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杨业的雁门关:杨家将身影随处见 遗迹却难寻

一、杨业的雁门关
我现在都能清晰地回忆起 , 年幼时在脑海中演绎杨令公兵败陈家谷的悲愤心情 。 忘了从连环画还是电视剧中了解到奸臣潘美谋害忠臣杨业的故事 , 只记得自己迷恋过一套尺寸特别狭长的洋片中杨令公铠胄白须、横刀立马的形象 。 后来知识渐长 , 以为洋片、连环画中学得的历史全是虚妄的小说家言 , 明白皇皇巨著不见得比小说家言更加靠谱的道理 , 已经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
考证杨家将史实的研究不计其数 , 最有参考价值的可能是李裕民教授的论著 。 李教授认为 , 杨业为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县)人 , 最有可能出生于934年 。 他的父亲杨信是麟州的豪强地主 , 后汉时投靠皇弟刘崇 。 杨业原名杨重贵 , 14岁时父亲将他送给刘崇的次子刘承钧为养子 , 改名刘继业 , 刘崇任命杨信为麟州刺史 。 后周取代后汉 , 杨信以麟州刺史投靠后周 , 刘崇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 , 杨业(刘继业)成为北汉大将 , 父子互为敌国 。 杨信死后 , 接任麟州刺史的次子杨重训也转投北汉 。 北汉灭亡以前杨业的主要对手是后周与宋朝 , “杨无敌”的名号在对宋战争中形成 , 抗辽则是他降宋之后的事情 。 传说中杨业的妻子佘太君 , 原型出自党项族折氏家族 , 折氏倒是与西夏、契丹结为死敌 , 坚定地站在后周、宋朝一边 。

『杨业』杨业的雁门关:杨家将身影随处见 遗迹却难寻
文章图片
雁门关杨业像
北汉灭亡、杨业降宋后 , 宋太宗本想一鼓作气收复幽云 , 若不是高粱河之败 , 恐怕也就没有杨业的用武之地 。 结果宋太宗狼狈而逃 , 契丹从河北、河东两线反扑 , 镇守太原的潘美难支河东局面 , 宋太宗这才起用“老于边事洞悉敌情”的杨业 。 短短月余时间 , 杨业在抗辽边境修筑了一系列军寨 , 包括大石寨(繁峙县)、茹越寨(繁峙县)、胡谷寨(代县)、西陉寨(代县)、崞寨(原平县崞阳镇)、阳武寨(代县) , 此后又在代州修筑了楼板寨、土墱寨、石砆寨与雁门寨 。
这些军寨中 , 西陉寨与雁门寨就是西陉关与东陉关 , 两者共同构成了宋代的雁门关 。 而杨业抗辽的两次主要战役 , 一次是出西陉关大显神威 , 别一次则是受监军王侁及主帅潘美的设计 , 出东陉关攻寰州不成而兵败陈家谷 。

『杨业』杨业的雁门关:杨家将身影随处见 遗迹却难寻
文章图片
雁门关之战形势图
二、陈家谷在哪里?
山西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与吕梁山 , 中间夹着数个盆地 。 离开太原盆地北上 , 先有五台山与云中山之间的忻定盆地 , 再越过雁门关 , 就是恒山(雁门山)与洪涛山之间的大同盆地 。 后晋割让给契丹的幽云十六州 , 其中河东(山西)四州 , 即云州(大同)、应州(应县)、寰州(今朔州马邑村)、朔州 , 都在大同盆地 。 雁门关在宋代的重要性 , 退则抵御辽国来犯 , 进则出兵收复河东四州 。
我们的寻宋之旅 , 先在太原盆地参观晋祠 , 经定襄县上五台山 , 在忻定盆地寻找繁峙县岩山寺宋代壁画 , 然后北出雁门关 , 经新、旧广武城进入应县、朔州 , 再折返回太原 。 如果穿越到宋代 , 北出雁门关便已进入辽国地界 , 所谓的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就是辽国的文物 。
按说在这样的寻宋行程中 , 首要任务是重返杨业的抗辽战场 , 但我们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 毕竟寻宋是一次文化旅游 , 并非学术考察 。 我们游览过众多无人问津、破败荒芜的遗迹、景点或纪念馆 , 但了无痕迹的历史现场并不在我们寻访的范围之内 。
晋北之行随处可见杨家将的身影 , 真正意义上的杨业遗迹却难以寻觅 。 今天的雁门关景区就在宋代东陉关的位置 , 关楼雄险壮观 , 当得起天下第一关的称号 。 进入景区的公路上竖立着杨业、佘太君等杨家将群像 , 景区内也有奉祀杨业的忠武堂以及潘美的武惠堂、张齐贤的文定堂(张齐贤继杨业之后出任代州刺史) , 但景区内关楼建筑均为明代重建 。分页标题
980年杨业大显神威的雁门关之战 , 史书中有不同的记载 。 有说潘美坚守太原不出 , 让杨业独自以5000兵力对抗10万辽军 , 辽军从新广武城谷口经后腰铺村等往东陉关(雁门关)进发 , 杨业自西陉关(白草口村)出新广武城迂回至旧广武城从辽军后方包抄突袭 , 大败辽军 。 另一种记载称潘美当时正在东陉关迎战 , 命杨业从后方包抄 , 最后潘、杨合击 , “敌众大败” 。 自今白草口村北出至旧广武城 , 就是此战中杨业出兵的西陉关 。 这一带正是代州境内古长城遗迹最多的地方 , 然而哪一处是宋代遗迹已无从分辨 。 此处也没有纪念杨业的任何设施 , 旧广武城与广武汉墓之间空旷的广场上倒是竖立着汉武帝的巨型塑像 。

『杨业』杨业的雁门关:杨家将身影随处见 遗迹却难寻
文章图片
陈家谷之战形势图
寻访杨业抗辽战场的关建是找到当年兵败被俘的陈家谷口 , 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986年(雍熙三年) , 宋太宗发兵三路北伐契丹 , 潘美、杨业率西路军出雁门关 , 试图收复云、应、寰、朔四州 。 结果东路军战败 , 宋太宗下令中、西两路宋军主动撤退 , 同时要求引兵掩护四州民众南徙 。 辽军乘宋军撤退重新占据寰州 , 杨业为掩护四州民众南徙的方案与监军王侁发生冲突 。 杨业的方案是先通知各州民众出城 , 然后出兵阻拒辽军 , 王侁则要求杨业北出雁门关重新攻占寰州(今朔州马邑村) 。 杨业明知必败 , 却无从拒命 , 发誓“当先死于敌”“以报国恩” , 只是请求潘美引兵伏于陈家谷夹攻相援 , 以免全军覆没 , “不然无遗类矣” 。 后面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故事了 , 只是当年杨业失援兵败的陈家谷究竟在哪里呢?

『杨业』杨业的雁门关:杨家将身影随处见 遗迹却难寻
文章图片
鹿蹄涧村杨宗武祠
关心这个问题的不止我们的寻宋之旅 , 历史地理学者、央视纪录片摄制组、民间的杨家将粉丝 , 都曾塑州西南一带寻访陈家谷口 。 《辽史》记载杨业被俘于狼牙村 , 今朔州西南10余公里处有狼儿村 , 寻访陈家谷一般先确定狼儿村为狼牙村 , 然后在附近寻找杨家谷 。 凑巧狼儿村附近一二公里处有陈家窑 , 有人认为此处即陈家谷 。 问题是这里并没有山谷 , 杨业不可能让潘美在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相援” 。 从适合伏兵袭击的地形而言 , 陈家谷只能在狼儿村更南的恢河源头山谷中 , 此处由盆地迅速收窄 , 还有王侁观战的托逻台 。 不过陈家谷的具体位置仍有两说 。 一说是距狼儿村30余公里的陈家沟 , 此处深入险要 , 但已经战败的杨业似乎很难再奔逃至此 。 另一说则是刚刚进入谷口的阳方口镇 , 虽然地名毫无联系 , 但符合谷口埋伏的形势 。 从地理形势的角度而言 , 当时杨业自雁门关(东陉关)出广武新城往寰州进发 , 可能在广武新城附近就遭遇辽军 , 于是一路向西往陈家谷口奔逃 , 希望得到埋伏于此的潘美军的救援 , 结果潘美撤军 , 杨业“拊膺大恸” , “率麾下力战” , 可能且战且退至狼牙村被俘 。
然而以上不过是今人依据文献及地理形势的推测 , 任何一处都不能找到杨业战斗过的确切证据 , 杨家将的传说则遍布这一带的每一个村庄 。
三、代县杨家将之旅
我们无暇顾及杨业兵败的陈家谷 , 却没有错过杨七郎庙以及杨宗武祠 。 那是2015年10月21日重阳节 , 上午9时前往代县文庙 , 不开放 。 10时抵达县东北鹿蹄涧村参观杨宗武祠 , 这是奉杨业为祖先的杨氏宗祠 , 据称始建于元代 , 村中有浓郁的民间杨家将文化氛围 。 祠堂内横幅高悬 , 转眼出现众多妇人 , 准备操办重阳节的大型祭祀活动 。 这个村落应该属于明清史研究的范围 , 与杨业的关系似乎不便追究 。分页标题
离开杨宗武祠 , 前往不远处东留属村更加神奇的杨七郎庙 。 庙由台胞于2003年重建 , 有杨七郎墓 , 墓侧有清乾隆年间立、嘉庆年间重修的墓碑 , 上书“宋赠武勇将军延兴杨公神墓” 。 参观杨七郎庙时内心无数个“哈哈”闪过 , 如果忽略杨七郎 , 这个所谓的陵墓所在倒是我见过最美丽自在的秋季农家院落 。

『杨业』杨业的雁门关:杨家将身影随处见 遗迹却难寻
文章图片
东留属村杨七郎庙
在上雁门关之前 , 我们还前往繁峙县天岩村参观岩山寺壁画 , 其中的旅途故事有机会再讲 。 下午1时40分便已赶到雁门关景区 , 雁门关的险要首先是上山时开过无数个连续发夹弯体验到的 , 烟雨中雁门关尤显雄奇 。 离开雁门关时在山路上穿过一片雨云 , 目测能见度2米 , 平生再添一种高峰体验 。

『杨业』杨业的雁门关:杨家将身影随处见 遗迹却难寻
文章图片
烟雨雁门关
下雁门关路经新广武城后又往广武汉墓 , 汉墓南有巨型广场上的汉武帝塑像 , 再南便是旧广武城 , 这个行程基本上就是杨业雁门关大捷行军路线的逆行了 , 一路上残垣断壁随处可见 , 分不清汉唐宋明 , 也分不清是军寨、古堡或长城 。 随后几日则前往应县参观木塔 , 往朔州参观崇福寺 , 再返回忻定盆地继续寻访宋代古建筑 。
【『杨业』杨业的雁门关:杨家将身影随处见 遗迹却难寻】然而无论如何 , 未能寻访陈家谷与西陉关仍是此行的一大遗憾 。 返程时翻越雁门山 , 高速公路上看到白草口隧道时 , 还是忍不住停车瞭望 。 右边(西侧)山谷中应该便是白草口村 , 宋代西陉关的所在 , 左边(东则)险峰之颠上则可以看长城的垣壁 。 此情此景 , 也算与杨业有了一面之缘 。

『杨业』杨业的雁门关:杨家将身影随处见 遗迹却难寻
文章图片
白草口隧道口
代县的杨家将之旅 , 只觉得文献、纪念物以及民间记忆中的杨业 , 汇拢在一起又各自散去 。 行文至此 , 脑海中反复浮现幼时与小伙伴玩耍洋片的情形 , 又有点迷惑于洋片中的杨业为何曾让我如此着迷 。 (责任编辑:李德全 CM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