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本地站|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姜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人民网本地站|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姜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本文插图
图左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姜新 南通海事局供图
从沿江到沿海 , 他始终坚守一线 , 用行动呵护着江苏入海新通道的快速建设 ,用心守护一江碧水 。 他相信 , 他的努力一定会为江海腾飞 , 为江苏海事“二次飞跃”增添亮色 。 他就是姜新 ,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 一名平凡的海事人 。
姜新 , 1965年生 , 南通海门人 , 1997年转业进入南通海事局工作 。 从事海事工作23载 , 姜新始终扎根一线 , 恪尽职守、默默奉献、辛勤工作 , 出色地完成党赋予的光荣任务 , 用拼搏、用奋斗谱写了一首感人的奉献之歌 。
圣火与大桥 那是一份约定
离岸3公里的江心 , 400平方米的趸船像一片摇曳的树叶 。 那里曾经是姜新和同事们坚守的阵地——苏通大桥海事处 , 守卫着大桥和船舶的安全 。 “南通 难通” , 曾是所有南通人的心病 。 “建大桥、通苏南 。 作为南通人 , 护卫建设义不容辞” , 姜新当仁不让 , 在江心一守6年 。
江心的趸船风雨飘摇 , 缺水缺电 。 而且颠簸得让人吃饭都没胃口 , 即使是上了岸 , 还感到脚下的地在摇 。 夏天 , 趸船就像一只烤箱 , 办公室温度最高50度 。 冬天 , 江水打上甲板 , 锚链、栏杆上能挂一尺多长的冰凌 , 有时连门窗都给冰封住 。 工作繁忙的时候 , 他在趸船上一呆就是半个月 , 饿了吃饼干、方便面 , 困了睡桌子、地板 。 长期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终于使身材魁梧的他患上了腰肌劳损 , 一旦病情发作 , 行动、走路都疼痛难忍 。
苏通大桥施工水域平均每天船舶流量达2700多艘次 , 高峰时多达5000多艘次 。 这里江面开阔 , 水深流急 , 一日两潮 , 最大潮差达5.6米 , 并时常伴有涌浪 , 一年中风力达6级以上天数有170多天 , 台风、寒潮深度影响达10多次 。 2005年台风麦莎袭击苏通大桥水域时 , 直径50公分的缆桩被拉开了一个大口子 。 经过这里的船舶容易发生险情 , 一旦船舶失控撞上建设中的桥墩 , 后果不堪设想 。
惊涛骇浪 , 奋不顾身排险情;水上施救 , 指挥若定显身手 。 一面面锦旗背后 , 是—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 2005年4月18日 , 阴云密布 , 风高浪急 。 “长江22012”轮在大桥上游附近发生散队 , 7艘失控的重载驳船像脱缰的野马 , 在急流中乱窜 。 海巡艇冒着8级以上大风出航 , 营救落水船员 , 他守在施救现场发布航行警告80多次 , 劝阻和拦截下水船舶及时避开大桥……最终 , 一起重大事故险情安全化解 。 台风“麦莎”来袭的那一年 , 江面风力达12级 。 狂风几欲将甲板上的海事人员吹上天 , 趸船的锚链咯咯直响几乎拉断 。 虽然大桥海事处早已发出预警 , 但就在台风到来之前 , 苏通大桥水域4个主要标段仍有60多条工程船尚未撤离 。 他主动请缨 , 督促剩余船只的撤离 , 等到所有船只都安全撤离 , 他才最后一个离开 。 而此时 , 台风已到长江口 。 由于撤离及时 , 措施得当 , “麦莎”过境期间 , 苏通大桥水域未死一人、沉一船、损一物 。
大桥在他的看护下 , 一天一天“长成” , 那里有他的坚守、他的汗水、他的梦 。 2007年5月1日 , 姜新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2008年5月25日 , 苏通大桥上激情涌动 , 奥运圣火“祥云”经苏通大桥在南通传递 。 “我相信 , 圣火与大桥的相遇 , 一定是一份约定” , 姜新的激动溢于言表 。 15时3分 , 他来到日夜守护的大桥 , 与第11棒火炬手交接 , 点燃火炬 , 开始了激动人心的火炬传递……“能够代表海事人参加火炬传递 , 是我一生的骄傲!”跑完150米传递路程的他显得格外满足 。
苏通到沪通 那是一份“情结”
2015年 , 沪通大桥建设如火如荼 。 姜新主动向组织申请到沪通大桥第一线工作 , 继续发挥他的护桥经验 。 “南通与上海真的很近 。 沪通大桥方便南通接轨上海 , 南通实现腾飞指日可待 。 ”姜新说 , “我有一份大桥‘情结’ , 细想想 , 原因可能就在这里 。 ”
【人民网本地站|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姜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沪通大桥集多个“世界第一”于一身 , 但对海事人来说 , 建设水域通航环境复杂程度也是世界第一 , 水上安全管理难度同样前所未有 。 施工高峰期 , 每天千余人坐交通船上下班 。 工人们多住在北岸 , 就靠着交通船的来来往往往返于工地和住宿地 。 以致于中铁和中交二航的临时码头前每天都会出现上下班的“高峰流” 。
有一天 , 一名工人猛地跨档跳上码头 , 脚底一滑险些落水 , 正在巡航瞭望的姜新心里“咯噔”一下 。 他找到项目部安全总监 , 对方告诉他 , 这批工人没有在水上施工过 。 “要想法子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 。 ”接下来的半年多时间内 , 姜新客串了“老师”的工作 , 他和同事共为施工人员开展了6次大规模水上施工安全知识专题培训 , 受训人数数千人 。
交通船每开一趟都要经过狭窄的天生港水道 , 穿越九圩港砂石市场 , 途径横港沙临时通道 , 横越主航道……施工期间 , 每天这样的水上穿行都必须小心翼翼 。 他紧牵“牛鼻子”——交通船管理 , 和同事对船舶进行全面检查 , 坚决清退了“福祥号”等2艘不合格老龄交通船 , 保障每天千余人的上下班安全 。分页标题
“要管出个名堂来” , 又是那个不太爱讲话 , 默默无闻 , 但却认真的姜新和同事一起 , 从规范管理上想起了办法 。 他们调查研究 , 听取意见 , 相继形成了全天候巡航制 , “一桥五方”安全例会制、上下游驻点卡口制等9项创新举措 。 他还作为主要力量参与制定了《大桥建设期间通航安全维护方案》、《大桥施工期通航管理规定》等4个规范 。 “心里有谱 , 手上有数 。 ”姜新说 。
大桥天生港航道桥桥墩钢沉井吊装 , 第一次交通管制12个小时 , “这时间有点长啊……”作业方欲言又止 , 姜新听出了话外音 。 认真的他向领导汇报了自己的想法:能否改进管制方案 , 缩短管制时间?在他的建议下 , 全处同志一起对施工方案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 提出建议 , 改进了沉井的驳运方法 , 进而改进了管制方案 , 使每次交通管制时间从12小时缩短至7小时 。 2017年大年初一 , 冬日的阳光洒在灰白的水面上 , 沪通大桥4号墩的施工现场 , 姜新留照于此 。 他目视着蜿蜒的大桥雏形 , 身躯高大挺拔 。 “等到大桥全线贯通了 , 我还要在这里留一张照片 。 ”
追江和赶海 那是一种执着
“哪里有需要 , 哪里就有我 。 ”姜新信心满满 , “从沿江到沿海 , 我相信我能行 。 ”这里有着江苏入海新通道和全国最大规模的风电建设 , 他将在南黄海继续展现着他独有的荣光与价值 。 到了沿海 , 姜新有了一种跨过“千山万水”去监管的体会 。 施工现场偏远、道路崎岖、风沙四起 。 漫漫滩涂 , 一望无际 , 有些甚至无路可去 。 潮间带作业 , 施工船往往坐滩施工 。 无船可去、无车可达 , 就步行前往 , 姜新和同事常常脱鞋卷裤 , 光着脚丫 , 徒步前往作业点对坐滩船舶开展安全检查 。
当地的风电运维船舶有85艘 , 每日往返风电场的多达30艘次 , 同时在现场作业人员超过300人次 。 这样的现场 , 船能去 , 但是去一趟要在风浪里颠簸5个多小时 , 常常因为赶不上潮水而滞留海上 。 “干这行不就是为了多苦点钱嘛 , 这么老远的 , 连个手机信号都没有 。 ”运维船的船员和姜新聊起了家常 。 见过几次姜新 , 一些船员和他熟稔了 。 经过聊天 , 姜新了解到部分船员的海上作业安全知识还比较缺乏 。 在和领导汇报后 , 大家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 。
“既然回不来 , 那就不回来 。 ”姜新建议 。 于是他和同事们打破检查当日往返的常规 , 创新建立了风电场驻点检查机制 , 在3-4天的驻船检查期间 , 除规定动作外 , 应急知识培训、夜间应急演练 , 无人机辅助检查等一应开展 。 船员海上作业安全知识和技能也得到有效提升 。 2018年 , “三无”船专项整治的战役全面打响 , 又是姜新 , 冲锋在前 。 以往 , 三无”船一直得不到有效整治 , 是水上安全的一大顽疾 。
在调查汇报中 , 他描述到:“三无”船有市场需求的存在 。 一来由于利润有限 , 正规的交通艇数量远远不够;二来部分“三无”船靠此维持生计 , 船员缺少其他谋生手段;三来部分“三无”船追求利益不办证 , 专做非法营生 。
姜新说:“作为一线人员 , 做好调查汇报 , 这是我们的职责 。 ”政府牵头 , 多部门联合 , 南通迅速开展“三无”船联合整治 。 采取了扩充正规交通船数量、拆解或劝离已有“三无”船、坚决打击继续航行的“三无”船等措施 , 多年“沉疴”得到有效治理 , 江面环境焕然一新 。 一年时间 , 姜新累计宣传教育船民200余人次 , 参与行政强制“三无”船舶10余起 , 这些努力 , 有效地压缩了“三无”船的生存空间 , 保护了水域环境 。(徐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