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她们挣脱了什么,才终于能够“乘风破浪”?这一次,让我们从书籍中寻找答案


_本文原题:她们挣脱了什么 , 才终于能够“乘风破浪”?这一次 , 让我们从书籍中寻找答案

文汇报|她们挣脱了什么,才终于能够“乘风破浪”?这一次,让我们从书籍中寻找答案
本文插图
连日来 , 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制霸热搜 。 火爆的关注度 , 是一众自带流量与话题、个性鲜活且各异的30+女明星带来的 , 更是女性的年龄焦虑、身份认同、价值实现等一连串社会“痛点”引发的 。 看着节目中的姐姐们逆风飞翔、实力圈粉 , 太多观众直呼:“我好像没那么害怕变老了 。 ”
“乘风破浪”的姐姐们 , 凭什么让人追慕?30岁以后 , 当所有的可能性不断退却 , 还可以怎样越过时间 , 越过自己 , 光芒万丈 , 活得漂亮?这样一种精神能够如何鼓舞屏幕前每个平凡的你我勇往直前?本期“阅读” , 让我们从书籍中寻找答案 , 一些或许不那么标准却能予人启发的答案 。
——编者

文汇报|她们挣脱了什么,才终于能够“乘风破浪”?这一次,让我们从书籍中寻找答案
本文插图
聚焦女性自我实现的电影《时时刻刻》
直面年龄的增长
不同人生阶段赋予的东西各不相同 , 但就其价值和带来的满足感而言没有什么区别
青春太美——它代表着热血与理想 , 让人“永远热泪盈眶” 。 那么年龄上的30+、40+ , 甚至50+呢?伴随年龄增长的 , 有一种身体机能上不可逆的衰退 , 也有一种被称为“中年危机”的心理焦虑 。
早在14世纪 , 但丁在《神曲》的开篇第一句就已悄然揭示“中年危机”:我走过我们人生的一半旅程 , 却又步入一片幽暗的森林 , 这是因为我迷失了正确的路径 。 对于这样一种危机 , 人民邮电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自定义人生》一书更是为人们描摹出一幕幕具象可感的图景:我们重回原生家庭 , 却搞不定与父母的沟通问题;我们倾注热情和爱 , 却发现自己完全搞不定一个孩子;亲密关系进入油盐酱醋中 , 开始变得风雨飘摇 , 一点小事都可能引发冲突;自己的身体和精力大不如前 ,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开始下降 , 曾经稳步上升的职业发展开始遭遇瓶颈 , 每走一步都更加艰难……

文汇报|她们挣脱了什么,才终于能够“乘风破浪”?这一次,让我们从书籍中寻找答案
本文插图
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
难道这意味着人到了中年后 , 就看不到想象的空间 , 丧失了梦想的自由?青春值得艳羡 , 但不必膜拜 , 年龄渐长以及由此带来的变化 , 也绝非一件坏事 。 不少书籍都在提醒我们 , 需要意识到不同人生阶段赋予的东西各不相同 , 但就其价值和带来的满足感而言 , 并没有什么区别 。
美国心理治疗师梅尔·施瓦茨曾在《可能性法则:量子力学如何改善思考、生活和爱的方式》中指出 , 中年危机只是一次中场休息 , 让我们能重新获得生活中的主导权 。 也有人称 , 貌似危机的焦虑中年 , 是我们与自己的内在相联系的呼唤 , 是发展完整人格的呼唤 , 是寻求人生意义的突破 。 它意味着即将开启自我心智成长的新旅程 。
在人生长河中 , 中年属于发展心理学中的“成年期” 。 这个时期常常被认为是整个人生的黄金阶段 , 因为——此时的人们既不像婴幼儿与儿童时期那样稚嫩 , 也不像青少年时期那样被问题和矛盾缠绕 。 李娟娟在《心理学入门:匪夷所思的98个心理学实验》中告诉人们 , 成年期的人格发展比较稳定 , 成年期的中年人还认为自己对工作和生活的控制感比以前有所增强 。

文汇报|她们挣脱了什么,才终于能够“乘风破浪”?这一次,让我们从书籍中寻找答案
本文插图
这种增强 , 或许来源于阅历的沉淀 。 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在《老去的勇气》中提到过这样的切身体会:2011年开始 , 他花了四年时间翻译柏拉图最广为人知的著作《提麦奥斯篇》 , 彼时 , 他已经放下希腊语十多年了 。 翻译时 , 岸见一郎竟然发觉对于书中的内容 , 自己理解得远比年轻时深刻 , 这或许要归功于人生阅历 。 放下希腊语的那段时间 , 他也恰巧一直在学习阿德勒心理学 , 这有助于加深对柏拉图的理解 , 就像是解答几何问题时 , 有了辅助线 。 他在书中坦言:“迄今为止 , 自己学过的、体验过的、积累下来的东西汇聚在一起 , 就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我们成长到不再关心他人的评价 , 能做到纯粹地体会学习带来的喜悦 , 并且 , 比起年轻时 , 对事物的理解也愈加深刻 。 这就是衰老带给我们积极的一面 。 ” 分页标题
年岁的增长 , 也赋予了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冷静和从容 。 这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埃莉诺·罗斯福在晚年写成的《生活教会我》中给出的观点 。 她认为 , 接纳生活本身可能就是对接纳死亡的一种预演 。 当人们老去时 , 死亡很自然地成为生命进程的一部分 。 死亡之于年轻人是反常的 , 但对老人来说 , 就像其他无法回避的事情一样正常和必然 , 这也使得它更容易被接受 。

文汇报|她们挣脱了什么,才终于能够“乘风破浪”?这一次,让我们从书籍中寻找答案
本文插图
重要的是 , 人生的可能不该受到年龄的限制 。 岸见一郎告诉人们 , 不管余下的生命有多少 , 内心都想 , 一定要做“此时 , 此地”能做的事 , 就能永远抱着一颗充满活力的心而活 。 他举例日本思想家铃木大拙开始日本一本经典著作的英译工作时 , 已是90岁高龄 , “他相信自己的时间是无限的 , 开始了翻译工作 , 然后漂亮地完成了 , 其实就算他最终没有完成 , 也不能说他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 。 在罗斯福夫人眼中 , 人的每个阶段都是一片未知的国度 , 值得我们像探险家一样不断向未知世界前进 , 欢迎这场精彩历险中的每个变化、每次调整、每次出乎意料——无论好坏 。 无论处于哪个人生阶段 , 只有当我们充分利用时间 , 充分体验生活 , 不断深入理解生活的馈赠以及我们如何回馈时 , 才算得上是一段好的经历 。 她特别提到 , 每个人的成长阶段和成熟时间都不一样 , 因此 , 不必期待每个人都认为青年时期最有收获 。 一个人的成长期可能来得比较晚 , 也就晚些体会到成长的成果 。

文汇报|她们挣脱了什么,才终于能够“乘风破浪”?这一次,让我们从书籍中寻找答案
本文插图
聚焦女性尴尬现实处境的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
冲破性别的束缚
与其在工作与生活“能否兼得”的辩论中站队 , 不如探讨女性如何成为孩子的榜样
中年“姐姐们”只能是妻子、母亲?光芒注定隐藏在丈夫、孩子身后?
的确 , 妻子 , 尤其是母亲的身份 , 给很多女性带来了不小的桎梏 。 “女性变了 , 可她们的生理条件一直未改变 。 同样地 , 母性虽为我们的性别史打开了一扇特别的窗 , 可窗玻璃极易碎 。 ”英国作家蕾切尔·卡斯克在根据自己真实故事写成的《成为母亲》中感叹 。 这本书中的很多心理剖析都残酷得让人心颤 。 例如 , 她说到不管孩子在不在身边 , 母亲都觉得很困难:“孩子在身边时 , 她做不了自己;孩子不在时 , 她也做不了自己 。 ”而当孩子长大 , 烦恼依旧如影相随:“我独自去伦敦过周末 , 可是我已不再对时尚感兴趣 , 不再想打扮自己 。 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我不再与时间同步存在 , 时间在我这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延迟 , 仿佛我在打越洋电话 。 ”在日本作家角田光代的小说《坡道上的家》中 , 女性的育儿困境更是被放大到某个极致——一边抱着不停哭泣的孩子 , 一边吃力地爬着长长的坡道回家 , 这样的意象是现实世界多少母亲的缩影 。

文汇报|她们挣脱了什么,才终于能够“乘风破浪”?这一次,让我们从书籍中寻找答案
本文插图
尽管身为女性 , 若想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 相较男性或许更不容易 。 然而 , 只要勇于争取 ,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 需要明确的是 , 这种争取并非扭曲自我以获取男人定义的能力与成功 , 而是在充分拥抱女性真我的基础上达成的 。 在《勇气:做无畏的自己》一书中 , 被誉为“华尔街女王”的萨莉·克劳切克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 , 为女性提供了一个范本:出生于普通家庭的她 , 从研究人员的身份起步 , 在遭受性别歧视、CEO的爆脾气、可怜的薪水后 , 成为了花旗集团的首席财务官 。 她发现 , 在现代职场上 , 女人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 , 这些与众不同之处是能使自己所任职的公司变得更具创造力、更具效益的 。 例如 , 女性更有大局意识 。 男人和女人在餐厅里截然不同的点菜情形很能说明这一点 。 男人通常会快、狠、准地完成点菜 , 甚至几乎不看菜单就脱口而出“牛排 , 三分熟”;而女人面对菜单 , 往往犹豫不决 , 甚至要将菜单前前后后研读好几遍 , 沉思着 , “牛排确实不错 , 我最近缺少蛋白质 。 但是鱼看起来很新鲜 , 富含欧米伽-3 , 且脂肪更少 。 或者我可以来一份鸡肉沙拉 , 这样我还可以吃甜品……”书中援引研究表明 , 当在一堆选择中做决定时 , 女性的大脑的运作部分实际比男性要大 。 经过脑部扫描可以发现 , 在做决定的时候 , 女性整个大脑的不同区域都会发亮 , 而男性的大脑活动只停留在一个区域 。 女性的大脑更能应对复杂问题 , 看问题更全面 。 又如 , 女人的优势还体现在对风险更为敏感 , 会以一种更微妙、更长远的态度做决策 , 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正是企业需要的 。 有研究结果显示 , 在拥有更优异的投资表现的公司中 , 拥有女性创始人的公司占63% ,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 这一结果表明 , 拥有女性高管的公司 , 任何层级的运转都比一般公司健康 , 且更能激发员工的潜能 。分页标题

文汇报|她们挣脱了什么,才终于能够“乘风破浪”?这一次,让我们从书籍中寻找答案
本文插图
至于女性能不能在工作与生活之间达到微妙的平衡 , 萨莉则坦言与其在“能否兼得”的无休止辩论中站队 , 不如探讨另一个问题:女性如何成为孩子的榜样 。 现实生活中 , 萨莉的确有过因忙于工作而错过孩子的校园活动的时候 , 可她并不认为孩子会因此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 相反 , 她在工作中的努力 , 起起伏伏的失败与成功 , 都在无形之中告诉孩子 , 成为正直且勇敢的人 , 拥抱多样性的力量 , 相信自己拥有提升自我和改变世界的能力 。 值得一提的是 , 把自己活成“大女主”的萨莉 , 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工作狂” 。 她竟然曾在一次热情洋溢发表演说的会议时间 , 接起突如其来的手机来电 , 并向工作伙伴们抱以歉意 。 电话是她6岁的女儿凯蒂打来的 , 她告诉妈妈自己有紧急情况 , 她的粉红色指甲油找不到了 。 当她回到会场 , 把这个“插曲”和盘托出时 , 大家都笑了 。 萨莉承认 , 许多女性在抚养孩子、经营工作和家庭方面 , 做出了与自己不同的选择 , 可这些选择没有对错 , 只有不同 。 而她的职场选择就是——“绝不隐瞒我有孩子 , 有时候带孩子很辛苦 , 我一直在尽我所能做到最好的事实 。 我也不想在一家需隐瞒个人生活的公司里工作 。 如果我需要隐藏部分自我或为此道歉 , 努力遵照‘女性要把个人生活留在家里’的潜规则做事 , 那才是见鬼了呢!”
无惧挫折的风浪
当生活给你当头一棒 , 让你坠入悲伤之时 , 你还可以选择奋力游向水面 , 重新呼吸
人生从来都不完美 。 有研究表明 , 80%的人会在人生中经历不同的重大创伤 , 无论是被诊断出患病、失去所爱的人、成为犯罪中的受害者 , 还是从灾难中存活 。 并且 , 大多数这类事件的发生都毫无征兆 , 可以在瞬间就把一个人击倒 。 乘风破浪 , 经得起改变 , 人生才称得上精彩漂亮 。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发现:“当我们不能改变现状的时候 , 我们就面临着改变自我的挑战 。 ”

文汇报|她们挣脱了什么,才终于能够“乘风破浪”?这一次,让我们从书籍中寻找答案
本文插图
心理学家杰弗里·科特勒在《改变:和未知的自己面对面》一书中称 , 正是危机和失衡 , 正是高水平的情感刺激(恐惧、困惑、挫折、焦虑) , 带来了重大改变的机遇 。 的确 , 面对生活中最艰难的那些插曲 , 人们最开始会经历痛苦 , 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 , 但很多人都能以超越此前水平的能力找到前进的路 , 并获得自己无法想象的提升 。 对于这样的真相 , 这本书援引了大量真实案例作为支撑 。 1987年英吉利海峡一艘轮船的沉没就是其中之一 。 当时这场事故导致近200名乘客遇难 , 其余的人在冰冷的海面上挣扎求生 。 事后心理学家被召集到现场评估伤害 , 提供可能有用的帮助 , 并在接下来几年中对幸存者受到的影响进行研究 。 令人惊讶的是 , 43%的幸存者在受访中表示他们的生活面貌变好了:他们对人际关系更加珍视 , 他们发现自己更愿意跟他人沟通 , 他们的人生目标更加清晰了 。 90%的人说 , 他们不再把一切看作理所应当 , 这令他们更加投入日常生活 。
在《另一种选择》一书中 , 脸书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更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 , 与人们毫无保留地分享“痛苦中的改变” 。 2015年 , 丈夫在健身房跑步时猝然离世 , 谢丽尔感到自己的世界崩塌了 , “我陷入了空虚 。 巨大的空虚占据了我的心脏、我的肺叶 , 限制了我思考的能力 , 甚至呼吸的能力” 。 最终她却在朋友、沃顿商学院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的帮助下 , 一点一点获得复原力 。

文汇报|她们挣脱了什么,才终于能够“乘风破浪”?这一次,让我们从书籍中寻找答案
本文插图分页标题
“复原力”指的是人们面对悲痛的反应速度和强度 , 忍受痛苦的一种能力 。 它不是先天或固定的 , 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和提升的 。 舍弃“抱歉”“从不”“总是”这样消极的字眼 , 就是亚当指引谢丽尔迈出的第一步 , 因为 , 自责会阻碍谢丽尔以及她的孩子从悲伤中复原 。 而无论多么悲伤 , 谢丽尔也学着深深感恩目前拥有的一切——她感恩自己的财务保障体系 , 人生如此重大的变故并没有将自己陷入财务困境;她感恩自己仍拥有健康的身体 , 在丈夫去世四个月后 , 她被通知乳房X光片上有可疑的点 , 万幸后来发现是虚惊一场 。 谢丽尔还在亚当的建议下开始写下“每天三个快乐的时刻”——这是一个暖心的转变 , 把感受变成语言 , 能帮助我们度过并克服悲剧带来的负面影响 。
当生活给你当头一棒 , 让你坠入悲伤之时 , 积极的改变能不能促成 , 关键在于 , 你要不要主动选择增强这种复原力 , 你要不要奋力游向水面 , 重新呼吸 。 加拿大作家尼尔·帕斯理查在《重塑自我》中指出 , 我们是否幸福 , 仅有10%取决于我们所面对的现实 , 而剩下90% , 基于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 我们无法改变不可避免的一切 , 但却可以掌控我们人生的态度 。
有什么改变是不可能的呢?从恐惧走向成功 , 尼尔提到关键是思维方向的转变 。 人们通常认为 , 在成功做到一件事之前 , 一得有能力 , 二得有意愿 , 否则失败在所难免 。 尼尔却说:“这么做 , 就如同是把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沉到了煤矿巷道的最深处 , 而在通往这里的那条危如累卵的铁路上 , 一条轨道是自信(会做) , 一条轨道是动机(想做) 。 为此 , 我们最希望完成的任务就被放逐到了很远的地方 , 面前横亘着两条精神上的障碍 。 ”他认为这样的思维惯性应当被打破 , 不如直接开始做 , 随之而来的自然有自信与动机——本以为此生都学不会游泳的他自己 , 正是由此在并不青春的年纪解锁了游泳技能 。

文汇报|她们挣脱了什么,才终于能够“乘风破浪”?这一次,让我们从书籍中寻找答案
本文插图
拥有坦然接受的勇气 , 也是一种改变 , 也将为人生赋予力量 。 历经世事的从容 , 同样是一种美 。 在《生命中的所有 , 都是为你而来》中 , 医学专家安德烈·莫瑞兹提到 , 接受人生呈现给我们的一切 , 是疗愈所有疾病的关键;企图控制一切 , 必将导致疾病 。 当你全然接纳生命中的一切 , 不论当下发生了什么 , 都不去即刻定论或论断其好坏时 , 你的心就能打开 。 你的心如果一直开着“Yes”模式 , 你就会发现 , 完美或不完美的一切 , 都具有同等的价值 。 临床心理学家、作家莫妮卡·拉米雷斯·巴斯科则在《不执著,叫看破 不完美,是生活》中指出 , 幸福需要超越完美 , 用“最优主义”取而代之 , “不够完美又如何 , 万物皆有裂痕 , 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
作者:月白釉
编辑:范昕
【文汇报|她们挣脱了什么,才终于能够“乘风破浪”?这一次,让我们从书籍中寻找答案】*文汇独家稿件 ,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