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孩子出走玩游戏 家长除了“吹胡子瞪眼”还能做啥

近日 , 浙江温岭市一名12岁的男孩玩手机游戏被父母打骂之后 , 留下一封告别信 , 负气出门 , 梦想成为一名职业电竞选手 。 万幸 , 不久之后男孩就被警察找到并送回了家 。 不可忽视的是 , 不少青少年把电子竞技当成了梦想 , 像新闻中这样的孩子绝不在少数 。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电子竞技确实是拥有巨大潜力的新兴项目 。 在雅加达亚运会上 , 电子竞技中国代表队就斩获两金一银 , 让国歌唱响;2018年和2019年IG和FPX两家电竞俱乐部更是相继代表中国获得英雄联盟的世界冠军 , 在国内掀起巨大反响 。 电子竞技早非“吴下阿蒙” , 通过互联网产业的赋能 , 靠电子竞技赚钱并非“水中捞月” 。
不过 , 除了良好的前景 , 我们还要看到 , 游戏产品作为互联网企业以商业为主要目的开发的“吸金利器” , 拥有非常强大的致瘾性 , 很容易让玩家不眠不休、日夜颠倒地投入其中 , 直至“为伊消得人憔悴” 。
【孩子|孩子出走玩游戏 家长除了“吹胡子瞪眼”还能做啥】而且 , 青少年梦想的职业电子竞技绝非玩游戏、娱乐消遣那么简单 , 其原理和许多脑力竞技项目相似 , 涉及非常复杂的手、眼、脑的协调 , 考验玩家的反应速度、策略计算、团队配合甚至是空间想象能力 , 可以说需要“万里挑一”的天赋才能以此为职业 。 就像街头篮球爱好者很难成为职业篮球运动员 , “爱打游戏”离职业电子竞技还有很长距离 。
天赋之外 , 职业电子竞技还需要大量的练习 , 顶级电竞选手Ming(史森明)一天要在小黑屋里不眠不休打游戏14个小时 , 几乎没有任何个人时间 。 高强度训练带来后果就是 , 电子竞技选手往往患有严重的职业病 。 今年6月 , 知名电子竞技职业选手UZI(简自豪)遗憾退役 , 原因就是其患有严重的糖尿病 , 还有手伤和腰伤 , 让他无法保持状态参赛 。 可以说 , 电子竞技行当火爆 , 但其中的付出也是“冷暖自知” 。
所以 , 青少年能不能参加电子竞技 , 需要衡量天赋资本、身体资本 , 从而评价其职业前景 , 绝不是小朋友脑袋中幻想的“说走就走的旅行” 。 家长要充分了解行业情况、陈明利弊 , 并引导孩子的想法 。
但是 , 为什么更多的家长只会非打即骂呢?这就涉及家庭教育普遍的两个缺位 。
其一 , 便是家庭教育的沟通缺位 。 网剧《隐秘的角落》的热播 , 再一次引发了社会对于“原生家庭”的讨论 。 在传统家庭教育中 , 很多家长看重孩子的服从和自己的控制力 , 却忽视孩子内心的情感需求 。 在青少年追求自我实现的社会潮流中 , 单向度的控制导致诸多家庭问题 , 甚至酿成悲剧 。 加强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 , 学会“讲道理”而不是“甩脸色” , 是家长的“必修课” 。
其二 , 数字化教育的缺位也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 在互联网时代 , 任何人不想成为“互联网难民” , 就只能学会数字化生活 , 与信息产品和谐共处 。 在这个层面上 , 一些家长不仅不了解互联网 , 甚至有些抗拒了解互联网 。 说到电子竞技 , 更是一问三不知 , 只知道这是一个“坏东西” 。 连了解都不了解 , 就更别提正确引导了 。
尼葛洛庞帝提出了“数字化生活”的设想 , 面对不断涌来的技术革新潮流 , 人们必然是要不断适应的 。 而“孩子想要当职业电竞选手”的难题 , 便是技术对家长传统教育观念的一波冲击 。 放下固有成见 , 多接触新事物 , 放弃“吹胡子瞪眼”的居高临下 , 如此家长才能不断“与时俱进” , 与孩子实现应有的沟通 。
陈禹潜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