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36年前的骇人旧案,浮出水面的危险,走出“有毒”的家庭还不晚
2008年4月26日 , 奥地利阿姆施泰滕镇 。
离家出走24年的伊丽莎白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了医院 , 她看上去脸色苍白 , 精神萎靡不振 , 情绪还异常紧张 。
在警方的询问之下 , 她讲出了自己的恐怖经历——消失了24年的她 , 其实是被他父亲囚禁于地下室中 , 期间被暴力侵害 , 甚至还连续生下7个孩子 。
本文插图
图为伊丽莎白
消息一出 , 当地人哗然一片 , 因为在旁人眼中 , 伊丽莎白的父亲是一位聪明、勤奋、成功的男人 , 而且还与副市长是好朋友 。 没想到 , 道貌岸然的“羊皮”底下 , 却是一条活生生的恶狼 。
这就是著名的弗莱茨勒案 。
从11岁时起 , 伊丽莎白父亲就开始骚扰她 , 她想逃离却没成功 , 她知道没有人会听信她说的话 , 因为家人和邻居们都这样评价她父亲:“他待人友善 , 喜爱谈论他完美的家庭 , 只是他对子女非常严厉……”
在我们的社会里 , 成人总是比孩子更可信 。 如果家长在社会中还有一定的成就 , 那么这种信用差距将更为悬殊 。 ——《原生家庭》
【中年|36年前的骇人旧案,浮出水面的危险,走出“有毒”的家庭还不晚】
这是2018年出版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后简称《原生家庭》)所提出的 , 它是一本关于家庭心理疗伤经典作品 , 也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 并且被翻译成15种文字 , 在全球发行 。
本文插图
《原生家庭》
此书作者苏珊·福沃德 , 是一位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 , 还在加州成立一家私人心理诊疗中心帮助人们走出被原生家庭伤害的困境 。
苏珊将工作中接触到的真实案例做了归类和整理 , 从分析家庭成员的行为 , 找到“有毒”家庭产生的原因 , 以及用何种方式帮助人们走出负面情绪和心理障碍 , 最终达成与自己或父母的和解 。
本文插图
01 披着羊皮的狼 , 不止存在于童话中 , 现实中也有 。
自幼时 , 伊丽莎白父亲就常在她枕边放色情杂志 , 她也逃离过但以失败告终 , 18岁时被父亲骗进地下室囚禁 , 此后经历了长达24年的虐待和侵害 。
一个大活人突然不见了 , 难道没有人寻找吗?还是有的 。
被囚禁第二天 , 她双亲以失踪的名义报了警 , 但是警察没查出结果 。
失踪一个月后 , 她父亲拿出伊丽莎白寄来的一封信 , 说她加入了某教 , 让亲人和警方不要再寻找她 。
随后她父亲还不断在自家门边接回被伊丽莎白“丢弃”的孩子 。
前前后后发生的这些事 , 而她的母亲和兄弟姐妹们发现任何不对劲 , 他们在享受家庭温暖的同时 , 伊丽莎白却被迫在他们脚下不见天日、狭小肮脏的地下密室中狼狈的生存着 。
本文插图
伊丽莎白被关的地下室
不难想象 , 我们身边也生活着一些像伊丽莎白父亲那样的恶魔 , 表面看上去是知书达礼的成功人士 , 但是背后却做着令人发指的恶心事 。
这不是个例 , 而是与他们从小的生活和家庭环境有关 。
本文插图
02 是什么样的“有毒”父母让他成为了这样的恶魔?
人们很难意识到 , 与父母的关系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 ——《原生家庭》
约瑟夫(伊丽莎白之父)被捕后 , 心理学家才从他的成长中找到了让他变成恶魔的根源 。分页标题
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
“我有着一个噩梦般的灰色童年 。
小时候 , 挨打对于我来说就是家常便饭 。
我对她和她的喜怒无常感到恐惧 。
……
她总是侮辱我 , 说我是魔鬼、罪犯 , 说我一无是处 , 她的侮辱使我变得软弱、没有尊严 。 ”
随后 , 约瑟夫还对自己囚禁女儿做出了理直气壮的解释:
“我把伊丽莎白锁起来是为了保护她 , 怕她染上毒瘾 , 她那时是个令人头疼的小孩 。 ”
苏珊在书中说:
“有毒的家庭体现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 , 起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 ”
本文插图
《都挺好》苏明玉
当父母的观念与现实相悖时 , 他们从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 也不愿意做出改变 , 反而会扭曲现实来维护自己的观念 ,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 , 涉世未深的孩子们 , 在还不能分辨现实和被扭曲的现实之间区别时 , 他们便会带着“有毒”父母的扭曲三观 , 走进自己的成年世界中 。 正如约瑟夫将母亲对自己的暴力行为 , 延续到了伊丽莎白身上 。
而“有毒”父母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呢?
苏珊认为离不开那些“有毒”观念的影响 , 就此她将观念分成了两类:说出口的 , 和未说出口的 。
- 1、说出口的观念
它的好处是 , 能够被说出来的 , 就更容易发现问题 。 像是很多传统观念认为夫妻之间没有了爱 , 哪怕双方都在外面找了情人 , 但是回头还是会为了孩子而保持和谐家庭的虚假关系 。 而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了父母的这种做法 , 可能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就认为哪怕没有了爱 , 两人也还是要维持假象 。
这种明面上的观念 , 是可以被质疑的 , 孩子们也能在成长中 , 慢慢的扭转这种过时的旧观念 。
- 2、未说出口的观念
这种观念是有危害的 , 因为想要推翻超出我们认知范畴的观念是非常困难的 。
本文插图
未说出口的观念决定了我们对生活的许多理解 , 但我们又常常意识不到他们的存在 。 比如一个酗酒的家庭中 , 孩子找到的另一半通常也会有酗酒的行为 。 再比如在一个有暴力行为的家庭中 , 孩子成家后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 , 通常也被他们所认为是正常的 。
就是这些隐藏的、消极的观念 , 在“有毒”父母的家庭中却是权威的 , 也给身处其中的孩子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 , 约瑟夫最终被判处终身监禁就是一种证明 。
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有毒”的观念 , 是在潜移默化的灌输给了下一代 , 若是不采取措施干预的话 , 将会再一次毁掉更多的家庭 。
本文插图
03 我们能否从“有毒”的家庭中走出来 , 夺回属于自己的人生?
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
成年人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来源于儿时的伤害 , 并且这种痛苦会长期伴随 。
这就是原生家庭对人们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
本文插图
《欢乐颂》里樊胜美对原生家庭的烦恼
比如 , 《欢乐颂》里的樊胜美 , 《都挺好》里的苏明玉 , 这都是受原生家庭伤害最深的人 。 好在 , 剧情结局时她们都摆脱了原生家庭的束缚 , 挣扎着从牢笼中爬出 , 与自己和家人和解 , 最终夺回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分页标题
可是 , 这毕竟是作者笔下的作品 ,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也只是戏剧情节 , 真正在生活中遭受原生家庭伤害的人们 , 她们可以走出来吗?
这些因遭受迫害而形成的行为模式很早就形成了 , 而且根深蒂固 , 单凭一己之力难以打破 , 但是心理治疗却可以帮你成功的摆脱它对你的生活的控制 。 ——《原生家庭》
苏珊在书中总结了她在实际的心理治疗时 , 对受伤害的人们帮助最大、效果最好的一系列方法 。
首先 , 心理治疗有三个阶段:
1、要选择一位合适的心理医师 。
因为在高度专业化的领域里 , 一定是需要受过专业培训并具备相应经验的医师 , 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
2、要根据不同的受伤害情况 , 来选择是单独治疗还是集体治疗 。
有的受害者会有孤独感 , 当周围人都是具有相同经历的人时 , 会让他们感受到安慰和支持 , 这样的采用集体治疗是效果最好的 。 而有的人感情非常脆弱 , 难以承受集体治疗的压力 , 所以会更适合单独治疗 。
3、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 与大家一起讲述自己所受到的伤害 , 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脱敏治疗法 。
本文插图
多次的讲述后 , 会让受害者的痛苦经历和巨大压力 , 慢慢变得不那么在意和轻松 , 也能让他们能摆脱掉负面的情绪 。
其次 ,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 , 治疗师要疏导受害者的情绪 , 这需要经历三个基本阶段:
1、愤恨不是人们所熟悉的 , 但却是最基本的情绪 。
愤恨是受害者因遭到侵犯和背叛而产生的 。 ——《原生家庭》
苏珊认为这是第一个治疗环节 , 但也是最困难的部分 。
这种情绪也是受害者最容易忽略的部分 , 因为愤恨被压抑太久的话 , 就会失去自我 , 甚至还会让身体或情感也受到伤害 。
就像《欢乐颂》中的樊胜美 , 每次父母找她拿钱 , 为弟弟找她帮忙时 , 她内心是十分不愿意的 , 但是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是家里长女 , 家庭的事情她有责任帮忙 , 所以她总是压抑着自己的烦闷 , 压力也自己扛着 , 直到一次又一次的爆发后 , 再来内疚 , 责怪自己 。
这种恶性循环也是大多被原生家庭所伤的人的共同经历 。
承认自己的愤恨情绪是症结所在 , 这样才能认清真正的责任过错方 , 也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书中给出了两种方法 , 能用可控的方法外化愤恨 , 同时将愤恨情绪排解出去:
1)写信的方式 。
信件可以是写给曾经受到伤害的自己 , 也可以写给侵害者 , 还可以写给自己的爱人或孩子等等 。
写完后不用寄出 , 只是通过这种安全的方式 , 将自己的真心话表达出来 , 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 , 也能激发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
2)心理剧或角色扮演的方式 。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网络 , 侵删)
苏珊在多年心理治疗中发现:
不论是平复“有毒”父母造成的创痛 , 还是消除受伤害者生活中的其他顾虑 , 这些心理剧或角色扮演的场景都是极为深刻又卓有成效的一种手段 。
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 康妮是一位银行工作人员 , 她从小就被父亲侵害 , 但是一直不敢告诉任何人 。 因为父亲对她说 , 若是对他人提起的话 , 他们家就会散了 , 而康妮也担心因此而被家庭其他成员怨恨 。
- 这种威胁似乎在人们的童年生活中一直存在 , 它的伤害程度其实并不亚于“我说这些只是为你好”、“你真没用/蠢”、“这事你做不了的/我就知道你做不好”等等 , 这种隐藏的价值观又不断在重复给孩子们造成了新的恐惧 。 分页标题
- 康妮经过一段时间治疗 , 自我感觉变得很坚强了 , 但是她又认为写的信交到父母手上后 , 势必会要面对他们的质疑、责难 , 而她还需要更多的支持 。
- 童年的侵害是她心底的秘密 , 连爱她的伴侣也不知道 , 可是她不知该如何说过伴侣听 , 更不知道伴侣听了后是会支持她 , 还是会认为她从此失去魅力不再爱他?
- 苏珊继续为康妮提供帮助 , 建议她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预演一下 , 从全然接受到断然拒绝的不同场景 , 都让她感受一遍 , 以便做出不同的回应 。
- 最特别的一个场景就是角色置换 , 康妮扮演伴侣 , 而苏珊扮演她 , 在听到对方叙述事情经过和“康妮”对自己的期盼后 , 康妮也在扮演伴侣的过程中 , 真实的感受到了伴侣对她的关心和爱 。
- 当然 , 最后的结果是欣喜的 , 康妮的顾虑减少了 , 而她伴侣也确是如康妮所想的那样支持和爱护她 , 也陪伴她一起治疗直至恢复 。
这种治疗方式为受伤害者创造了一个安全的氛围 , 从中可以获得打破的沉默勇气 , 也能尝试一些新的行为模式 , 这都是达到成功治疗的最佳途径 。
2、悲伤不可回避 , 更没有捷径可走 。
其实在愤恨情绪产生的同时 , 也会伴随着悲伤的情绪 , 受害者会不自觉的为自己失去的一切感到难过 。
这种情绪也是无可避免的 , 这时候就是心理治疗师发挥作用的时候 , 他要有十足的信心与经验 , 才能带领受害者走出一蹶不振的困境 , 走向新的人生 。
3、释放不良情绪 , 才能收获自我认可 。
这是治疗的最后一个阶段 。
在完全释放了以上两种情绪后 , 受害者才能将自己的精力重新投入生活和自我形象的重建中 。 随之而来的自我价值感 , 能让受害者产生重新掌控自己人生的自尊与自信 。
本文插图
04 结语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 , 描述了不同类型的“有毒”父母和“中毒”的孩子们 , 但总归都是一些“有毒”的家庭 , 找出了问题 , 才能真正的面对和解决 , 而作者苏珊将实践案例也一一分析和总结出来 , 这对那些“樊胜美们”、“苏明玉们”、“康妮们”……都有非常积极的治疗作用 。
本文插图
豆瓣评分8.3分
伊丽莎白和她的孩子们被从肮脏昏暗的地下室救出后 , 在一处隔离所接受了长期的心理治疗 , 所幸他们都恢复良好 , 走出了约瑟夫的阴影 , 重新拥有了自己的人生 。
而她最小的孩子 , 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着希望 , 仍然相信这世界还有爱的存在 。
爱是一种令人兴奋的感觉 。 真正的爱带来的是温暖、愉悦、安心、稳定和内心的平静 。 ——《原生家庭》
但是很多“有毒”家庭的孩子在长大后 , 对爱产生了困惑和误解 。 “有毒”父母一边说着爱孩子 , 却一边又做着伤害和折磨孩子的生气 。 孩子越抗争 , 就发现被控制的东西越多 。
也许成年人的生活不容易 , 挫折和失误是正常 , 焦虑和恐惧也是标配 , 更有困难和磨练在考验着所有人 。
本文插图
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 接纳真正爱自己的人 , 为自己的生命打开新的一扇门 , 也许之前没有勇气和自信 , 但是从现在开始改变 , 与自己和家人和解 , 你将拥有享受自己人生新篇章的自由 。
- 汶川|12年前汶川地震时,背着儿子遗体走25公里回家的父亲,现状如何?
- 中年|Carnot研发新型空气压缩机:噪音更低 寿命更长 成本更低
- 中年|中国-东盟区块链应用创新实验室揭牌
- 中年|交易所成黑钱胜地:“冻卡潮”背后的秘密
- 中年|波卡上线 现阶段是否值得投资?
- 回信|25年前欠下20元诊费,如今她悄悄还2000元,医院回信同样暖心
- 中年|太原猪肉价反弹 储备冻猪肉投放市场
- 中年|国内“第二稀土”出现了,价值高达1000亿,号称21世纪最重要材料
- 中年|“辍学妹”到湖南首富,“征服”华为和苹果,已拥有660亿身家
- 中年|华兴源创“吃螃蟹”拓业务 未来增长何以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