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师」从连队班长转岗到雷达对抗技师,他成功转型的关键是啥?
他的名字被旅里拿来命名第一个创新工作室 , 他写的装备维修手册成为院校专业教材 , 他自创的歌曲成为战友们的励志歌——
一名士兵的转型“心路”
■解放军报采访人员 陈利 特约通讯员 杨琪潇 薛维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张帅伟(左二)与技术室工程师一起分析装备故障 。薛维高 摄
急匆匆将一大碗米饭扒下肚 , 上士张帅伟结束了晚餐 。跨出食堂前 , 他突然又转身返回 , 从餐桌上抓起一根香蕉揣进口袋 。“给晚上加班备点夜宵 。”他笑着说 。
部队调整改革后 , 张帅伟转隶到第71集团军某旅担任雷达对抗技师 。加班 , 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常态 。
转岗两年多来 , 张帅伟取得了不少成绩:自创“目标识别与分析三步法”“装备展开与撤收快速实施法”等新训法;参加实战化电子侦察行动 , 取得重要战果……每一次高光出场的背后 , 都离不开“点灯熬油”的积累 。
今年3月底 , 为激励官兵投身部队训练创新 , 旅里决定成立以官兵姓名命名的创新工作室 , “张帅伟工作室”第一个组建成立 。
从此 , 张帅伟加班的时候更多了 。办公楼哨兵发现 , 工作室的灯经常亮到深夜 。
战斗到深夜的不仅仅是张帅伟一个人 。夜幕下 , 一些官兵带着思考 , 陆续走进张帅伟的创新工作室 。一颗颗向战而行的心碰撞出闪亮的火花 , 照亮他们从新战位走向未来战场的漫漫长路……
“换岗就像树木移栽 , 要想重新枝繁叶茂 , 就得向下深深扎根”
一段能够笑着讲述的过往背后 , 经常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 。
张帅伟所在的电子防空营是改革调整后新组建的单位 , 官兵大多转岗、转隶而来 , 专业基础薄弱 。
报到刚满一周 , 营长王前磊就找到张帅伟 , 通知他从连队班长岗位调整到营部技术室 , 担任雷达对抗技师 。
当时 , 营部技术室面临人才荒:编配的3名工程师没一个专业对口 , 两名士官技师 , 一个出自底盘修理专业 , 一个是原炮兵班班长……成立一段时间来 , 技术室几乎是个“空架子” 。
从某电子对抗团转隶来的张帅伟 , 成了营长王前磊眼里的“救火队长” 。
翻开张帅伟的履历 , 王前磊越看越喜欢——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装备维修专业毕业 , 在校期间多次被评为“优秀学员”“学习标兵”;毕业考核时 , 因专业能力突出 , 被考核组直接指定为唯一免考学员;参加原单位电子对抗专业比武 , 多次夺得总评第一的好成绩……
即便如此 , 被领导“委以重任” , 张帅伟还是有些忐忑:“自己刚刚转隶过来 , 人生地不熟的 , 害怕有负期望 。”
营长王前磊给他打气:“技术室担负全营装备维修管理、技术研发等重任 , 技术室的业务水平上不去 , 整个营的作战能力都将受影响 。我们不能害怕畏缩 , 再难也要顶上去!”
张帅伟决心挑起这个担子 。到技术室报到那天 , 他在自己上铺的床板上刻下“加油、努力、奋斗、拼搏”8个字 , 每天起床一睁眼便能看到 。
打开局面并不容易 。技术室主任王永民说 , 当时的技术室 , 就像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草原五班” , 张帅伟就如那个突然打破平静的“许三多” 。
起初 , 看着张帅伟每天起早贪黑 , 一台接一台地检修装备 , 王永民和另外两名工程师还能自我宽慰:反正我们也不懂专业帮不上忙 , 让他折腾去吧 。
时间长了 , 他们3人开始不自在起来 。更何况 , 张帅伟每天工作结束后 , 都要坚持向他们汇报 , 把干的活儿说给他们听 , 把遇到的难题拿出来向他们请教 。
日复一日 , 张帅伟的汇报和请教起了效果 。
最先转变的是工程师徐晟 。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 , 徐晟理论功底深厚 。在帮助张帅伟解答理论困惑的过程中 , 他发现 , 雷达对抗专业也并非如转岗之初想象得那么难 。慢慢地 , 他和张帅伟之间的话题越来越多 。分页标题
一次巡修间隙 , 徐晟问:“每天这么认真工作 , 不累吗?”张帅伟回答:“战士换岗 , 就像树木移栽 , 要想重新枝繁叶茂 , 就得向下深深扎根 。心安定了 , 就不会感觉到累了 。”
这句话 , 很快传遍了全营 。
两个月后 , 技术室的面貌焕然一新 。3名工程师开始捧起书本 , 一边重新学习专业理论 , 一边“组团”执行维修任务 。两名转岗技师也把张帅伟的学习笔记找来 , 一页一页地对照着学习 。
当年年底考评 , 经电子防空营技术室检修的装备 , 被考核组一致认为技术战术水平保持最佳 。营长王前磊从旅领导手中捧回了“装备管理先进单位”的锦旗 。后来 , 旅里组织官兵专业等级评定 , 技术室人员全部顺利通过 。
“和装备在一起待久了 , 就会把它们当成亲人 , 对装备越精通 , 心里越惦记”
在张帅伟的心里 , 有两份情最难割舍 , 一份是对父母 , 一份是对手中的装备 。
两者也有冲突的时候——
那次 , 张帅伟在家休假 , 当时他母亲生病 , 已经联系好医院动手术 。手术前一天 , 他突然接到通知 , 单位有大项任务 , 希望他能尽快归队 。
心神不宁的他不知道该怎么和母亲张口 。敏感的母亲看出了儿子的心事 。入伍这么多年 , 张帅伟对家里一直报喜不报忧 。母亲记得 , 以前自己问儿子 , 在部队干得怎么样?张帅伟总是笑笑回答 , 挺好的 。
直到有一天 , 张帅伟把整整一大箱的荣誉证书和各类奖牌、证章寄回家 , 母亲才意识到儿子在部队干得有多优秀 , 是一个多好的兵 。
看着儿子眼里闪烁的踌躇 , 躺在病床上的母亲说:“妈知道你孝顺 , 但是部队有事耽误不得 。家里有你爸在 , 放心回去吧 。”
第二天 , 母亲被推进手术室后 , 张帅伟“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 随后带着满腔愧疚向机场赶去 。
“当时为什么不和单位说明家里的情况 , 晚几天再归队?”采访人员问 。
张帅伟想了想 , 缓缓答道:“如果不是遇到棘手的任务 , 单位是不会轻易通知休假人员提前归队的 。当时 , 母亲需要我 , 部队的装备也需要我 , 确实很纠结 。”
沉默了几秒后 , 他又接着说:“以前不懂为啥老兵退伍时 , 往往会抱着装备哭 。现在才明白 , 和装备在一起待久了 , 慢慢就会把它们当成亲人 , 对装备越精通 , 心里越惦记 。”
张帅伟对装备、对岗位有多热爱?这样两个故事或许可以说明——
在军校培训时 , 教员告诉张帅伟 , 要想成为一名电抗专业的优秀战士 , 心一定要稳 ,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专注的耐心 。
张帅伟练耐心的方法是焊电路板 。一块B5纸大小的电路板上 , 密布着几百个焊点 , 他一个点接一个点地焊 , 两个月时间 , 他焊了几十块电路板 。从开始的多次烧坏到最后零失误 , 张帅伟成了同批学员里心最稳、手最稳的那一个 。
2018年 , 部队配发某新型雷达装备 , 为掌握雷达装备工作原理 , 张帅伟找来上百张装备图纸 , 潜心研究 。当时 , 恰逢厂家技师来旅里巡修 , 他就白天跟着打下手、递工具 , 抓住一切机会请教 , 晚上则对着拆卸下的装备器件学习研究 , 最终练就了装备技术参数“一口清”、开关旋钮“一摸准”、常见故障“一眼明” 。
随后 , 他又围绕雷达装备的典型故障问题分析总结 , 编写出《装备故障问题手册汇编》 。后来 , 这本书被院校选作教材 , 兄弟部队也纷纷借鉴学习 。
“当兵久了 , 心思就很纯粹 , 只要身处军营 , 家国天下便扛在肩头”
在这个旅 , 聊起张帅伟 , 不少人直呼他为“男神” 。
一个热血汉子被战友称为“男神” , 采访人员起初听着奇怪 , 可随着采访深入 , 才发现这个“男神”真挺“神”——
部队演习在即 , 某营一台装备突发故障 , 雷达无法快速侦搜跟踪目标 。该营营长召集全营技术骨干轮番尝试 , 结果都未能排除故障 。分页标题
众人一筹莫展之际 , 从机关办事返回的张帅伟恰巧经过此处 。营长一把拉住张帅伟 , 请他试一试 。
故障原因很快被找到:一块电路板上的小开关 , 在战士清扫灰尘时被不小心拨动 , 造成了短路 。张帅伟手指轻轻一拨 , 装备瞬间“满血复活” 。
除了技术“硬核” , 张帅伟身上还有不少“软实力” , 为他“圈粉”无数——谱曲写歌就是其中一项 。
当着采访人员的面 , 他抱起吉他弹唱了一首自创的《军嫂》:“我们的时间总是在忙碌/你们在家里孝敬咱父母/家里的苦和累我无法去体会/可你还是告诉我要好好地工作……”
张帅伟说 , 有段时间 , 部队上下正在紧张备战某大项任务 。每天饭点 , 他都会看到一位怀孕的军嫂挺着大肚子 , 独自拎着饭盒去食堂打饭 。那画面让他至今难以忘怀 。
这些年来 , 不管是身处任务一线 , 还是走在军营一角 , 张帅伟都习惯随身带着纸和笔 , 把官兵拼搏的苦、成功的甜、受挫的辣、离别的酸 , 都记录下来 , 在随后的岁月沉淀中 , 慢慢谱成曲、写成歌 。
紧张工作之余 , 他不时拨动琴弦 , 将《我的绿军装》《家国有我》《少年征程》等一首首原创歌曲 , 化作战友耳畔流淌的音符 , 温暖他们的内心 , 鼓舞他们拼搏奋进 。
不管是苦练技能 , 还是写歌唱歌 , 对张帅伟来说 , 都只是遵从内心的想法走好军旅生涯的每一步 。
他认为 , 军人的生活应该是简单而充实的:“当兵久了 , 心思就很纯粹 , 只要身处军营 , 家国天下便扛在肩头 。”
每次休假回家 , 张帅伟很少出去参加聚会 , 每天帮着父亲干农活 , 帮着母亲整理家务 。
夜晚 , 伴着虫鸣蛙叫 , 他会抱起吉他 , 把自己写的歌唱给父母听:“生活相伴多亏欠/自古忠孝两难全/祖国有我/风云变幻又如何/英雄砥砺护山河……”
一张“保护网”
■第71集团军某旅雷达兵 于 昌
那是我们单位组建后参加的第一场大型演习 , 大家对即将开展的对抗充满了期待和自信 。
演习前 , 我所在的干扰车出现了故障 。接到求助后 , 张帅伟一边奔跑赶来 , 一边通过电台指导我做故障筛查 , 不到2分钟就找出了故障源 , 5分钟后就让干扰车正常投入战斗 。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 , 电子防空装备科技含量高 , 对背后的人才和技术支撑要求更高 。过硬的技术保障人员和先进的武器装备及操作员 , 是电子防空武器系统形成战斗力的重要基础 。
有人把我们电子防空力量比作掩护目标的“防护网” , 那么雷达对抗技师的工作则是为这张网织起“保护网” 。他们要凭借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长期的经验积淀 , 确保这张网任何时候都不会被“撕开口子” 。
一个“孵化器”
■第71集团军某旅电子防空营营长 王前磊
作为技术保障人员 , 张帅伟在我们营近年来参加的演训活动中 , 发挥了重要作用 。
电子防空武器系统是防抗一体、软硬兼备的高新科技力量 , 除了对装备性能、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外 , 对技术保障队伍同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以张帅伟为代表的雷达对抗技师 , 确保了整套电子防空装备系统作战能力输出的质量 , 他们是支撑空防体系打击能力、对抗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关键环节 。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 制胜的链条不能只依托一个关键点 。如何通过张帅伟“孵化”培育出更多的支撑点 , 让制胜因子不断成长 , 是我们当前的紧要工作 。
(周伟、张震、罗庆整理)
被全新定义的不仅仅是一个名词
【「技师」从连队班长转岗到雷达对抗技师,他成功转型的关键是啥?】■单春锦
雷达对抗 , 一个老生常谈却又被全新定义的名词 。
说老生常谈,是因为雷达自诞生之日起就深刻改变了战争面貌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 英德两国围绕雷达展开激烈交锋 , 开创了现代电子战的先河 , 人类战争从此开启了“隐匿者”和“发现者”之间的较量 。海湾战争中 ,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军队进行连续不断的电子侦察和强大电子干扰 , 使得伊军通讯中断、指挥失灵 , 部队迅速溃败 。雷达对抗在无形空间的强大杀伤力 , 一次又一次引起世界各国军事专家的惊叹 。分页标题
说全新定义,是因为改革重塑后 , 我军雷达对抗专业作为一个全新的战斗岗位 , 嵌入陆军防空力量作战体系 , 成为部队战斗力提升新的增长点 。
新的增长点 , 呼唤全新的人才队伍 。雷达对抗的背后其实是技术、人才的比拼 。雷达对抗技师就是我们制胜无形战场的“影子前锋” 。作为新出现的战位 , 在改革转型中 , 他们中有很多人经历了跨岗、转隶的重塑之痛 , 正向着胜任岗位、能打胜仗的方向奋力奔跑 。
新的增长点 , 需要全新的抓建思维 。自从雷达对抗进入现代战争体系以来 , 战争形态不断演进 。雷达对抗作为“软杀伤”的主要手段 , 是夺取“制信息权”“制空权”的关键因子 。建设这支新型作战力量 , 需要我们改变以往机械化作战一线突破、平面对抗的思维惯性 , 找准新的战斗力突破口 , 以战领建、抓建为战 。
新的增长点 , 期待全新的进取之心 。新质战斗力的生成与提高是一场寂寞的长跑 。从一名连队班长转岗到雷达对抗技师 , 张帅伟成功转型的关键 , 就在于他始终保持一颗向战之心 , 老老实实地下苦功夫、慢功夫、硬功夫 。
在战斗力建设这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中 , 我们每个人都应不遗余力地跑好自己这一棒 , 即便没有喝彩、没有掌声 , 也要默默拼搏、衔枚疾走 , 积蓄能打仗、打胜仗的本领和底气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 凤凰网娱乐红领巾三道杠!倪妮儿童节当上“小班长”
- |瞄准少儿教育赛道 数字王国推出虚拟偶像“班长”小艾
- 虚拟数字王国推出新形态虚拟偶像「班长」小艾,瞄准少儿教育赛道
- 新华网|在连队灯光球场举行——老兵的婚礼
- 三好班长|伦敦塔时期的黑暗,塔内人头飞舞的时代,日不落帝国逐渐衰落
- 95第八届青岛市首席技师名单公布 95人获评
-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抗疫先锋可申评技师特殊津贴,获评享3万元津贴
- 北京日报北京抗疫先锋可申评技师特殊津贴,获评享3万元津贴
- 「」消防员吵架被班长罚牵手一下午:有一个可爱的领导简直为职场加分
- 「班长」消防员吵架被罚手牵手一下午,网友笑疯:牵就牵嘛,晃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