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从“君子讷言”到“君子必辩”

作者:史哲文(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君子”无疑是先秦各家争鸣议题中极为重要却又众说纷纭的核心概念之一 。其中儒家最为强调君子的内涵价值 , 《论语》《孟子》《荀子》等经典提到“君子”一词多达上百处 。值得注意的是 , 在先秦儒家话语体系中 , 对君子内涵的认知却出现了“君子讷言”与“君子必辩”这两种似乎截然相悖的观点 。
孔子在《论语·里仁》篇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言敏行成为孔子言论观中最为经典的论点之一 , 谢良佐解释道:“放言易 , 故欲讷 。力行难 , 故欲敏 。”孔子还多次在不同语境下提到“讷言”的问题 。孔子崇尚少说多做 , 尤其重视慎言 , 反对巧言 , 比如“巧言乱德”(《论语·卫灵公》) , “巧言令色 , 鲜矣仁”(《论语·学而》) , “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 将“讷言”与仁德紧密联系 , 表明对讷言的明确态度 。综观孔子对“君子讷言”的态度 , 大致可以总结出三个观点:
一是从言的本体出发 , 指出君子讷言的必要性 。孔子说:“君子一言以为知 , 一言以为不知 , 言不可不慎也 。”(《论语·子张》)由于君子的言语能够直接反映自身的修为 , 所以讷言在这里就有两层意涵 , 一则意味着言说须谨慎 , 二则意味着言说须立诚 , 与《易传》“修辞立其诚”的观点一以贯之 , 并影响到后世文学、美学理论的发展成熟 。孔子不但要求君子自身须“讷言” , 而且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 , 畏大人 , 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 狎大人 , 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这就从敬畏圣人之言的角度 , 反过来强调君子“讷言”的必要性 。

先秦时代|从“君子讷言”到“君子必辩”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是将言与行结合 , 指出君子讷言的目的性 。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 , 居无求安 , 敏于事而慎于言 , 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在于强调君子在学习上要行事勤劳敏捷 , 言说谨慎小心 。孔子强调行先言后 , 将言行合宜与否视为做君子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 ,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所以当子贡问什么是君子时 , 孔子回答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不仅要求君子言说要有目的性 , 还强调言说有可操作性 , 达到言出必行 。这和《礼记》中的“居其位 , 无其言 , 君子耻之;有其言 , 无其行 , 君子耻之”(《礼记·杂记下》) , “君子寡言 , 而行以成其信”(《礼记·缁衣》)等观点一气贯通 。
三是将言与礼结合 , 指出君子讷言的合理性 。孔子认为言说的内容、时机都需要符合礼的要求 , 都是君子养成的重要内容 。比如孔子说:“非礼勿视 , 非礼勿听 , 非礼勿言 , 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意指不合礼仪的事不可以言说 , 将是否合乎礼作为言说内容的标准 。从言说的时机来说 , 孔子认为:“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 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季氏》)侍奉君王时 , 该言说的时候就要直言不讳 , 不该言说的时候就要保持沉默 , 言说要注意时机 , 也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 。

先秦时代|从“君子讷言”到“君子必辩”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进入战国时代 , 诸子百家一改春秋时期较为温和的传道态度 , 进而采用更为激进的话语方式 。名家、墨家、纵横家等学派从各自所属的利益集团诉求出发开展论辩 , 进而影响到本来遵循“讷言”传道方式的儒家 。墨子直接向儒家发难:“儒者曰:‘君子必古服古言然后仁 。’应之曰:‘所谓古之言服者 , 皆尝新矣 , 而古人言之服之 , 则非君子也 。然则必服非君子之服 , 言非君子之言 , 而后仁乎?’”(《墨子·非儒》)墨子的这番论辩 ,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 在逻辑上讽刺并否定了当时儒者以古为尊、故步自封的论点 , 从而客观上通过论辩使得君子的含义得到丰富 。分页标题
此时的儒家代表人物无疑是孟子和荀子 , 孟子被称为“好辩” , 孟子的时代“圣王不作 ,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 , 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 。从孔子继承而来的儒家学说在战国纷争时显示出式微之态 , 孟子为了儒家能够占有一席之地 , 不得不改变孔子的传道方式 , 转而以铺陈推演的比喻和雄辩为儒家争得一方利益 。故而孟子曰:“我亦欲正人心 , 息邪说 , 距诐行 , 放淫辞 , 以承三圣者 , 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也从言说的角度描述君子:“言近而指远者 , 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 , 善道也 。君子之言也 , 不下带而道存焉 。君子之守 , 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尽心下》)所谓言近而指远 , 虽依然能看出孟子对孔子“巧言乱德”观念的承袭 , 但已肯定君子言说的正面意义 。

先秦时代|从“君子讷言”到“君子必辩”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荀子相比孟子更进一步 , 他直截了当提出“君子必辩”的观点 , 集中体现在《荀子·非相》一章中 , 荀子三次提到“君子必辩” , 并提出了几对概念 , 一是“奸言”和“仁言” , 二是“腐儒”(“鄙夫”)和“君子” , 三是“小人之辩”和“士君子之辩” , 荀子通过这几个概念构建起了“君子必辩”的理论框架 。针对当时诸子争鸣论辩 , 他首先从儒家学派外部着眼 , 指出“凡言不合先王 , 不顺礼义 , 谓之奸言” , 凡是和先王礼义相违背的论辩之言 , 即使能言善辩 , 但是出发点错误 , 都是“奸言” , “君子不听” , 应予以否定 , 而“合先王”“顺礼义”正是儒家学说的根本出发点 , 进而否定其他学派 , 是小人 , 非君子;其次再从儒家学派内部着眼 , 对不善言说之人也加以贬斥 , 皆为“鄙夫”“腐儒” , 王先谦《荀子集解》注释道:“腐儒 , 如朽腐之物 , 无所用也 。引《易》以喻不谈说者 。”进而否定儒家学派中的过时观点 , 指出凡是“不好言 , 不乐言”的“讷言”之人也非君子 , 此种“讷言”已不再值得推崇 。
那么 , 怎样才是真正的君子呢?荀子亮出观点:“君子之于言也 , 志好之 , 行安之 , 乐言之 。故君子必辩 。……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 , 而君子为甚焉 。”在他看来 , 在坚持“法先王 , 顺礼义 , 党学者”的前提下 , 好言、乐言 , 敢于论辩之人才是真诚的君子 。同时 , 荀子又采用儒家经典的二元对立方法 , 将君子与小人相类比 , “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 , 引出“士君子之辩”和“小人之辩”的讨论 , 君子和小人论辩的最大不同 , 就在于“士君子之辩”是经过先虑早谋 , 从而说出的“文而致实 , 博而党正”的“仁言” , “小人之辩”是“诈而无功”的詹詹“奸言” 。
荀子在《正名》篇进一步解释何为“士君子之辩”:“辞让之节得矣 , 长少之理顺矣 , 忌讳不称 , 祅辞不出 , 以仁心说 , 以学心听 , 以公心辨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 , 不治观者之耳目 , 不赂贵者之权势 , 不利传辟者之辞 , 故能处道而不贰 , 吐而不夺 , 利而不流 , 贵公正而贱鄙争 , 是士君子之辩说也 。”与孔子所说的“刚、毅、木、讷近仁”不同 , 荀子认为辩言也是仁的外显方式 , 以“仁心”为出发点去言说 , 以公正之心去辩论 , “公心”也就意味着仁义之心 。虽然荀子对儒家的“讷言”学说也予以一定的回护 , 他认为即使是必辩的君子 , 如果言说不仁 , 也要“则其言不若其默也 , 其辩不若其呐也” , 但是这事实上与孔子对君子的认知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区别 。
相比于孔子与“敏行”相对的“讷言”观点 , 荀子并非完全否认 , 而是进行适当批判 。彼时儒家弟子大概一味固守成规 , 将“讷言”加以绝对化 , 视为对一切论辩都加以回避和否定 , 以至于在诸子之中逐渐丧失话语权 , 而荀子清楚认识到 , 如果不掌握话语权 , 儒家学派终究要在此消彼长的百家争鸣之中消亡 。是故 , 荀子一方面高擎“君子必辩”大旗 , 鲜明地改革儒家学派的理论观点 , 另一方面 , 他在坚持以仁言辩说的必要性基础上 , 也承认“讷言”的合理性 。从而在不完全否定师尊孔子观点的基础上 , 既“法先王 , 顺礼义” , 向旁门争夺儒家话语权 , 又团结本学派成员 , 达到“党学者”的效果 。分页标题
在对待“言”的问题上 , 经由孟子再到荀子的努力 , 战国时期儒家的言论观以及君子观逐渐发生了变化 。改变孔子时代重行轻言的观念 , “言”的价值提高 , “不好言 , 不乐言 , 则必非诚士”;通过“辩”来体现“言”的意义 , 将“辩”视为从小人到君子再到圣人的进步途径;以“仁”的判断标准确立辩言的正统性和合理性 , 并将“辩”视为传达“仁”的重要手段;以是否好辩 , 是否好言、乐言作为评价君子的重要准则 。从而完成了从“君子讷言”到“君子必辩”的转向过程 。
【先秦时代|从“君子讷言”到“君子必辩”】《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0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