商的发展与消费体验的升级 , 即时配送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 未来该市场的用户规模仍有增长空间 。
“即时配送是基础设施 , 但在基础设施之上 , 会衍生出更多的可能性 。 基础设施的完善度越高 , 上面的建筑才会越扎实 。 ”蒯佳祺称 , 中国电商已经发展到即时零售阶段 , 而80%的零售依然发生在线下 , 即时零售以及零售的本地电商化将是最大的历史机遇 。
而从市场空间上来说 , 蒯佳祺进一步表示 , 整个商超市场是3万亿元 , 本身已经很大了 , 达达集团才刚开始 。
不只是商超 , 每一个零售的细分市场都会被线上化 , 每一个品类在供给侧的优化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 只不过达达集团最开始选择的商超业态是最难啃的骨头 。 据了解 , 自今年4月起 , 达达集团也开始在手机数码领域发力 。
另外 , 谈及今年疫情带来的即时配送新趋势 , 刘歆杨认为 , 生鲜、商超在三四线下沉市场的空间会进一步被打开 , 且这个行业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海量的新用户 。分页标题
“这也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机会 。 同时 , 三、四线下沉市场的商户 , 对线上化的经营手段、运营方式的了解程度相对偏低 , 那么如何让更多商户理解和接受即时配送的服务模式 , 为他们打开线上化经营的大门 , 是我们在下沉市场推进过程中设定的一个目标 。 ”刘歆杨表示 。
“疫情让很多企业停滞下来 , 对于每一个即时配送公司来说都是一个时间窗口 , 对于管理效率的提升 , 服务改进 , 为下一次跑得更快做好准备 。 疫情期间都不能烧钱 , 都慢下来了 , 到了拼内力的时候 , 只要能长久活下来 , 就是胜者为王 。 ”于红建如此表示 。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