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还原大宋王朝,9名太后掌权没祸害江山,却缔造盛世繁华


正在热播以宋朝为时代背景的历史《清平乐》 ,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 , 这不是一部宫斗戏 , 也不是一部单纯的感情剧 , 但确实是一部女人剧;王凯饰演的宋仁宗 , 与吴越扮演大娘娘刘娥 , 江疏影饰演的曹皇后 , 霸道狂野的郭皇后 , 天姿绝色的张贵妃 , 以及公主赵徽柔之间的情感纠葛 , 有母子情 , 夫妻情 , 爱情和父女情 , 乍一看 , 宫里宫外 , 都是围绕女人而产生剧情 。

[宋仁宗]还原大宋王朝,9名太后掌权没祸害江山,却缔造盛世繁华
本文插图
其实 , 宋王朝自宋仁宗起 , 就是一个“女人王朝” , 剧中的刘太后是北宋第一个临朝听政的太后 , 曹皇后在仁宗去世后 , 也垂帘听政;由于各种原因 , 两宋王朝共有9位太后临朝听政 , 令人惊奇的是 , 历史上王朝的衰落与灭亡 , 大多数都与后宫听政 , 外戚专权有关 , 前有王莽篡汉 , 而两宋时期 , 太后听政 , 并没有带来多大祸害 , 反而多次挽救两宋江山 。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两宋时期 , 都有哪些太后临朝听政?
狸猫换太子的原型 , 宋真宗皇后刘娥(1)
《清平乐》剧中的刘太后 , 叫刘娥 , 她开创了北宋太后临朝听政的先河 , 她之所以能够上位 , 是因为宋真宗去世后 , 宋仁宗才年仅13岁 , 皇帝年幼 , 不能上朝理政 , 况且宋真宗还留有遗诏 , 让刘皇后垂帘听政 , 辅助宋仁宗 。

[宋仁宗]还原大宋王朝,9名太后掌权没祸害江山,却缔造盛世繁华
本文插图
刘娥垂帘听政还是有许多贡献的 , 她首先破除迷信和浪费 , “埋葬天书” , 对宋真宗后期的弊端进行改革 。 她赏罚分明 , 惩罚贪官 , 嘉奖有政绩的官员 , 扭转了当时官场的风气;在经济上 , 提出勤俭节约 , 禁止大兴土木 , 压缩宫廷的开支 , 并下令废除地方的无名杂税 , 减轻农民负担 , 重视兴修水利 , 发展生产 , 使得宋朝经济有所恢复 , 国库充盈 。
在用人上 , 刘太后知人善用 , 重用吕夷简 , 在科举上 , 扩大取士名额 , 为朝廷选拔天下人才 , 值得一提的是 , 刘太后听政期间 , 妇女的权益有了很大提升 , 出嫁女有财产继承权;刘后听政后 , 在不同领域都有建树 , 缓解了宋真宗后期的严重社会危机 , 尽管由于“狸猫换太子”之事 , 受后世非议 , 但宋仁宗并未追究其过失 。

[宋仁宗]还原大宋王朝,9名太后掌权没祸害江山,却缔造盛世繁华
本文插图
救过宋仁宗性命的曹皇后(2)
就像《清平乐》的剧情设计的一样 , 曹皇后的经历颇具神秘色彩 , 先是被第一任丈夫在洞房花烛夜逃婚 , 后来适逢大选被“采纳入宫” , 幸运地成了宋仁宗的皇后 , 宋仁宗尽管不喜欢曹皇后 , 但曹皇后却救了他一命 , 间接地挽救了大宋江山 。
仁宗时 , 后宫曾发生叛乱 , 此时的宋仁宗惊慌失措 , 想要开门而逃 , 而曹皇后准确地判断出这是一起里应外合的叛乱 , 皇帝贸然出去 , 会有生命危险;急忙派王守忠救驾 , 同时意识到 , 反贼一定会防火 , 便让宫人备水救火 , 为了鼓舞士气 , 她剪断自己的头发作为信物 , 许诺击退敌人后 , 会论功行赏;在危急关头 , 曹皇后表现出了大智大勇 , 处事不惊的智慧 , 宋仁宗毫发未损 , 使得赵宋王朝逃过一劫 。

[宋仁宗]还原大宋王朝,9名太后掌权没祸害江山,却缔造盛世繁华
本文插图
宋英宗时期的曹皇后
宋仁宗暴毙后 , 曹皇后为防万一 , 秘不发丧 , 直到辅臣入寝殿 , 英宗顺利即位 , 曹皇后的安排不仅稳定了局面 , 也顺利地实现皇权交接;宋英宗尊其为皇太后 , 宋英宗病重不能亲政 , 曹皇后垂帘听政 , 她谨慎行事 , 对于拿不准的大事多采纳群臣的意见 , 听政之初深得人心 。分页标题
英宗病重时 , 曹后虽然有废英宗的念头 , 但在韩琦、欧阳修等大臣的反对下 , 曹太后打消了这个念头 , 英宗病情稍微见好 , 在大臣的要求下 , 曹太后就撤帘还政 。
宋神宗时期的曹皇后
宋英宗病逝后 , 宋神宗继位 , 尊曹氏为太皇太后 , 对其诚孝有加 , 曹太后年老时 , 神宗念及曹后对自己的慈爱 , 特恩准曹后的亲弟弟入宫探视 , 但曹后以身作则 , 不想打破外戚不能入宫的禁令 , 不许弟弟来朝见 , 后来勉强同意后 , 没多久就把弟弟打发出宫了 , 可见宋代家法的严密 。

[宋仁宗]还原大宋王朝,9名太后掌权没祸害江山,却缔造盛世繁华
本文插图
曹后对宋神宗也关注备极 , 在神宗革除弊政时 , 不免会打击到一部分人 , 曹后尽自己最大努力挽救有才的大臣 , 这其中就包括历史上最著名的全才型人物苏轼;苏轼因写诗被诬告下狱 , 很多人认为他必死无疑 , 幸亏有曹后的保护 , 才幸免于难 , 为历史留下了一位诗词书画全才 。
宋英宗皇后高氏(3)
高皇后 , 祖辈曾被封为节度使 , 屡立战功 , 家世显赫 , 其母亲是曹后的姐姐 , 她是宋神宗的生母 , 母以子贵 , 宋神宗即位后 , 高皇后位置更加尊贵 , 神宗病重后 , 高太后曾垂帘听政 , 在王安石推行变法时 , 高皇后站在了反对派的一边 , 给变法增加了阻力;神宗病逝后 , 在高后的操作下 , 哲宗继位 。
哲宗继位时 , 年仅10岁 , 不能亲自理政 , 高太后垂帘听政 , 反对新法 , 重用旧党 , 例如司马光 , 文彦博 , 吕公著等人都被高后重用 , 而新党王安石 , 张淳 , 吕惠卿等人都被贬谪或者流放;高后此举造成北宋朝廷内部矛盾加剧 , 对北宋的发展有一定的破坏 。

[宋仁宗]还原大宋王朝,9名太后掌权没祸害江山,却缔造盛世繁华
本文插图
此外 , 宋朝临朝听政的皇后 , 还有宋徽宗时期的向太后(宋神宗皇后)(4) , 两宋之际的哲宗孟皇后(5) , 南宋光宗时吴太后(6) , 宋宁宗杨皇后(7) , 宋理宗的谢皇后(8) , 宋度宗的杨淑妃(9);在这些垂帘听政的太后中 , 孟后功劳最大 , 两次垂帘听政 , 力挽狂澜 , 协助宋高宗建立南宋 。
在她们当中 , 宋徽宗时向太后 , 虽然没有多大的功劳 , 但能及时还政 , 也算是一代贤后;吴太后(宋高宗皇后)促成皇权顺利交接 , 还政给皇帝 , 受到后世称赞;谢太后在挽救南宋灭亡中的所作作为 , 值得称赞 , 杨太后虽然未能力挽狂澜 , 但也跳海殉国 ,
宋朝太后临朝听政与其他朝代大有不同:
她们并非想蓄意篡夺皇权 , 都是由于某种客观原因 , 将她们推上政治的舞台 , 例如 , 宋真宗的刘娥皇后 , 是依照先皇遗嘱而听政的 , 孟皇后是在北宋朝廷风雨飘摇时期 , 临危授命 , 临朝听政 , 挽救北宋的;宋高宗时期的吴太后 , 是被大臣再三请求下临朝听政的 , 宋神宗的向太后是在新皇帝请求下辅政的 , 总之 , 宋代太后都是名正言顺地出台的 , 符合传统礼仪道德规范 , 看起来很具有“合法”性 。

[宋仁宗]还原大宋王朝,9名太后掌权没祸害江山,却缔造盛世繁华
本文插图
宋代太后贡献很大 , 她们临朝听政后 , 并不是想着怎样扶植外戚 , 想着为娘家光宗耀祖 , 而是为朝廷 , 为社稷考虑 , 她们上天之际正值一些非常时期 , 在主政的位置上 , 表现出了应有的作用和号召力 。
例如 , 先皇驾崩 , 幼主无法主政时 , 刘皇后 , 高皇后 , 谢皇后 , 杨淑妃等都属于这种情况;要么大敌压境时 , 朝廷处在风雨飘摇时期 , 缺乏精神首领时 , 宋哲宗的孟皇后 , 就是两次临危上位 , 力挽狂澜的 , 在赵构建立南宋的过程中 , 孟皇后功不可没 。
宋朝太后主动约束外戚权力 , 不仅能够自我约束 , 还非常注重约束外戚 , 宋朝太后对外戚和宦官的约束 , 是历朝历代最强的 , 她们虽然掌握实权 , 但在权力的运用上 , 外戚和宦官极少参与其中 , 纵观宋代一朝 , 后妃临朝听政虽然频繁 , 但外戚和宦官并未形成势力集团 , 这就避免了汉代、明代那样由外戚和宦官带来的危害 。分页标题

[宋仁宗]还原大宋王朝,9名太后掌权没祸害江山,却缔造盛世繁华
本文插图
宋朝太后听政都能及时还政 , 并不像西汉吕后那样直到自己将死 , 也不肯放权 , 也不像武则天那样 , 迫不得已时才还权;宋代太后从听政那天起 , 就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只是皇帝的代理身份 , 能够听政是非常时期形势所迫而已 , 等皇帝长大时 , 或者能够病愈时 , 能够主政时 , 就将权力还给皇帝 , 或者局势稳定时 , 将皇权交给皇帝 。
两宋时代 , 太后临朝听政为何没有造成很大祸害和内乱呢?宰相权力大 , 士大夫的坚决抵制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建立北宋以来 , 立下了几个祖训 , 一是不杀士大夫 , 不杀谏官 , 言官 ,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 二是采取“崇文抑武”国策 , 因此终其北宋一朝 , 没杀一个士大夫(张邦昌例外) , 既然有这个祖训 , 士大夫为了自己的理念或者为了朝廷 , 都敢直言进谏 , 特别是宋仁宗时 , 包拯劝谏时 , 把口水都喷到了皇帝脸上 , 皇帝也不生气 。

[宋仁宗]还原大宋王朝,9名太后掌权没祸害江山,却缔造盛世繁华
本文插图
因此 , 北宋一朝 , 你会发现 , 文官士大夫没有不被贬谪的 , 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被贬谪三次以上 , 特别是苏轼 , 不是在被贬谪的过程中 , 就是在去往被贬谪的路上;总之 , 这个朝代 , 士大夫话语权空前强大 , 对太后临朝听政有着很强的约束力 。
当太后听政时 , 士大夫从思想上、舆论上对后妃进行防范 , 把后妃的负面作用放大化 , 使得临朝听政的太后在思想意识上就会有所顾忌 ,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行为是有效的监督 。 例如 , 刘娥太后想效防武则天 , 问大臣唐武后主如何 , 大臣直接开怼 , 武则天就是个罪人 , 差点葬送江山社稷 , 大臣一针见血地说出要害 , 刘太后听后默然 。
除此之外 , 面对太后和后妃的种种不对之处 , 文臣士大夫并不仅限于口头警告 , 而会直接采取行动对后妃干政予以限制;因为宋代宰相权力极大 , 可以插手宫中一切事务 , 遇到重大事件 , 群臣都会联合起来约束临朝太后的权力 , 防止太后大权独揽的局面形成;例如 , 刘太后临朝听政期间 , 想要穿皇帝衣服 , 遭到大臣反对 , 想要单独面见大臣 , 又遭到群臣反对 , 总之 , 文臣的地位和宰相的权力 , 能够对太后形成强力的监督和制约 。

[宋仁宗]还原大宋王朝,9名太后掌权没祸害江山,却缔造盛世繁华
本文插图
宋代太后能够约束自我和外戚
与其他朝代的太后临朝听政相比 , 宋代太后自我约束能力极强 , 并没有表现出像汉代吕后 , 唐朝武则天那样的野心和帝王情结;她们都能够从维护赵氏皇权出发 , 意识到只有赵家皇权安全 , 自己才是最安全的 , 因而她们大多都能严格要求自己 。 关于太后的自我约束以及对外戚的约束 , 前文中已经讲述了 。
宋代自建立起 , 就非常重视后宫体制的建设 , 把后妃凭借特殊身份对皇位更迭 , 朝政大事产生的积极性 , 又要限制利用其自身条件对皇位更迭以及朝政造成的危害 。 例如曹太后在垂帘听政期间能够自我约束 , 甚至不与自己的娘家人见面 , 宋神宗看到曹太后年事已高 , 提出让她与其弟弟见一面 , 遭到曹太后的拒绝 , 除此之外 , 曹太后行事谨慎 , 河南有曹家祖坟 , 她派内侍卫修葺祖坟时也告知不要打扰州县人民 , 直到侍卫死在墓所 , 百姓才知道此事;当宋英宗要康复时 , 曹太后即降诏书还政 。

[宋仁宗]还原大宋王朝,9名太后掌权没祸害江山,却缔造盛世繁华
本文插图
高太后垂帘听政时期长达九年 , 能够进行自我约束 , 当大臣请求她与皇帝同御文德殿 , 与皇帝同等待遇时 , 遭到她的拒绝;除此之外 , 向太后 , 孟太后 , 吴太后在垂帘听政时都能很好地约束自己 , 她们把前朝太后自我约束的行为 , 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 , 品德世代承袭 , 才没有给朝政和国家造成大的祸乱 。分页标题
宋代家法严密
有宋一朝 , 鉴于汉朝 , 魏晋南北朝 , 唐朝以及五代十国时 , 后妃干政 , 造成外戚专权所造成的危害 , 轻则发生内乱 , 国力衰弱 , 重则江山社稷改朝换代 , 皇室宗亲被连根拔起;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建立宋朝后 , 除了订立了防止武将专权外 , 对后宫的管理制度也颇为上心 。 例如 , 建立了完善的文官体现和科举制度 , 完备的人才选拔制度 , 在财政上任命发运使掌管钱财 , 就这样将军权 , 财权 , 人权分离开来;并把后妃辅政纳入良性的运行轨道 。
对于后妃临朝听政 , 宋祖制是这样规定的 , 在皇帝患重病或者年幼不能理政的情况下 , 有先帝遗诏 , 或者大臣奏请 , 母后才能垂帘听政 , 以弥补皇位继承制所产生的缺陷;当太后临朝听政时 , 有严密的监督体制 , 例如监司 , 台谏监督和给舍封驳制度 。

[宋仁宗]还原大宋王朝,9名太后掌权没祸害江山,却缔造盛世繁华
本文插图
并且在日常生活和行为上 , 为后妃立下了一个标准 , 例如严密的宫门之禁 , 后妃严禁与大臣交往 , 不能轻易出宫门 , 严禁后妃与外界联系;更重要的是“外家男子 , 旧毋得谒” , 这就娘家人阻止到宫门外 , 大臣也轻易进不来;这就防止了后党集团的形成对皇权形成的危害 。
当然 , 除了以上几种原因 , 宋代太后临朝听政没有造成大的祸乱的原因 , 还有皇帝对后妃的抑制 , 与汉成帝与赵飞燕 , 唐玄宗和杨贵妃相比 , 宋朝皇帝对后妃并不一味宠爱 , 还是比较约束的 , 例如 , 刘婉仪受南宋高宗宠爱而“侍恩招权” , 高宗知道后 , 并没有姑息她 , 而是找个原因废了她 。

[宋仁宗]还原大宋王朝,9名太后掌权没祸害江山,却缔造盛世繁华
本文插图
此外 , 宋朝对外戚限制尤为严重 , 外戚不能管军 , 不得任文资 , 不能通宫禁 , 不令预政 , 不许接宾客 , 在宋朝赵氏家法和士大夫的监督下 , 宋朝外戚大多都能安守本分 , 并未形成强大的外戚势力 。
【[宋仁宗]还原大宋王朝,9名太后掌权没祸害江山,却缔造盛世繁华】两宋王朝 , 在疆土版图上虽然是半壁江山 , 却能创造出可与盛唐所比拟的盛世繁荣 , 这与两宋时期实现的“崇文抑武” , 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 , 完善的科举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 , 除此之外 , 与多位女性临朝听政 , 相扶相守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