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朱元璋发迹的三场硬仗,一个比一个难打,称帝实至名归
有明一朝 , 各种闹腾皇帝堪称是百花齐放 , 之所以有这样的闹腾的资本 , 更多的还是崽卖爷田心不疼 , 立下开国殊勋的朱元璋 , 绝对是朱明王朝无出其右的皇帝 , 从一介布衣一路走上皇帝宝座 , 可谓传奇累累 。
朱元璋幼年生活不易早已为人所知 , 比如他原名是叫"朱重八" , 是农民父母按顺序取的 , 他的其他兄弟姐妹分别叫朱重一二三四五 , 一直排到他这儿 , 只是后来得入行伍以后才改的叫朱元璋 。 他做过乞丐 , 当过和尚 , 家乡人饿死的饿死 , 逃难的逃难 , 幼年的不易生活为后来的朱元璋杀伐决断 , 隐忍苟活埋下了重要性格伏笔 , 而在他一路登基称帝的道路上 , 有三场硬仗不得不提 , 就是他分别打败陈友谅、张士诚和大元王朝的战役 。 这三个对手 , 一个比一个难打 , 输了的人也不能不叫英雄 , 只能慨叹乱世之中 , 雄才辈出 , 能走到最后一步的除了自身努力 , 或许冥冥之中还有天意存在吧 。
本文插图
第一仗 , 打陈友谅
。 鄱阳湖大战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 , 同时也是中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水战 , 前后历时37天 , 时间之长 , 规模之大 , 投入兵力与舰船之多 , 战斗程度之激烈 , 在中国古代水战史上都是空前的 。 鄱阳湖大战发生在元至正二十三年(1343) 。 从双方兵力对比来看 , 陈友谅部60万人 , 朱元璋部仅有20万人;陈军的战船大多是新造的 , 形体高大 , 装备精良 , 但笨重不灵;朱军的战船主要是收编和缴获的 , 以小船居多 , 但机动灵活 , 进退自如 。 两相比较 , 陈军实力占优势 。 但陈部人多却因久战而情绪低沉 , 朱部人少而士气高昂 。 交战结果是劣势兵力的朱军战胜了优势兵力的陈军 。 这是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 这场战争 , 为朱元璋统一江南 , 涤平敌手 , 进而建立明王朝奠定了基础 。
本文插图
第二仗 , 打张士诚
。 朱元璋打张士诚采用的是以重兵围城 , 等张士诚部弹尽粮绝后一举破城 。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 , 朱元璋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 。 同年十一月 , 杭州、湖州先后投降朱元璋 , 平江成为孤城 。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 , 发动平江战役 。
平江战役开始时 , 朱元璋筑墙围城 , 并造有三层的木塔楼 , 高过城墙 , 以弓弩、火铳向城内射击 , 还设襄阳炮日夜轰击 。 张士诚死守平江 , 粮尽后 , 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后 , 以屋瓦为弹 。 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 , 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 , 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 。 最后 , 张士诚被俘 , 解往应天 。 朱元璋问话 , 他不搭理;李善长问他 , 他则破口谩骂 。 无奈 , 朱元璋只得命手下卫士以乱棍打死张士诚 , 东吴灭亡 。
本文插图
第三仗 , 打元朝 。
朱元璋在消灭张士诚之后 , 紧接着就令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 , 1368年进攻元大都的东部门户通州 , 徐达令郭英以千人埋伏在道旁 , 勾引元军主力出城 , 最后全歼驻地主力拿下通州 。 在明军攻克通州的这天晚上 , 元顺帝仓惶撤离了大都 , 其后 , 明军派出哨兵 , 至燕都城下 , 不逢敌兵 , 城上亦无旗帜 , 疑有伏兵而会 。 明军在野外等了五天 , 并无元军出城迎战 。 徐达只好做出工程决定 。 徐达分兵左中右三路向大都进军 , 明军终于兵临大都城下 。 大都共有11座城门 , 历来有元军中的"怯薛"轮流守卫 , 但此时的"怯薛"军已随元顺帝出走了 , 仅剩下一些老弱残兵而已 。 明军从大都齐化门的沟壕登城而入 , 非常顺利的攻下大都 。分页标题
大都的陷落 , 宣告元朝灭亡 , 朱元璋改大都为北平 , 意在平定北方 , 朱元璋就是靠着这三场硬仗 , 算是坐稳了大明天下 。
参考文献:《朱元璋传》、《明史》
【朱元璋朱元璋发迹的三场硬仗,一个比一个难打,称帝实至名归】文:西轮组
- 历史旧影馆|8张历史上流传的朱元璋画像:被刻意丑化,图9才是他的真实样貌
- 鲸鲸说历史|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为何朱棣却不敢造朱元璋的反?
- 鱼羊文史|朱元璋:“成功者”,他们的光环背后是为了胜利竭尽所能!
- 朱元璋|徐达神道碑应该是一篇“草稿”,如此推测,蒸鹅事件可能是真的
- 天涯看点历史|朱元璋为何不把皇位传给能干的朱棣?专家:谁都能坐,就朱棣不行
- 琳琳说历史|朱标如果活着,朱元璋会让他顺利继位吗?
- 糗事大说|朱元璋为何要烹食大臣的老婆!说了都是古代妇女的血泪史
- 读史前历史|如果朱元璋长子不死,选择削藩的话,朱棣会造反吗他会成功吗?
- 烟雨江南似画|朱元璋派他下南洋,他却建立一国家,如今富的六亲不认,只认中国
- 谈古论今说历史|徐达墓碑上一个小细节,徐达可能被朱元璋赐死,蒸鹅事件或许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