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朱元璋的统一战争:三面蚕食和南北分进战略
朱元璋的统一战争 , 经历了漫长而又复杂的进程 , 打败了一个又一个的敌人 。他的军事战略 , 是依据战争的发展而不断作出相应变化的 。以时间顺序划分 , 朱元璋先后采用了两大军事战略 。
第一 , 三面蚕食战略 。
纵观自秦到元开国皇帝的统一战争 , 除个别外 , 他们的军事战路不管在打击方向、战争规模等方面有什么区别 , 但利用突破效果 , 使用主力兵团 , 实施大纵深的战略进攻这点几乎是一致的 。然而 , 到了朱元璋的统一战争 , 他在战争前半期所运用的军事战略却无法具备这种特点,因而只能采用独具一格的三面蚕食战略 。
确定三面蚕食战略 , 是客观军事形势的需要 。我们不妨作一简单的比较 。
秦、汉、晋、元四朝开国皇帝在他们各自的统一战争开始之前 , 都已占有中国的西部 , 或西部和北部 , 或北部广大地区 , 他们和各自的敌人处于正面对峙状态 。换而言之 , 只是一面临敌 , 不存在翼侧敌情威胁 , 更谈不上背部敌情威胁 。战争发起以后 , 他们的主力兵团基本没有后顾之忧 , 既可以做到集中主要兵力于主要方向 , 又可以对敌方的深远纵深实施致命的打击 。隋、宋开国皇帝在发起统一战争之前所处的态势就不是那么有利了 , 他们基本处于南北两面受敌的态势之中 。为了节省兵力 , 尽快达成战略目的 , 总要采取一个方向进攻 , 一个方向防御的军事战略 , 待进攻方向得手后 , 再向防御方向转移兵力 , 转防为攻 。在这种军事战略方针的指导下 , 进攻方向采取大纵深、强有力的突击 , 对于迅速结束该方向的军事行动是至关重要的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朱元璋的情况又有所不同 , 他所占地区虽然是形胜之地 , 但所处的军事态势却极为不利:东面有张士诚 , 南面有元军和方国珍 , 西面有徐寿辉 , 这种格局持续了十年时间 。北面的宋政权极不稳定 , 军事行动大起大落 , 元军主力对朱元璋的威胁虽然较远 , 却始终存在 , 至于在宋政权崩溃以后 , 朱元璋就更是陷入了四面受敌的险境 。在长时间处于三面受敌这种险恶形势下 , 统一战争一开始就企求在一两个方向 , 靠一两场大规模的会战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 , 即使取得会战胜利 , 也极有可能招致未遭到打击的敌人的乘虚而入 。这样哪怕地形再险 , 也无法抵挡腹背或左右之敌的夹击 。因此 , 采取蚕食战略才是稳妥的 。
1 , 确定三面蚕食战略,是保存积蓄军力的需要 。
在统一战争开始阶段就打大规模的会战 , 这对于朱元璋来说也是不现实的 , 因为他没有会战所需的军事力量 。朱元璋投身红巾军时间是公元1352年 , 成为高级将领是参军三年后的事 , 同年九月才成为一支独立军事力量的最高统帅 。在群雄之中 , 方国珍起兵最早 , 他于公元1348年便聚众起事 , 那一年的朱元璋刚刚结束云游生活返回皇觉寺 。徐寿辉起兵于公元1351年 , 这年的朱元璋尚在皇觉寺无所事事 。张士诚起兵于公元1354年 , 此时26岁的元璋是郭子兴部下的名总管 , 还没有跻身于高级将领之列 。从中可以看出一点:刚刚进入应天的朱元璋不过是个红巾军中的后起之秀 , 虽然他已经拥有一支实防上不受小明王节制的军事力量 , 但实力非常有限 , 不过三五万兵马而已 , 然而此时多路的群雄领袖早已是声名显赫、力量强大的王或帝了 。试想 , 以区区三五万兵力去与那些王和帝的十万甚至几十万的兵力决战 , 朱元璋不败 , 那才是怪事呢 。
再来看看刚进入应天的朱元璋和他的部队 。他当最高统帅仅仅五个月时间 , 纵有盖世武略 , 也只是显露了一点端倪而已 , 要在军中树立起绝对权威 , 尚需一定时日;他的军队大部是郭天叙、张天佑和元朝降将陈野先的旧部 , 将卒生疏 , 互相之间的感情尚浅 , 战斗力很弱;刚得应天 , 民众新附 , 根据地还不稳定 。其他群雄的军队则是百战之师 , 战斗力颇强;其将领大多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统帅本人或王或帝 , 久经沙场 , 具有很高的权威 。朱元璋及其部队在哪一个方面都无优势可言 , 根本不具备进行大规模会战的条件 。唯有采取蚕食战略 , 一点一点地消灭敌人 , 积小胜为大胜 , 才能达到积蓄、保存军力的目的 , 为进行大规模会战创造良好的条件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 , 确定三面蚕食战略,是巩固、扩展盘的需要 。
应天三面受敌 , 近者距敌仅几十公里 , 因此三面都迫切需要改善屏护条件 。这就是说 , 一面蚕食不行 , 两面蚕食也不行 , 非三面蚕食不可 。蚕食战略是稳妥的军事战略 , 它不需要动用大规模的兵力 , 每次抢占的地盘都十分有限 , 这种不痛不痒的行动不容易引起敌方的大规模报复 。所占地盘不突出、不孤立 , 与老地盘联为一体 , 使朱元璋的势力范围逐步地稳健地向外扩展 。
3 , 确定三面蚕食战略,又是稳定指挥、有效保障后方补给,的需要 。
蚕食行动规模小 , 战线短 , 纵深浅 , 这对各部队之间的协同和统一的组织指挥显然是有利的 。还有 , 蚕食行动都以己方根据地为依托 , 进入新占领区的后方补给线很短 , 并且新区与老区可以很快连成一片 , 后方补给不受任何敌情的威胁 , 源源不断的粮草补充可以保障朱军参战部队维持正常的战斗力 。自从朱元璋占据应天之后 , 在长达十几年的战争中 , 他的军队再也没有闹过饥荒 , 除了“广积粮”的成功以外 ,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后方补给自始至终是顺畅和充足的 , 这不能不归结于蚕食战略的成功实施 。
【『陈友谅』朱元璋的统一战争:三面蚕食和南北分进战略】4 , 三面蚕食并不等于没有重点地平分兵力 。
朱军战术性的蚕食 , 在三个方向上基本是接连不断的 。在全局上 , 朱元璋坚持在一个时期着重打击一个敌人的原则 , 适度地集中兵力 , 以求速决全歼 。蚕食战略的重心大体经历了东——南——西南——西——东——东南的转换过程 。朱元璋进据应天之初 , 镇江的元军和金坛、丹阳、江阴、常州的张士诚军对应天威胁最大 , 因此 , 东向蚕食势所必然;接着 , 南克广德、淅东、浙北;处于应天西南的皖南地区也是势在必争 。到了蚕食战争的后期阶段 , 则西灭大汉政权 , 再东击张士诚 , 最后收东南的方国珍 。随着蚕食战略重心的转移 , 朱元璋不断对周围群雄实施分化政策 , 例如西击陈友谅时 , 与福建方国珍通好 , 又对张士诚表示亲善;东击张士诚时 , 则对方国珍又恩威并施 。这一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 在战略上避免了两线、三线作战 , 确保主力兵团能集中使用在关键方向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三面蚕食战略避免的是过早进行大规模的决战 , 而不是放弃在条件成熟时的大规模决战 。朱元璋是怕打大仗 , 才决定实施三面蚕食战略的 。这是在没有条件打大仗的情况下方能成立 。三面蚕食战略是因为众多不利的主客观原因给逼出来的 , 是不得已而为之 。随着时间的推移 , 蚕食战略益见成效 , 原先众多的不利因素大部或基本消失 , 朱元璋集团在许多方面已优于敌人 , 在这种情况下还要避免大规模决战吗?显然不是 , 这恰恰正是朱元璋期待已久并为之而奋斗多年的愿望 。朱军从战术、战役性的蚕食 , 发展到战略性的蚕食 , 这是蚕食战略达到最高阶段的主要标志 , 也就是说 , 这一战略的顶点已经出现 。抓住这个宝贵时机 , 逐个对周围几个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 , 蚕食战略必将以辉煌的战果而告终结 。先后歼灭陈友谅、张士诚 , 和迫降方国珍部,正是这种终结的具体体现 。
第二 , 南北分进战略 。
蚕食战略历时十年之久 , 朱元璋的版图空前扩大 , 军事力量激增 , 所处的不利态势已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 为下一步大举出击取得了良好的前进基地 。于是 , 统一战争的第二个军事战略——南北分进战略便应运而生 。分页标题
表面上看 , 这个战略似乎与朱元璋一贯的持重用兵背道而驰 。因为在此以前 , 别说在战略上 , 就是在战役上 , 朱元璋也从来没有在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上同时进行两个战役的先例 。并且 , 这个战略与隋文帝杨坚的北攻南守 , 先北后南 , 与宋太祖赵匡胤的南攻北守 , 先南后北战略也是大相径庭的 。在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之中 , 也只有朱元璋敢于在敌人尚强的情况下实施北伐南征战略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南征北伐并进 , 把大军分散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上 , 随着战争的进展 , 南、北两军之间的间距达数千公里 , 这不是在冒险吗?其实不是!
首先 , 朱元璋的实力地位空前提高 , 有能力南征北伐并进 。
朱元璋所占据的地域已经十分广大 , 并且是中国最为富裕的地区 。元王朝的赋税 , 特别是粮食主要来自于华东和华南 。离开了这一地区的支持 , 元朝京都的官民和北方元军就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 。当年元顺帝想方设法招安张士诚、方国珍 , 主要目的之一 , 是为了取得粮食 。张、方只要一受招安 , 元顺帝的首要大事便是催逼他们二人立即运粮 , 以解燃眉之急 。朱元璋南征北伐开始之时 , 华东的全部和华南的大部已被他控制 , 华南南部虽然仍为亲元诸侯所占 , 但与北方的水、陆通路均已断绝 , 北方朝廷赖以生存的赋税、糗食 , 其主要来源已经不复存在 。华东、华南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 朱元璋除了收编陈叔宝、张士诚、方国珍大量残余部队外 , 还可得到源源不断的人力补充 。朱元璋已经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 完全有力量支持南北分进战略 。
其次 , 元王朝已极度虚弱 , 不堪一击 , 抵挡不住朱元璋的南征北伐 。
云南的梁王、两广的何真与福建的陈友定从来就不是强大之敌 , 他们割地自居 , 贫图享受 , 不图大计 , 武备松弛 , 并且都只占据沿海或大陆边境地区 , 不利于固守 。北方元军虽说尚有相当数量 , 还拥有王保保、孛罗帖木儿等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 , 然而在消灭宋政权以后 , 他们便陷入了内战之中 , 打得不可开交 , 元顺帝连下旨也制止不住 。总之 , 元王朝已经呈现出分崩离析的迹象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再次 , 北、南敌人本属一家 , 攻一敌 , 另一敌必然遥相策应 。
与其一攻一守 , 总有一个方向被动应付 , 还不如双管齐下 , 两线出击 , 先发制人为好 。云南梁王是元皇宗室 , 何真、陈友定一直效忠于元廷 , 这南、北之敌都是一家人 , 无论哪一个方向遭到朱元璋的进攻 , 另一方向的元军都不会无动于衷 。可以设想 , 假如朱元璋采取北攻南守战略的话 , 在南方同样必须保留一定的部队防守各地 , 以备南敌进攻 , 决不可能将湖南、江西的守备部队调往北方 。采取南北分进的战略后 , 用于进攻福建、两广、云南的兵力仍然是湖南、江西的守备部队 。既然使用同样数量的部队可以进攻取胜的话 , 那么为什么不去进攻 , 而非要被动防守呢?显然那是没有道理的 。
最后 , 南北分进战略可以充分发挥步骑兵和舟师各自的特长 。
中国的北方利于步骑兵行动 , 而南方则利于舟师回旋 , 这既是历史的经验 , 也是客观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 。朱元璋的战略重心在北方 , 毫无疑问会调集大量精锐的步骑兵组成突击兵团 。舟师在北方用处不大 , 因为北方只有非常有限的几条水道可供通行 。若将舟师全部或大部调往北方 , 根本无法施展 。朱元璋经营华东十几年 , 靠的就是舟师的逐渐强大 , 才消灭了拥有大量舟师的敌人 。因而 , 把舟师的主力用于南方 , 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湖南、江西朱军中包括多少舟师不得而知 , 相信为数不会太少;大将汤和、廖永忠所率舟师必定强大无比 , 否则是不会在很短时间内从海路连克福、广州 , 继而又沿内河入广西的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总结:南北分进战略的确定是符合当时战争实际的 , 它与三面蚕食战略一样 , 都是朱元璋战略中的得意之作 。
- |不只是Photoshop,Adobe将把所有产品图标统一为圆角矩形
- 『』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什么选择了孙子,而不是更亲的儿子做接班人
- @秦朝统一天下为何用163年之久,而唐朝只用了6年
- 「朱元璋」明朝十六位皇帝,哪三位皇帝活得比较长?分别活了多大?
- ■秦始皇自小做人质,年少经历艰难险阻,是什么让他做到统一六国?
- 『风格』有楼梯的房型都这样装修:风格统一,出行还方便
- #司马家族#三国最后谁统一的?他们成功统一三国的原因是什么
- 欧洲■为何中国皇帝都想一统天下?欧洲却多国林立,不能统一
- 秦始皇■秦始皇时期,焚书的目的很简单,统一天下人的思想
- []副司令准备向解放军起义,两师长犹豫不决,司令昏招统一大家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