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试者边听音乐边学习,会不会影响学习效果


_本文原题:边听音乐边学习 , 会不会影响学习效果

被试者边听音乐边学习,会不会影响学习效果
本文插图
“天青色等烟雨 , 而我在等你 ,
月色被打捞起 , 晕开了结局 ,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
你眼带笑意……”
看着这些歌词你是不是也不由自主哼出了曲调呢?流行音乐凭借其通俗的内容和活泼的形式一直是大众的“心头好” , 尤其受年轻人和学生青睐 。 不少年轻人在走路时听音乐 , 睡觉前听音乐 , 甚至在学习时也要戴上耳机 ,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
那么 , 边听音乐边学习 , 到底会不会影响学习效果呢?在做出回答前 , 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 无关言语效应” 。
【被试者边听音乐边学习,会不会影响学习效果】早在1976年 , 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科里和威尔士就提出了“无关言语效应”的概念 。 他们认为 , “无关言语效应”是指与记忆任务无关的言语的听觉输入会干扰个体当前视觉记忆任务的现象 。 简单来说 , “无关言语效应”就是指当你在看材料进行记忆时 , 同时听到了与你记忆的内容无关的言语输入 , 那么你的记忆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

被试者边听音乐边学习,会不会影响学习效果
本文插图
“无关言语效应”为什么会产生
心理学家和我们一样 , 对“无关言语效应”产生的原因充满了好奇 , 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 可是研究结果却不完全相同 , 研究的内容也存在差异 , 因此也就提出了不同的模型与解释 。
最早的解释来自于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斯伯林的记忆模型 , 他认为个体在接收感觉刺激后 , 先将其转换为感觉记忆 , 再由感觉记忆整合转换为短时记忆 , 最后短时记忆通过复述进入长时记忆 。
感觉记忆中包括视觉感觉记忆和听觉感觉记忆 , 当人们接收到听觉刺激时 , 大脑中的一个缓冲器会先对听觉刺激进行加工 , 加工后形成语音记忆 , 但是这些语音记忆都是“潜伏”状态的 , 只有出现相关刺激时 , 它们才会被提取 。 这就好像潜伏着的“战士们” , 当它们听到“号角”时 , 才会立刻从隐蔽处钻出来 。 因此 , 当我们在进行视觉即时序列回忆时 , 若有与听觉记忆相关的内容 , 就免不了受到听觉感觉记忆的干扰 。
为了进一步探究“无关言语效应”的内在机制 ,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心理学家萨拉姆和英国剑桥大学的心理学家巴迪力在1989年做了一个实验 , 实验要求被试者在忽略背景音乐的情况下进行即时视觉序列回忆(向实验中的被试者呈现由几个项目(如字母或数字)组成的一个序列 , 呈现一定时间后 , 要求被试者对其进行回忆 , 项目数较少的序列常用于测量短时记忆) , 需要记忆的内容为由9个数字组成的序列 , 背景音乐分为三种:白噪声、器乐、声乐 。 (白噪声是指一段声音中的频率分量的功率在整个可听范围(0~20千赫兹)内都是均匀的;器乐是由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声乐则是指由人演唱出来的音乐 。 )实验结果表明 , 当背景音乐是声乐时 , 被试者的任务表现显著地变差了 , 而器乐则没有产生这么显著的影响 。

被试者边听音乐边学习,会不会影响学习效果
本文插图
为什么只有声乐会影响被试者的记忆表现呢?
心理学家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 工作记忆分为语音回路、视空间模板和中央执行器 。 语音信息是通过语音回路进行记忆的 , 视觉信息一般通过视空间模板进行记忆 , 而一些可发音的视觉材料(如数字、单词等)需要先通过默读进行编码 , 使其进入语音回路进行记忆 。
也就是说 , 当人们需要记忆的材料是可以发音的材料时 , 语音回路中同时存在着由视觉刺激和由听觉刺激编码而成的语音信息 。 因此 , 当人们对可发音的视觉材料进行记忆时 , 容易受到无关言语信息的干扰 。 声乐相较于器乐而言 , 与默读产生的信息在发音上有更多的相似之处 , 因此声乐对视觉序列回忆任务产生的影响更大 , 这也称为“发音相似干扰” 。 这就好比让你辨别两个长相极其相似的双胞胎 , 他们相似程度越高 , 对任务造成的影响越大 , 你需要花的时间就越长 。分页标题
“无关言语效应”有哪些影响因素
除了发音的相似性以外 , 天津师范大学的心理学研究者白学军和高淇所做的一项新研究表明 , “无关言语效应”还会受到学习材料的影响 。 该研究分为两个实验 。
实验一以大家比较熟悉的中英名词为识记内容 , 实验条件分为三种:无音乐、中文音乐、英文音乐 。 背景音乐分别为同一首流行歌曲的中文版《随它吧》和英文版《Let it go》 , 这两首歌除了歌词不同 , 其他方面都毫无区别 。 研究者要求被试者忽略背景音乐 , 对中英文词汇进行识记 。 结果表明 ,与其他两种条件相比 , 被试者在无音乐条件下回忆出的词汇量最多 , 且英文音乐条件下的回忆量显著高于中文音乐条件下的回忆量 。
实验二则以我们不熟悉的中英名词为识记内容 , 实验条件和实验要求与实验一相同 。 结果表明 ,在中文音乐条件下 , 中文词汇记得更多;在英文音乐条件下 , 英文词汇记得更多 , 这与萨拉姆和巴迪力在1989年提出的“发音相似干扰”冲突 , 说明学习任务的难易度会影响“无关言语效应”的大小 。
我们综合以上这两个实验 ,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有歌词的流行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时 , 会影响我们的识记 。
当识记任务比较简单时 , 我们越不熟悉背景音乐歌词的语言 , 背景音乐对我们学习的影响越小;
当识记任务比较难时 , 我们越熟悉背景音乐歌词的语言 , 背景音乐对我们的学习影响越小 。

被试者边听音乐边学习,会不会影响学习效果
本文插图
首都师范大学的研究者王芳和高培霞则在控制背景音乐的情绪性(积极和消极)和音乐的熟悉度的条件下 , 要求被试者进行图片再认任务 。 研究过程中有两套图片 , 一套先呈现一次 , 要求被试者进行识记 , 接着再呈现另一套 , 要求被试者判断某张图片是否在第一阶段出现过 , 因变量为被试者再认任务的再认率 , 并要求被试者判断背景音乐的熟悉度和情绪性 。 结果表明 ,对于消极的音乐 , 在熟悉的音乐当背景音乐时 , 被试者的再认率高于不熟悉的背景音乐下的再认率 。 这说明背景音乐的熟悉度也会影响“无关言语效应” 。
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科里和威尔士在1976年时发现 ,是否复述也会影响“无关言语效应” 。 被试者需要对数字序列进行即时回忆 , 一组被试者口中装有发音抑制器 , 即不能对材料进行复述 , 另一组则可以对材料进行复述 。 结果表明 , 没有装发音抑制器的被试组即时回忆的表现更好 。
看到这里 , 你的心中是否对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有了答案呢?
事实证明 , 我们以为边听音乐边学习是在放松自己 , 实际却是在给大脑增加负担 。 因此 , 最好不要在学习时听音乐 , 如果一定要听的话 , 不妨听一些纯音乐或者白噪声 , 例如下雨的声音、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 。
可能有人会说 , 那我偏要听有歌词的呢?那就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 , 选择听外语歌曲 , 因为对歌词语言越不熟悉 , 背景音乐对我们学习的干扰越小;反之 , 学习任务比较难时 , 选择听歌词语言比较熟悉的音乐 , 例如中文歌曲 。
“天青色等烟雨 , 作业在等你” , 下次写作业可要记得摘下耳机哟 。
扩展阅读:学习到底是什么?
本文首发于《百科知识》2020.0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