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赵超构先生诞辰110周年,他作为报坛名家,这些故事你可知?
名人书信成为当下热门出版物 , 既满足人们了解名人的好奇心 , 也增进理解世事的共情力 , 更成为观瞻历史的参照物 。
作者:殷陆君
文章图片
赵超构(1910-1992) , 笔名林放 , 浙江文成人 , 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著名杂文家和社会活动家 。 1934年受聘于南京《朝报》;1938年参加重庆《新民报》工作;1944年参加中外采访人员团访问延安 , 写出了媲美《西行漫记》的长篇通讯《延安一月》;新中国成立后 , 主持《新民晚报》工作 。 赵超构一生从事新闻工作 , 勇于新闻改革 , 为人民说话 , 笔耕不辍 , 奋斗不息 , 创作了万余篇脍炙人口的新闻性杂文 。 历史已远 , 线索渐虚 , 踪迹难觅 , 如何收集需要功夫、怎么整理需要头脑 , 恰当联结需要智慧、巧妙解读需要心力 。 富晓春新著《赵超构书信往事》 , 恰好在研读与闲读之间 , 寻找到了一个令读者满意的平衡点 , 对于当下如何编辑出版一本让人悦读的书信集 , 值得借鉴 。
赵超构是一个新闻人 , 杂文是方家 , 对于中国晚报更是大家 。 让报纸“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新闻追求 , “软些软些再软些、广些广些再广些、短些短些再短些”的晚报文风 , 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政策的宣传艺术 , 至今让人难忘 , 足见其在新闻方面的卓越成就 。 其杂文绵里藏针 , 针砭时弊 , 留下诸多名篇 。 写杂文并不是件讨好的事 , 即使曲笔再软也难掩锋芒 , 因此见容于时人 , 是不容易的;历史地看 , 苛求篇篇正确 , 更是勉为其难 。 但是有人惊叹 , 赵超构是久经世纪风雨而未受大冲击的“翁独健” , 那么多“棍子”也未曾打到他身上去 , 他的办报之道和处世智慧值得寻味 。
书信是私人性的物品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更细腻的感性痕迹 , 发现更丰富的情感联系 , 悟出更深刻的处世道理 。 富晓春选择了一个巧妙的切口 , 倾听赵超构心灵深处的声音 , 但做下来并不容易 。 相较于大都市上海 , 他在偏僻的小城一隅;相比赵老 , 他小了好几轮 , 但是有心恰恰有、结缘层层深 。 他结交其亲 , 广访众友 , 学研其文 , 考证其事 , 细梳联系 , 从花繁柳密处拨开杂丛 , 从似隐非隐处找寻连线 , 轻轻推开了走近一代报人的“百叶窗” 。
赵超构是一个社会人 , 亲情是纽带 , 友情是桥梁 。 先天的耳疾是他天然的保护伞 , 而强烈的自律是他严实的防护衣 。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社会主义建设中 , 还是改革开放时期 , 无论是办报还是著文 , 赵超构目光犀利独到 , 既看到社会的问题 , 又想到时代的趋势 , 还能兼顾时人的接受度和观念的反复性 , 对时事政治的把握体现在文字的分寸拿捏里 , 也蕴藏在朋友的往来交流中 。 从他与国民党的巧妙斗争、和共产党人的真诚交往 , 对朋友的诚挚心意和读者的友好态度 , 与长辈的尊敬和对晚辈的爱护 , 我们感受他的人情冷暖和世态凉热 , 看到浙沪人的聪明与精明 , 体会新闻与政治的特殊联系 , 体察新闻工作者的特有谨慎 , 理解他多年藏于市井低调生活的睿智 。
读这些书信 , 我们能看到他写杂文的状态 , 无我无人 , 时掷匕首 , 或举投枪 , 为时代揭弊 , 为民生呐喊 , 为自由倡议 , 大胆泼辣的文风 , 活脱脱的报人风范 。 观这些往来 , 我们看到他做人的性情 , 有情有义 , 常思故交 , 常系旧朋 , 为历史证明 , 为真话鼓掌 , 为进步着力 , 求真担义的追求 , 凛凛然的文人风骨 。 如此我们不难理解 , 他的文字和身段都是软中带硬 , 语言和性情博中见智 , 内容和行为和中贯气 , 角度和表达平中见奇 。 我们也不难理解 , 他对家人要求之苛 , 对生活要求之低 , 佐证了他为人的低调和自律 , 虑事的周密和细致 , 为的是安身立命 , 这是多年积累的为人之道 , 也是情感的独特表达 , 更是后天的生存智慧 。 浸染这些血浓于水的情感波澜 , 把握深深浅浅的管道通向 , 还原历史深处的沟壑印迹 , 我们找到了理解一个老报人的金钥匙 。 分页标题
书信的好处是真实真切 , 不足是语焉不详 , 短期难以深刻理解 。 1985年 , 他当选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首任会长 。 1989年8月4日,他给时任常务副会长的北京晚报总编辑顾行去信“晚报也有一个如何进一步发挥优势,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课题 。 社会新闻正是晚报的潜在优势 。 ”如果我们研究一下他的新闻历程 , 我们就知道,重视社会新闻是赵超构一贯的办报思想 。 1953年 , 他提出 , “我们的社会新闻就是要从道德的观念出发来惩恶劝善 , 移风易俗” 。 1957年 , 他发表论文认为:决定一篇社会新闻的关键 , 往往是作者能不能以先进的思想观察事物 , 分析问题 , 并且以用先进的思想感情来感染群众为准绳 。 1981年 , 他为新民晚报社提出“宣传政策 , 传播知识 , 移风易俗 , 丰富生活”十六字办报方针 , 指出“社会新闻是晚报的报道轴心”“晚报要在晚字上做文章” , 在“情理事态”四个字上下功夫 , 做有晚报特色的文章 。 这些深刻的思想 , 对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晚报是远见卓识 , 对于新时期提高晚报和读者之间的黏性很有指导意义 。
1991年10月13日赵超构跟时任羊城晚报社长的关国栋的信言简意赅 , 不足百字,却尽显晚报同仁间的情深意厚:“老年目睹 , 倍感欢畅 , 振奋之余 , 谨此道谢 。 ”此行 , 他看到改革开放之硕果 , 感奋不已 。 欣然登台 , 唱起了卡拉OK , 一曲高歌 , 竟然是赵超构半个世纪前在延安采访毛泽东时学会的陕北民歌《大红公鸡》 。 这个出人意表的节目 , 引来经久不息的掌声 。 三个月后 , 关国栋将此行照片寄出 , 却收到了老人溘然长逝的信息……
赵超构是报坛名家 , 也是同事眼中的严师益友,晚辈心中的敦厚长者……“阅尽沧海时”观超构真精神;“飞入百姓家”记录报人情 , “有朋远方来”叙述朋友心 , “舐犊情深处”袒露祖孙爱 , “月是故乡明”播撒乡风乡音 。 一封封仍有余温的个体书信 , 一个个饱含深情的琐碎细节……富晓春捧给读者的何止是一抹次第回放的文字记忆 , 更是一个个绵长的真切故事 。 富晓春献给读者的岂止是一次简单明了的旧文展示 , 而是一缕缕可读可感的真诚感情 。
如何通过书信联结往事 , 描摹故人 , 写出新意?作为一个家乡后学 , 崇敬乡贤 , 敬重长者 , 是天然的情感 。 作为一名曾经的基层报人 , 关注乡土 , 反映时代 , 是必然的考虑 。 而作为一名地方文化学者 , 研究远去的历史 , 挖掘未知的钩沉 , 于不取巧处甘坐冷板凳 , 在不讨好时琢磨难题 , 实为不易 。 越是基层越有成长性 , 愈是艰难愈向前 。 几年下来 , 富晓春硕果累累 , 一部人物传记《报人赵超构》让人印象深刻 , 一册《赵超构书信往事》回味无穷 , 一份《赵超构年谱》启示良多 。 用人与人的联系来作题 , 引人阅读;以故事连接故事为形式 , 让人悦读;让优雅的表达和细腻的情感融合 , 感人心魄 。 这种深深的新闻情怀、浓浓的乡谊亲情、实实的为学作风也凝结在一种独特的情趣追求里 。
性灵书信为心史 , 练达人情写文章 。 读《赵超构书信往事》 , 从一个又一个精彩故事中 , 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背影 。 从富晓春对历史的孜孜搜求 , 对细节的精心爬梳 , 对赵超构“短广软”办报理念的追求 , 对林放“杂中有专 , 专中有杂;九流百家 , 兼容并包”杂文的传统承续 , 我看到了一代代新闻人、研究者对崇高理想的不懈求索 , 更听到奋进新时代的清新足音 。
【纪念赵超构先生诞辰110周年,他作为报坛名家,这些故事你可知?】
(_原题为:纪念赵超构先生诞辰110周年 赤诚写心史 练达报人情——读富晓春新著《赵超构书信往事》)
- 游侠网|传闻:iPhone 12暑假开始量产!优先生产6.1英寸版
- 垚垚好先生|地摊经济强势崛起秒杀海南自贸,大分歧日刘涛请你吃面
- 安先生|河南:一对父女被困悬崖!搜救队展开紧急救援!途中还被啄木鸟摆了一道!
- 余先生|防不胜防!加入股票交流群怕被骗观察两月才出手,结果还是被骗一万元
- 至道学宫创始人白云先生姚玉祥
- 陈先生|怪了!厕所地漏半夜冒出油烟味,恒大御景湾业主被熏得无法入眠!原因竟是……
- 李先生|扫码就送礼品?还1折出售名牌?这好事就让你赶上了?
- 郑先生|男子网吧熟睡手机被盗 民警1小时破案完成抓捕
- 欧派|减持!欧派家居:董秘杨耀兴先生减持约8.18万股,减持数量过半
- 纽约帝国大厦熄灯纪念弗洛伊德|纽约帝国大厦熄灯纪念弗洛伊德 呼吁结束那些对城市和人民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