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元的尾声」正直的“治盛”,台谏们陪赵祯度过的漫长岁月
引言:
宋仁宗的第一任皇后“郭氏”是他所不喜的 , 郭皇后对于仁宗早期的生活 , 无疑是刘后摄政下的一种监视手段 。 新剧《清平乐》中 , 宋仁宗就“废郭后”一事 , 召集言官与朝内大臣辩论并拿出结果 , 虽然后来台谏官员们败给了吕夷简等人 , 可这件事件的真实层面上 , 也可令人发现宋仁宗对言官态度的重视和依赖 。 恰好明道二年后 , 是北宋台谏官员地位达到最高之时 , 台谏官员是一个秉性相近的“君子”团队 , 他们刚正不阿 , 挽救积弱的北宋 , 以至于后来 , 他们能够实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美名 , 为言官的历史画上厚重的一笔 。 真理的觉醒 , 仁宗能力的补充(一)
【「纪元的尾声」正直的“治盛”,台谏们陪赵祯度过的漫长岁月】“言官”自古以来都是风险较高的官员群体 , 他们的存在往往都代表着统治者失当的一面被揭露 。 但由于他们本性的“直率” , 言官们愿意承担风险 , 冒死进谏 。 北宋早期的言官发展是坎坷的 , 这是皇帝的执政基因和外部条件所导致 , 正如《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所言:“谏官废职 , 制诏有所未当 , 给事中不敢封还驳正” 。 因此言官真正发挥作用 , 更多还是在于宋真宗后期病重的阶段 , 刘后摄政 , 皇帝便分权给“士大夫” , “台谏”们制衡后宫和相权 。
从官员风格上来说 , 寇准可以说是谏官们的楷模 , 在真宗后期 , 刘娥权柄持续加重 , 宰相寇准时常大骂皇后刘娥 , 毫不忌讳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范仲淹、曹修古之辈更是要求刘娥“还政” , 因此 , 这个时期的言官已经成长为“自觉进谏” , 甚至干政的地步 , 所幸 , 仁宗时代的谏官 , 几乎品性都是一等一的君子人物 , 谏言不为私欲 , 仅是为了自己心中的“仁义道理” 。 那么在刘娥去世后 , 仁宗大权回归自己手上 , 在对待“御史台”还有“谏院”两个言官机构的态度上 , 就是以大力扶持为主 。 宋仁宗为君风范更似唐太宗 , 愿意纳谏 , 虽然宋仁宗没有唐太宗的雄才伟略 , 但也正因为他能力的不足 , 仁宗懂得“放权”给这群心中信奉“家国真理”的言官们 。 明道年间 , 是谏官正式迈过“实习期” , 成为宋仁宗治理国家的重要辅助力量 , 这其中也有许多崭新的血液 , 成为后来的“宰相”以及各职的核心官员 , 例如庆历新政的首领范仲淹 , 又例如数朝臣子的文彦博、韩琦等 。
本文插图
那么以此来看 , “台谏”群体在仁宗时代进入黄金期 , 从“废郭后”一事 , 再到后来的“争水洛城”一事 , 台谏逐渐成为相权的制衡者 , 台谏群体更有利于仁宗发现真理 , 这是宋代帝皇向往“道理”大于“心情”的一次觉醒 , 也被后世人称仁宗朝有着“三权分立”的雏形 。 因此《邵氏闻见录》有言:“仁宗以微物赐僧 , 尚畏言者 , 此所以致太平也” 。 宋仁宗自己扶持起的言官群体 , 即是他能力的补充 , 也是他为自己“三省己身”的镜台 , 这成为他“仁政”的核心 , 颇有唐太宗“以人为镜”之风采 。 “台谏”自北宋太祖到仁宗的发展过程
台谏 , 顾名思义是“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 , 其代表了检察官和言官的共同职能 。 北宋早期谏院还是未存在的 , 加上对外战争 , 皇帝对官员的倾向 , 文官言官往往都是空壳摆设 , 例如《宋史》中 , 在建隆年至景德年 , 武官的出场率远远高于文官 , 文官时代地位处于缓慢生长 。
一、太祖、太宗时期:御史台
太祖时代的言官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 , 这根源在于赵匡胤的武将出身以及对文人抱有一贯的“轻视”心态 , 所以御史台的言官甚少干政 , 也没有空档插手 。 到了宋太宗时期 , 才开始重视言官的地位 , 这和宋太宗建立自己的政治力量有关 , 与加大科举的录取有着相关联的政治作用 。 如《玉壶清话》所述:“太宗推敦台宪 , 动畏弹奏” 。 说明了在统治者眼中 , 言官不再是摆设 , 但言官在这个时期的总体地位依旧不高 , 根源还是在对辽战争的连续不断 , 言官也根本不可能用字用句去左右两国战争或者监查武将 。 所以宋太祖 , 宋太宗时期 , 言官正是缓慢地成长着 , 等待着“重文抑武”真正的到来 。分页标题
二、真宗时期:谏院出现
宋真宗天禧元年 , 在原本“宪台”(御史台)的基础上 , 宋真宗设立谏院 , 以给“直言、正言”的言官赋予存在地位 , 这是“台谏”的最早形态 。 宋真宗在建立谏院之时 , 身体已经每况愈下 , 朝内权相纵横 , 后宫刘娥又欲重塑“二圣”之风 , 年幼的宋仁宗未来权力交接成为隐患 。 所以谏院是“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一次进步 , 也是宋真宗为了制衡各方权利的无奈之举 , 但这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 因为谏官之风的兴起 , 从最早寇准的耿直 , 再到后来范仲淹等人请求刘后的还政 , 的确顺利让仁宗完成了权力的交接 。
本文插图
三、以“台谏”为朝廷的根基
宋仁宗时代的“台谏”开始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 , 例如范仲淹和韩琦 , 他们最早是谏官出身 , 到了后来 , 还成为了北宋对抗西夏的主要军事领导 , 这就说明了宋仁宗对于谏官的看重更大于单纯的宰相职位 , 不论是国内的武官 , 还是宰执 , 宋仁宗都把“台谏”当成政治发芽的培养池 , 因此台谏地位和发展到了宋仁宗时期达到极致 , 而北宋中后期耳熟能详的朝廷重臣 , 几乎都是宋仁宗时期进入“台谏机制”镀金的官员 。 所以南宋吕中的《大事记》所说:“台谏之职 , 在国初则轻 , 在仁宗之时则重;在国初则为具员 , 在仁宗之时则为振职” , 是有着很贴切的时代特征的 。 全方位监查 , 专政的终结者(二)
“台谏”的顶峰效果是相权的忌惮 , 朝廷内部乱象的终结 。 仁宗朝的谏官们可谓是前赴后继 , 因为皇帝的看重 , 他们不惧怕利益团体的威慑 , 反而主动出击 。 正如《宋史》所言:“纠察官邪 , 肃正纲纪 。 大事则廷辨 , 小事则奏弹” 。
如庆历年间 , 以欧阳修和有着“第一谏臣”之称的蔡襄等人进谏弹劾当时的参知政事王举正 , 导致王举正被罢相外放 , 由此可见 , 谏官们的力量已经不仅仅是点醒皇帝 , 而是可以干涉重大的政治事件了 , 但所幸的是 , 正义是站在欧阳修一方 , 罢王举正并非是意气用事 。 那么除了宰执之外 , 重要官员也难以逃过谏臣们的监察并且随之弹劾 , 如庆历年间 , 包拯弹劾当时的“江南西路转运使”王逵 , 称其“不顾条例 , 苛政暴敛 , 全无畏惮” , 又如皇祐三年 , 包拯带头弹劾当时的张贵妃的族伯张尧佐 , 因为他借助皇戚的身份迅速升迁 , 但实际德不配位 , 因此不仅没有迎来百官的讨好 , 反而在弹劾之风 , 台谏之风盛行之下 , 被“庆历士风”养出的一大批正义官员连续攻击 。 所以仁宗朝的谏官是难得的 , 到了后来 , 仁宗朝以包拯、欧阳修为首的谏官们 , 弹劾的官员 , 从中书门下到各部或基层官员不等 。 可见监察范围之广 , 仁宗所鼓励的“台谏”风潮之旺盛 。
对于官员是弹劾 , 那么对于皇帝则是“谏言” , 实际意义和弹劾无差 。 仁宗谏官 , 说起道理来 , 连皇帝也是不放过 , 如著名的“包拯三谏仁宗” , 其中就是以“张尧佐”一事不断进谏仁宗 , 指出张尧佐德不配位的问题 , 到了后来 , 宋仁宗都没有办法反驳 , 只能顺了包拯的意思 , 降低张尧佐的职位 。 这并不是指宋仁宗忌惮言官 , 反而其自身更愿意被言官所管制 , 由此一来 , 便可自律己身 。
本文插图
台谏盛行的政治根源
一、台谏官员品性正直不已
台谏的群体在宋仁宗时期便是正义的化身 , 他们难得“为公理而发声” , 于是便不惧奸邪小人 。 如包拯之流 , 对于不当之事毫不避讳 , 更是迎难而上 , 从官员到皇帝 , 他只说道理 , 不看身份 。 出了包拯之外 , 范仲淹 , 欧阳修 , 蔡襄等人更是如此 , 他们之所以走上前台 , 就是因为这种刚正不阿的品性被仁宗所看重 , 也因为这种风气的“被支持” ,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正义”而不是“利益” , 于是宋仁宗时代 , 才得以有着如此流行的台谏之事 。分页标题
二、宋仁宗的支持和自律
仁宗作为台谏之风的发动者 , 既是规则的制定者 , 也是规则的遵守者 。 仁宗对于一些被罢免的官员的态度是非常友善的 , 即便是短期内罢免了 , 过了不久又会重新任用 , 因此谏官们并没有生命安全的问题 , 可以放心地说 。 而且皇帝也同样是谏官们可以管理的对象 , 如当年谏官王素在宋仁宗欲新纳妃一事上讲道理指责他 , 令宋仁宗哭着不敢再起纳妾的念头 。 而包拯三谏仁宗对于张尧佐一事也是同理 , 本质是宋仁宗配合谏官 , 严于律己的表现 , 正因“上梁”之正 , 台谏之风才得以“有效管理”每一个官员 。
本文插图
北宋的方向盘:成长后的谏官们(三)
“台谏”们最风光莫过于庆历年 , 但最难过也同样在庆历年 , 庆历新政 , 是台谏们从说到做的一系列转变 。 早在庆历新政之前 , 以范仲淹和韩琦为主的“谏官”完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工作转变” 。 他们不再是单纯只会说说的“言官” , 范仲淹和韩琦在西北防御期间 , 正式成长为“心系天下 , 略懂人间”的宰相级人物 。
于是后来庆历新政 , 便是他们眼光升级后的一次尝试 , 是站在谏官角度 , 以擅长挑错的能力 , 改革北宋朝廷的问题 , 不得不说的是 , 宋仁宗朝的谏官们 , 慢慢变得不再简单 , 他们并不是一味地指责 , 或用“空洞”的道德束缚他人行事 , 而是开始懂得行正事 。 虽然后来庆历新政失败 , 输给了守旧势力 , 但不可否认的是 , 成长了的谏官们 , 正式成为了北宋朝廷的方向盘 , 他们即便推出了主政的舞台 , 在后来的时间里 , 仍牵引着百官前进 , 不偏不倚地走下去 。
本文插图
结语:
台谏本是很表象的监察机制 , 但在宋仁宗时代 , 却又因为统治者的不同 , 而变得不同 。 从私欲中走出 , 走到天下的公理面前 , 这个过程是艰难的 , 也是因人而异的 。 台谏之制在仁宗时代达到极致 , 有着仁宗的特殊魅力 , 有着那个时代人才的特殊交流 , 仁宗的台谏光景 , 终是过去令人好奇的清水 , 到了后来 , 便浑浊得让人怀念 。
参考文献:《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邵氏闻见录》《宋仁宗朝台谏官员研究》
- 『理智』正直做人,理性做事。这就是这4个生肖做人最大的原则,是你吗?
- 「无计读史」《清平乐》:宋仁宗身边的四大能臣,个个正直,最后一位褒贬不一
- 『老王评历史』君士坦丁时代的历史 ,走进狄奥多西一世的后人带来的新纪元
- 「」PCL春季常规赛渐近尾声,天霸战意盎然提前锁定季后赛名额
- 『』原创 《新世界》已近尾声,各种吐槽不断:最败笔的田丹,最遗憾的金海
- 『唐街』唐街映象成安置房房产证“难产” 青岛新纪元置业:历史遗留问题
- 『樱花』一层花瓣的单樱花开近尾声 爱美的小嫚打卡忙
- 【星座小蝌蚪】12生肖里,忠诚可靠,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的5生肖
- 生肖@做事细心,为人正直的5大生肖
- :郑许市域铁路工程指挥部第二项目部主体工程进入尾声